辽宁选美冠军丑上热搜!网友扒开了选美比赛的潜规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9:27 1

摘要:更魔幻的是,这位“冠军”祖籍辽宁、现居北京,头衔从海归硕士到心理专家,从钢琴神童到羽毛球裁判,集十几个光环于一身,简历比小说还精彩。

辽宁选美冠军张倩火了,不是因为美貌,而是因为她的脸让全网怀疑起了美颜滤镜的极限。

更魔幻的是,这位“冠军”祖籍辽宁、现居北京,头衔从海归硕士到心理专家,从钢琴神童到羽毛球裁判,集十几个光环于一身,简历比小说还精彩。

可当她和其他赛区冠军站在一起,那差距,不是降维打击,是平行宇宙穿越。这不是选美,是行为艺术。

一场本该比拼气质、才艺、仪态的赛事,最后比的全是“谁的简历更敢编”“谁的后台更硬”“谁的资源更广”。

张倩能夺冠,不是她赢了,是规则输了。

当“军人家庭”“北京籍贯”“十项全能”这些标签堆叠在一起,你就该明白:这场比赛,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选“美人”。

真正的选美,拼的是台上的三分钟。而现在的“选美”,拼的是台下的关系网、包装团队和资本游戏。

评委看的不是脸,是背景;观众看的不是身材,是笑话。当16号选手能拿下“最美身材奖”,而视觉效果堪比“唐朝贵妃走秀维密”,你还指望公平?

更荒诞的是,这种闹剧早已不是个例。

江苏健身模特大赛上,选手当众扔鞋怒骂评委:“你说好给冠军,结果让我倒数!”这哪是颁奖礼?分明是利益分赃失败的现场直播。

可笑的是,主办方从不反思,反而越办越欢。

各种“环球”“国际”“中华小姐”头衔满天飞,报名费一收就是几千上万,评委席坐着的不是业内专家,而是“某商会会长”“某品牌创始人”。

说白了,就是谁出钱多,谁说得算。

选美,早已沦为一场精心包装的生意。选手是商品,奖项是期货,冠军是营销噱头。至于“美”本身?早就被异化成了“谁敢吹,谁就赢”。

我们常说“颜值即正义”,可现在是“包装即正义”。一个普通人,哪怕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只要没资源、没人推、没团队,连初赛都过不了。

而那些简历天花乱坠、长相争议极大的“冠军”,反而能一路绿灯,拿奖拿到手软。这不是审美多元化,是审美霸权。

它悄悄告诉你:美,不是你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定义的。你不喜欢?那是你不懂。

更讽刺的是,每当这种“丑冠”出现,总有人出来洗地:“不能只看脸,心灵美也是美。”这话听着高尚,实则虚伪。

如果真重内在,为什么不办“道德模范大赛”?既然叫“选美”,就得按美的标准来。你又想吃“选美”的流量,又不遵守“美”的规则,这不是欺骗是什么?

张倩的走红,照出的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某些赛事的空心化:没有专业评审、没有透明流程、没有行业背书,只有资本和关系的暗箱操作。

它也照出了公众的无奈:我们明明知道有黑幕,却无力改变,只能用嘲讽来表达愤怒。

可嘲讽解决不了问题。当“最美身材奖”颁给视觉冲击力堪比“少林方丈健美赛”的选手时,当“辽宁冠军”实为“北京籍贯”时,我们该问的不是“她凭什么赢”,而是“谁在决定谁赢”。

选美不该是少数人的分赃游戏,而应是大众审美的公共表达。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不如解散这些“国际”“环球”“总决赛”,名字起得越大,越显得可笑。

真正的美,经得起对比,耐得住细看。不需要十页简历来证明,不需要跨赛区碾压来衬托。它就在那里,清晰、自然、无需解释。

而现在的选美,已经沦为一场大型cosplay:有人扮演才女,有人扮演名媛,有人扮演冠军。至于观众?不过是这场荒诞剧的免费流量。

是时候给这些“选美比赛”降降温了。

别再用“多元化”当遮羞布,别再拿“内在美”当挡箭牌。如果连基本的审美底线都守不住,那就别怪公众用脚投票,拼命抵制。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