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各地博物馆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策划推出精品展览,组织配套公众讲座、研学课程等活动。博物馆与非遗、技术、青年力量相遇,将碰撞出多少新意?下面我们选取四地特色文化场馆进行展示。
“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各地博物馆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策划推出精品展览,组织配套公众讲座、研学课程等活动。博物馆与非遗、技术、青年力量相遇,将碰撞出多少新意?下面我们选取四地特色文化场馆进行展示。
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
寻访福建漆艺的前世今生
记者 黄国勇
北京中轴线上,正阳门城楼内的巨型脱胎漆画《永恒中轴》吸引着往来游客的目光。这部作品的背后,藏着一座独特的博物馆——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和一项传统工艺瑰宝——福建漆艺走向世界的故事。
漆艺是中国的古老工艺之一,距今已有8000多年历史。福建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福建漆艺源远流长,沈绍安更是其中的传奇。清乾隆年间,他恢复失传的汉代夹纻工艺,将其与漆艺融合,创造出质地轻巧、精美绝伦的漆器。
20世纪90年代末,闽籍华侨林正佳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一只清代脱胎漆盒。漆盒流转的色彩宛如一束来自家乡的光,让他坚定了守护这项瑰宝的信念。于是,他赴世界各地收藏漆艺精品,回国后投身于保护福州脱胎漆艺的工作中。2016年,他创办了沈绍安漆艺馆,并于2020年将漆艺馆改为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朱紫坊芙蓉园内,藏有沈绍安正记、恂记、德记、兰记、愉记等近千件(套)漆艺精品,系统、立体地展示漆艺发展史,是集收藏、展览、研究、科普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博物馆根据芙蓉园院落结构,分为中国漆艺发展脉络、沈绍安脱胎漆器发展脉络、中国当代漆艺作品、大漆生活美学空间四大展示区。
从远古时期简单质朴的漆制器具,到秦汉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繁荣演变……中国漆艺发展脉络展区诉说了漆艺千年历程;在沈绍安脱胎漆器发展脉络展区,珍藏着沈绍安兰记款“银漆彩绘山水人物梅瓶”;在中国当代漆艺作品展区,当代漆艺家在继承传统漆艺基础上创新突破,将漆艺与现代生活、当代审美紧密结合,让古老漆艺实现时代蜕变;大漆生活美学空间展区则将漆艺融入茶盘、餐具、摆件等日常生活用品。
博物馆还举办了数百场文化艺术展览活动,如第58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平行展——中国·意境当代艺术展、中国当代漆画海外巡展、八闽之光——福建漆艺术精品晋京展等,推动大漆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扩大中国漆艺的世界影响力。
此外,博物馆还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与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共建,开发漆艺研学课程,打造社教研学品牌,开展“漆艺进校园”“流动博物馆”等公益活动,让更多青少年爱上漆艺。
研学活动现场 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供图
“在艺术精品创作中,用大主题、大作品传达非遗的当代美学价值和主流价值观,传承创新大漆艺术。”林正佳表示,将着力建构漆艺标准化体系,推进漆艺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组织东方大漆艺术海外巡展,让漆艺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融通民心的桥梁。
近日,该馆推出“不被定义的她——女性肖像主题漆画作品邀请展”,展览汇聚15位跨代际漆艺家的22件精品,在材料维度解构漆层的物质遮蔽,在文化维度重构女性形象的表达,在美学维度彰显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这场传统非遗与当代命题的碰撞,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刻的人文关怀,引发市民、游客的广泛关注。
如今,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人们在游览中沉浸于大漆艺术的世界,感知漆艺里的家国情怀,探寻福建漆艺的前世今生,领略这门古老技艺的时代新姿。
李时珍纪念馆:
从这里,带走一缕千年药香
记者 刘妮丽 通讯员 李文芬 钱松峤
“自1565年起,李时珍多次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记录百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完成了190余万字的《本草纲目》……”近日,一场中医研学活动在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的李时珍纪念馆举行,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研习,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到中医文化的魅力。
活动特邀中医专家带领青少年识别中药材,体验传统制药工艺,制作中医药香囊,还现场演示艾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疗法。“以前总觉得中医高深莫测,现在才发现中药就在身边,充满奇妙智慧。馆内的百草药园种植了200多种中草药,本草碑廊内壁还嵌有许多植物药和动物药图谱,让我打开了认识中医药的窗口。”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
活动当日,讲解员讲述了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随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同学们了解了李时珍波澜壮阔的一生。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春,这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宋时便已成为长江中游一带的药材贸易集散中心。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境内有700余种。李时珍纪念馆负责人胡耀杰介绍,《本草纲目》吸收历代本草著作之精华,被认为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药学著作。
馆藏《本草纲目》 李时珍纪念馆供图
1980年,李时珍纪念馆落地雨湖之滨。经过多年建设,纪念馆从最初的4000平方米扩大到10万平方米,建起四贤广场、本草碑廊、李时珍生平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等区域。2018年,该馆对两大基本陈列进行改陈布展,推出李时珍生平展和李时珍医药展,展出珍贵文物150余件(套)。展览以李时珍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以《本草纲目》的编写历程为重点,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为抓手,系统展示了李时珍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作为集李时珍文物和文献资料收藏、研究、陈列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多年来,李时珍纪念馆积极开展民间文物征集工作,收藏了众多与李时珍相关的医药古籍文献和古代医药器具。
近年来,纪念馆还举办了李时珍诞辰拜谒仪式、湖北省中医药日活动暨《李时珍大讲堂》启动仪式、李时珍蕲艾文化节等活动。2024年,来自北京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等学校的6万余名学生来馆开展研学活动。从文化展览到学术研讨,从科普讲座到互动体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2024年,李时珍纪念馆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其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传承载体,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都博物馆:
文物成为历史叙事的活教材
记者 付远书
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四川成都博物馆以青年力量为关键词,通过深化馆校合作,策划和实施以“从文物对话到文化创造”为主题的系列精彩活动,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学习历史的窗口与展现自我的平台。
5月16日,成都博物馆联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在博物馆开设了一堂深度互动的历史教研课《凝固的岁月,流动的文明——陶俑中的成都呼吸》,让学生了解馆藏陶俑的前世今生,感受古代成都的生活百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研组教师谢政依托东汉俳优俑等馆藏陶俑,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艺术特征、文学表达等视角,解构陶俑背后的城市印象,并以分组调研等方式,驱动学生在观察文物细节、追问历史成因、联结城市精神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手绘汉陶立舞俑 成都博物馆供图
成都博物馆还与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共同策划历史文化共联共创活动,精选75件展现成都平原文明演进历程的文物手绘图,在博物馆公共空间以“古蜀密码”“秦汉气象”“唐宋风华”3个主题进行展示,让学生探究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制作工艺、艺术价值。
“博物馆课堂的资源优势贯穿全程,战国铜壶、石犀等文物成为历史叙事的活教材。”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化身小考古学家,在触摸历史肌理的同时,通过团队协作与创意表达,深度理解成都文化基因,实现历史文物与现代教育的跨时空对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5月18日,成都博物馆还将联合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展“街巷里的成都抗战记忆”城市研学活动。作为成都博物馆“成博带你游成都”研学线路品牌策划的新主题,本次活动以展现成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历程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为核心,连接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成都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雕塑、一号防空洞等点位,展现成都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贡献。
“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时代命题下,我们以教育创新为支点,构建历史传承与青春成长的双向通道。”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馆校双方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通过课程共建、研学共享、智慧共创等实践,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让学校的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种双向赋能的协同育人模式,既是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为应对未来社会发展而开辟的文化育人新范式。”这位负责人说。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借非遗串起运河记忆
记者 范海刚
千年运河畔,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简称“展示馆”)坐落于河北省沧州市园博园内。随着“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临近,馆内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展示馆汇集运河沿线8个省市的1000余项非遗项目,北京段以庙会场景与“燕京八绝”展示市井文化,河南段以汴绣《清明上河图》、唐三彩等勾勒中原文明精粹,江苏段通过昆曲、苏绣等展现江南风情……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重现了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
棕刷轻扫,宣纸覆版,拓包匀墨……在天津厅木版年画体验现场,不少游客参与制作,一幅幅精美的年画跃然眼前。“馆内详细展现运河沿线非遗项目的同时,还设置了不少互动点位,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馆长常恩福介绍,中幡合影拍照、昆曲换装互动、龙泉青瓷制作、运河河灯设计等活动深受游客喜爱,馆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快来这边,这个打击鼓好玩。”在泰山东岳庙会架鼓体验区,北京游客冯娟格外兴奋,随着屏幕上浮现的鼓乐提示,她有节奏地用双手敲击鼓面,屏幕还会根据其表现给出评分。“和朋友一起比赛,胜负欲一下就起来了。”冯娟说。
“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笔下泛舟运河的情景令人向往。在沧州展厅,明月浮雕设计营造的独特景观也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点位。沧州别称狮城,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沧县舞狮等随着千年运河流向世界。
“原来狮舞有这么多种。”中华舞狮图鉴专题展系统梳理14种舞狮流派,图文并茂,带领游客了解舞狮背后的文化故事。融合东方图腾与未来科技的赛博狮头打卡装置于“五一”假期首次亮相,以电路脉冲为视觉元素,结合传统狮头造型与霓虹光效,营造赛博世界中的“机械祥瑞”氛围。
非遗展演是展示非遗魅力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在二胡、唢呐、武术、古彩戏法等单项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还将新增双人联演,如二胡与古典舞联演等,增强游客体验。”展示馆运营总经理王鑫表示,传统艺术跨界融合将沉浸式还原运河盛景,碰撞出新的文化魅力。
馆内的沧州武术展演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供图
走进位于展示馆三层的大运河非遗数字体验馆(数字厅),萌萌的吉祥物运河狮带领游客开启又一段奇妙的运河探索之旅。科技赋能下,非遗正以虚实交融、多感官交互等创新形式,让更多人触手可及。
大运河不仅是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曾是学子奔赴科考的求学之路。5月18日当晚,“沉浸式非遗研学奇妙夜”将在展示馆上演,孩子们可以沉浸式体验乡试放榜、亲友饯别、园林雅集、水路行舟、进京应试等环节。“活动还将设置趣味问答等环节,把运河沿线非遗项目巧妙融入故事情节,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于一体。”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体会大运河流域多元文化与非遗技艺的魅力。
来源:福建文旅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