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旅游研究院在郑州把“跃升15城”证书递到合肥手里,同一天,合肥文旅局把5000万元消费券拍在桌上,动作快到像早就算好倒计时。
合肥把“工业城市”四个字撕了,换上“国际旅游目的地”门牌,只用了一个国庆假期加一份榜单。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郑州把“跃升15城”证书递到合肥手里,同一天,合肥文旅局把5000万元消费券拍在桌上,动作快到像早就算好倒计时。
国庆中秋八天,合肥接待游客人次涨14.3%,旅游收入涨16.1%,订单量涨62%,景区日均消费涨40%,四条曲线一起抬头,直接把“跃升”两个字坐实。
数据不是吹出来的,是高铁票、酒店房态、停车场空位一秒一秒刷出来的。
游客用手机投票,投完还在小红书喊“合肥也太好玩了吧”,喊完又下单一张高铁票,循环完成。
央视《新闻联播》给画面,三河古镇夜游、环巢湖绿道、渡江战役纪念馆轮番出镜,一条新闻片等于免费超级广告。
广告背后算的是账:夜游延长停留时间,人均消费多出80元;绿道把湖景变成跑道,跑完就得喝奶茶吃湖鲜,单车租金、饮料、简餐一起进账;纪念馆免门票,却把人流导到隔壁滨湖商圈,商场销售额假期涨35%。
不收门票反而更赚钱,合肥把“免费”做成杠杆。
榜单发布后不到48小时,“冬游合肥”计划上线,5000万元消费券分门票、住宿、文创三块,携程、、抖音三家平台同时开抢,折扣最低到五折。
骆岗公园灯光秀11月中旬亮灯,合柴1972二期月底开业,工业博物馆和数字艺术展区提前放出镜花水月的视频,年轻人先打卡朋友圈,票已经预售出去六成。
政策追着人气跑,生怕热度掉一地。
合肥为什么能跑这么快?
底子是工业攒下的高铁、地铁、机场、酒店房间数,硬件够硬;关键是把“科技”标签转译成“赛博文旅”:新能源汽车大会变成打卡点,无人驾驶巴士直接当景区接驳车,游客坐进去拍视频,等于替合肥发宣传片。
生态牌也打得细,环巢湖不是远郊野景,而是市区15分钟车程的“城市客厅”,骑完绿道还能回罍街喝啤酒,夜经济把白天流量锁到12点。
别人做旅游靠卖古迹,合肥卖的是“今天的生活场景”,差别就在手机电量掉得快不快。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张高铁票到合肥南最低138元,住全季300元出头,骆岗公园免费,灯光秀免费,纪念馆免费,绿道免费,唯一花钱的是罍街小吃和文创雪糕,人均一天花不到200块就能发九宫格。
低成本高回报,大学生和打工人都能承担,流量自然滚雪球。
合肥不要“高端”两个字,只要“高频”,人来了再升级消费,逻辑跟互联网拉新一样。
对比同榜的杭州、重庆,杭州有西湖滤镜,重庆有8D魔幻,合肥手里没有顶级IP,于是把“散装亮点”拼成“组合套餐”:古镇+夜游、绿道+湖鲜、展馆+商圈、科技+市集,每一样都不惊艳,串在一起就能占满两天一夜。
游客回去回忆不起某个具体画面,却记得“合肥挺好逛”,目的就达到了。
城市营销进入“拼图时代”,合肥先学会把碎片拼成棋盘。
“跃升15城”不是终身制,明年数据掉下去就得让位。
合肥文旅局显然知道规则,所以把消费券直接发到2026年2月,横跨圣诞、元旦、春节、元宵,用时间换空间。
灯光秀、数字艺术展、工业博物馆全是冬季室内项目,把“怕冷”人群拉进馆,暖气一开,门票、咖啡、文创三笔收入一起收。
北方城市冬天缩脖子,合肥趁机开门迎客,季节差打得很精准。
更深一层,合肥要的是“留人”而非留游客。
2025年合肥新增常住人口连续第十年正增长,年轻人先来旅游,发现房价只有长三角热点城市一半,落户就能买新能源汽车补贴两万,高新区工作机会管够,干脆留下来。
旅游成了城市招聘广告,这一招比去高校开宣讲会省钱多了。
文旅局表面发消费券,背后替人社局省了几千万招工成本,算盘珠子蹦到隔壁厅都能听见。
榜单热度能烧多久?
看后续两条线:一是长三角高铁环线能不能把合肥塞进“周末两小时”朋友圈,二是骆岗公园灯光秀能不能像西安大唐不夜城那样天天上热搜。
两条线都通,合肥就能把“跃升”变“常驻”。
不通也没关系,工业底子还在,回头继续卖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旅游牌打输了也不伤筋动骨,这是合肥最狡猾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工业城市改行做旅游,是不是不务正业?
数据摆在这儿,国庆八天文旅收入占当季GDP的1.6%,消费券只花掉5000万,带动消费测算超过6亿,投入产出比1:12,这比不少工厂利润率好看。
城市会算账,比会讲故事更重要。
合肥没有抛弃工业,只是把工业赚到的钱拿来做文旅,文旅再把人拉回来继续搞工业,闭环完成。
下一次当你在朋友圈刷到骆岗公园灯光秀视频,别急着点赞,先想想:你是因为好看才想去,还是因为合肥早就把高铁票、酒店价、消费券全都算好,等你去填最后一环?
城市从来不缺故事,缺的是把故事变成车票的本事。
合肥已经学会,你呢?
来源:斐斐爱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