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那条道歉里说,当天他说的“连滚带爬”是气话,说完了就后悔了。意思很直白:登机过程并不像他一开始写的那么糟糕,机场工作人员其实有帮忙,他也愿意把感谢说出来,希望别把这事往别人身上带坏了。话说完了,网友并不买账,评论区立刻炸了锅。
10月27日,郑智化在微博上发了道歉声明。
他那条道歉里说,当天他说的“连滚带爬”是气话,说完了就后悔了。意思很直白:登机过程并不像他一开始写的那么糟糕,机场工作人员其实有帮忙,他也愿意把感谢说出来,希望别把这事往别人身上带坏了。话说完了,网友并不买账,评论区立刻炸了锅。
要把这事讲清楚,得按时间走。10月25日那天,郑智化发了另一条微博,直指深圳机场“最没人性”。他写的细节很具体:升降车停在登机口时,跟机门地板有大约25公分的高度差,轮椅进不去,腿也跨不过去;他还说操控登机升降板的司机冷着脸不把板再抬高,自己只好“连滚带爬”挤上飞机。文字一出,很多人看了心里一紧,同情和愤怒很快叠加,立刻跑去机场的评论区发声,这事也很快上了热搜。那会儿有人把机场方面迅速的应对叫作“深圳速度”。
机场回应来得也快。官方先是对他的不愉快道了歉,然后把登机的监控视频公开了。视频把过程录得挺清楚,和他原先的描述有明显差别。画面里看不到那种故意冷漠或被丢下的画面,反而是两名男地勤在旁边扶着,一两名空姐在机门口接应,大家在琢磨怎么安排更方便,地勤还在一边帮忙把他的腿挪过那段落差。
视频能看见的细节不少:升降台和机门中间确实有高度差,这是事实;但同时有工作人员在附近协助。一位地勤扶着他的胳膊,另一位蹲下去把腿抬过去,动作慢而稳,像是生怕弄疼人。空乘在旁边沟通,把轮椅的放置、登机顺序等问题讲清楚。整个场面更像是大家合力把事办成,而不是他描述的被冷落。视频一放出,舆论的方向就开始倒转,质疑他说法的人越来越多。
看到视频和文字描述差得这么远,很多人开始问:这是情绪化的夸张,还是当时一激动就用了过激词?有人直接怀疑他借此带节奏、吸关注;也有人说或许他当时没注意到摄像头。反正视频把现场细节摆在明处,支持和反对的依据至少都有了据可查的东西。
这事对机场一线人员影响不小。有人是那种被冤枉的感觉——明明认真做了活儿,结果被人放到台面上批评;也有人是累出怨气:一天忙下来,碰上这种被误解,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影响。对机场管理层来说,这件事暴露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双刃剑——公众监督固然重要,但未经核实的信息扩散也会把无辜人推到风口浪尖。
回到传播链路,事情爆发时的那个瞬间很典型。社交平台上传播的速度极快,很多人只看了一段文字就下了定论,然后把情绪带到别处去。等到监控出来,已经有人在评论里把话说死了。正是这种“先气后查”的节奏,逼得机场必须马上拿证据出来澄清。
在之后的一条微博里,郑智化解释说那天心情不好,一时冲动说了过火的话,他强调自己并非存心抹黑,反而感谢当时帮忙的工作人员。话里有自我修饰,也有道歉的意味。但对部分网友来说,这样的道歉来得晚,效果有限;一些声音依旧在说公众人物应该谨言,别把同情当成借口。评论里不乏质疑、讽刺,也有人保持中立,认为双方都有进一步沟通的必要。
从另一面看,这件事也把残障旅客服务的老问题搬到了台面上。大家开始讨论:现有登机流程是不是够周到?当升降设备出现落差时,地勤和空乘的协作有没有明确标准?有没有必要在硬件和流程上做补课?这些问题能被提出,本是好事,但当它们被一股情绪裹挟着出来时,讨论的质量和方向就容易被带偏。
监控公开后,舆论的焦点慢慢从“谁在说谎”转向“怎样防止类似误会”。机场道歉并提供证据的做法,被一些人当作处理危机的案例来参考;但也有人提醒,这类事件里,事实虽能通过影像还原,但感受是更难衡量的东西。对当事人来说,一下被舆论放大,影响的是形象和信任;对工作人员来说,被误解的痛感也会在圈子里传开。
现在的画面是:视频还在,微博还在,评论还在。双方都有支持者,也都有怀疑者。后续会不会有更细的程序调整、更多机构之间的沟通,还是只是一次短暂的舆论风波,时间会继续给出答案。
来源:大锤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