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日本爱知县出了个事儿,当地宣布发生一起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罪魁祸首是诺如病毒。
近日日本爱知县出了个事儿,当地宣布发生一起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罪魁祸首是诺如病毒。
9月下旬的时候,有259人吃了含阿真市某原料加工设施生产的萝卜泥的料理,之后都出现了呕吐、腹痛的症状。
后来检测确认,这些人全是感染了诺如病毒,好在没出现重症病例。
这事儿不是偶然,一到冬天,诺如就容易“冒头”,数据能说明问题。
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过,每年11月到次年2月,诺如引发的感染事件能占全年近六成。
不光日本这样,国内疾控中心2023-2024年冬季的数据也显示,学校、托幼机构这些人多的地方,诺如爆发事件占比能到七成左右。
冬季气温降下来、空气变干燥,病毒反而更能“扛”,存活时间变长,传播起来自然更方便。
名古屋文理大学短期大学部的佐藤生一名誉教授,专门讲过诺如和普通细菌性中毒的区别。
普通细菌会在食物里自己繁殖,吃进肚子还会接着搞感染;但诺如不这样,它不在食物里增殖,等进了人的肠道才开始快速繁殖。
本来想觉得“只要食物看着新鲜就没事”,后来发现这想法太天真了。
而且这病毒的感染力是真强,研究说只要摄入大概100个病毒颗粒,就足以让人发病。
更麻烦的是它“耐寒又耐干燥”,就算是冬季的低温环境,也能存活好几天。
如此看来,冬季诺如高发不是没原因的,它简直是专门“适应”冬天的环境来的。
之前国内有个小学,2023年12月也出过诺如爆发的情况。
第一个感染者没及时隔离,病毒就通过教室门把手、大家共用的文具传开了,才3天就有42个学生被感染。
这事儿跟日本爱知县的事件对比一下,就能发现诺如在人多的地方传播起来,速度是真快。
诺如传播最让人头疼的一点,就是它不会改变食物的外观和气味。
也就是说,被污染的萝卜泥或者其他食材,看着、尝着都跟正常的一样,根本没法提前分辨。
很多人都是吃了之后几小时,才开始出现腹痛、呕吐这些症状,等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传给身边人了。
佐藤教授还提过,诺如主要靠“人与人接触”传播。
感染者手上或者指尖沾了病毒,做饭、吃饭的时候可能蹭到食材上,也可能通过门把手、毛巾、餐具这些东西传出去。
别人碰了这些被污染的东西,再摸口鼻,就很容易被感染。
这些日常接触的细节,要是不注意,真的特别容易“中招”。
更要注意的是,诺如的潜伏期一般是12到48小时,感染者没出现症状的时候,就已经有传染性了。
而且就算症状好了,之后几天还可能排出病毒。
之前日本有个养老院,2024年1月就因为康复的人没隔离,又导致15个老人二次感染。
这就说明,感染后的防护也不能马虎。
目前还没有针对诺如的特效药,吃药也只能缓解症状,所以防范才是最关键的。
手机这东西大家天天摸,摸完还总碰脸,特别容易藏病毒。
专家建议用含氯漂白剂稀释液或者酒精湿巾擦,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实用,每天至少擦一次,能减少不少风险。
门把手、电梯按钮这些大家都碰的地方,也得经常用含氯消毒液擦。
集体场所最好放些消毒凝胶,方便大家随时洗手。
饮食上也得注意,生食要从正规地方买,吃之前彻底洗干净。
诺如怕高温,食物加热到85℃以上,再持续1分钟,病毒就没活性了。
冬季尽量吃热食,少吃生冷的,这样能少些风险。
要是家里或者学校有人出现呕吐、腹泻这些症状,得赶紧隔离,至少等到症状消退后3天。
清理呕吐物或者排泄物的时候,一定要戴手套和口罩,用浓度高些的含氯消毒液把污染的地方盖满,等30分钟再清理。
毫无疑问,这样能减少病毒扩散的可能。
洗手这件事也得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七步洗手法”,每次洗够20秒,饭前便后、碰了公共物品后都得洗。
学校和托幼机构可以多做些晨午检,早发现疑似病例,早隔离,就能避免更多人感染。
随着冬季真正到来,诺如也进入了流行季。
从日本爱知县的事件,到国内各地的案例,都能看出诺如防控不能掉以轻心。
其实防范的方法也不算复杂,只要把洗手、消毒、加热这几件事做好,就能筑起一道防线。
大家多留意身边的细节,就能少些感染的风险,安安稳稳过冬天。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