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恶性肿瘤、第三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其病因主要包括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及肥胖相关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中国,慢性HBV感染占主导。由于HCC多在晚期确诊,70%患者失去手术或局部根治机会,系统治疗成为
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恶性肿瘤、第三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其病因主要包括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及肥胖相关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在中国,慢性HBV感染占主导。由于HCC多在晚期确诊,70%患者失去手术或局部根治机会,系统治疗成为关键。自2007年索拉非尼(Sorafenib)获批以来,多款TKI(如仑伐替尼、瑞戈非尼等)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陆续问世,但单一PD-1/PD-L1抗体在HCC中的ORR仅15–20%,且肿瘤微环境(TME)复杂,耐药常见。双靶点组合方案、以及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因可同步阻断双重免疫检查点并精准聚集于TME,成为打破耐药瓶颈的潜在利器 。
本文就发表在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期刊上的一篇卡度尼利单抗肝癌真实世界的研究进行梳理。
标题
研究设计:回顾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本研究纳入2022年9月至2024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卡度尼利单抗(6 mg/kg,每2周一次)联合TKI治疗的78例不可切除HCC患者,其中42例作为一线系统治疗(1 L),36例作为二线及以上(≥2 L)。同期95例接受传统PD-1抑制剂+TKI一线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
患者筛选流程图
主要终点为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 。
纳入/排除标准:确诊uHCC、有可测病灶、完整临床信息;排除严重合并症、影像资料不足或妊娠等 。
患者基线特征
表1
卡度尼利单抗队列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
平均年龄:57.2 ± 11.1岁;男性91.0%
HBV感染率:78.2%;BCLC C/D期患者92.3%
Child-Pugh:A期29.5%、B期59.0%、C期11.5%,43.6%患者CP评分≥8;
肿瘤负荷:平均最大径9.5 ± 5.0 cm;52.6% AFP ≥ 400 μg/L;28.2%行局部治疗。
安全性评估
表2
卡度尼利单抗队列安全性汇总
总体TRAEs:84.6%(≥3级20.5%)
CP ≥ 8亚组:任意级88.2%、≥3级20.6%
常见不良:发热(32.1%)、AST升高(23.1%)、TBIL升高(21.8%)、血小板 下降(19.2%)、TSH ↑(17.9%)等,多为1–2级,可对症处理后恢复;4例(5.1%)严重血小板减少,无治疗相关死亡。
与PD-1 + TKI对照组PSM后比较,卡度尼利单抗 + TKI组任何级TRAEs 80.0%、≥3级17.1%,与PD-1组 (77.1%/17.1%) 相当,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疗效亮点
PD-1组和PD-1/CTLA-4组之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整体队列:mPFS 3.6 月;mOS 8.8 月(55及41个终点事件) 。
一线组(1 L):mPFS 6.7 月 vs ≥2 L组 2.3 月;mOS 13.7 月 vs ≥2 L组 3.2 月 。
ORR/DCR(可评估32例):整体12.5%/71.9%;一线组19.0%/85.7%;≥2 L组0%/45.5% 。
与PD-1抑制剂+TKI组相比,卡度尼利单抗+TKI一线治疗组的中位PFS(6.7个月vs 3.3个月)和中位OS(13.7个月vs 6.7个月)均有改善趋势。
肝功能分层(1 L组):CP。
多因素Cox分析表明,≥2 L治疗和CP≥8为PFS/OS不良预后因素 。
卡度尼利单抗相关介绍
卡度尼利单抗由康方生物开发,是一种IgG1骨架的PD-1/CTLA-4四价双特异抗体,Fc区消除效应功能,能够优先聚集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减少外周脱靶毒性;在TME中,PD-1与CTLA-4共表达水平高,从而提升靶向亲和力与安全性 .
前瞻性研究(COMPASSION-08、COMPASSION-01等)已在一线HCC及其他实体瘤中显示出良好疗效与可控安全性,但多为严格筛选人群。本研究在真实世界中验证了其广泛适用性与临床参考价值。
总结与展望
本真实世界研究证明,卡度尼利单抗+ TKI组合在uHCC一线/≥二线治疗中均展现出可控安全性与显著疗效,尤其是一线患者mPFS、mOS大幅延长。对于肝功能中重度受损(CP B/C)患者,同样保持良好耐受与获益。卡度尼利单抗双靶点设计及聚集TME的特性,为HCC系统治疗带来新思路。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探索最优联合策略与生物标志物,以推动双特异抗体在HCC及其他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助力“精准免疫+精准靶向”成为肝癌治疗新标杆。
来源:Biotech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