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了!江苏人酒桌上不见名酒梦之蓝,反倒偏爱4款“廉价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1:51 1

摘要:这地方的白酒市场,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一口一口喝出来的口碑堆出来的。

江苏人喝酒,不看包装多华丽,只问酒好不好喝。

这地方的白酒市场,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是靠一口一口喝出来的口碑堆出来的。

洋河梦之蓝还在高端市场稳坐头把交椅,但你走进苏北的乡镇小饭馆,桌上摆的可能是分金亭——这个曾经被忽视的“老牌子”,靠着把酒体做厚、把口感做稳,2022年销售额涨了18%,在乡镇市场重新拿下四成以上的份额。

它没请明星代言,也没搞直播带货,就是把酒卖得实在:不上头、不辣喉、醒得快,三杯下肚,饭局不尴尬,第二天还能上班。

而在南京,一场悄悄发生的“酱香热”正在改写格局。2023年,酱香型白酒在南京的销量增长了25%。

不是茅台在攻城略地,而是君中元私藏酒这类“小众但懂行”的品牌,靠社区团购、熟人推荐,一点点挤进白领的酒柜。

价格不贵,品质有谱,包装不花哨,但一开瓶,酱香扑鼻,回甘绵长——年轻人不再迷信大牌,他们信的是“喝过的人说好”。

更明显的变化在酒度数上。

过去江苏人喝酒,讲究“高度才够劲”,现在38度的汤沟酒,在25到35岁群体里销量猛增30%。

不是他们变弱了,是他们更聪明了:不为炫耀酒量,只为享受风味。

低度不是妥协,是消费升级——喝得慢、品得细、醒得快,这才是现代人对酒的新要求。

洋河没躺平。

它推出了千元级的“梦之蓝·手工班”,不是为了卖得更贵,而是为了证明:高端酒的天花板,不是靠包装堆出来的,是靠匠人一滴一滴酿出来的。

每一瓶手工班,用的是老窖池、手工摘酒、陶坛陈储,成本翻倍,但只卖给懂的人。

这背后,是江苏酒企的清醒:真正的高端,不是价格标签,是稀缺性与不可复制性。

汤沟酒业砸了5个亿建智能酿造基地,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把“单粮浓香”这个老工艺,用现代技术稳定下来。

过去靠经验判断火候,现在靠传感器实时监控;过去靠老师傅闻香辨酒,现在靠大数据分析风味成分。

技术不是要取代传统,是要让传统活得更久、传得更远。

稻花香也来了。

它没在南京开旗舰店,而是直接和全省连锁商超签了协议,三年内铺满80%的县区。

它的策略很朴素:让老百姓在菜市场旁边的便利店,随手就能买到一瓶好酒,价格不贵,品质不差。

它不靠“名酒”光环,靠的是“触手可及的好喝”。

江苏白酒市场的真相,藏在这些细节里:

它不再是一个“洋河独大”的单选题,而是一场多元竞合的多选题。

高端有手工班,平价有分金亭,年轻有汤沟38度,潮流有君中元酱香,渠道有稻花香下沉。

消费者不再被品牌绑架,而是被口感、被体验、被性价比驱动。

这背后,是消费理念的彻底翻篇。

过去,喝酒是“面子工程”——你拿什么酒,代表你有多体面。

现在,喝酒是“自我选择”——我喝得舒服,我喝得明白,我喝得不亏。

江苏人不是不爱名酒,他们是更懂酒了。

他们知道,一坛好酒,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是靠时间酿出来的,是靠舌头品出来的,是靠重复购买证明出来的。

未来三年,谁能赢?

不是谁的广告打得响,

而是谁的酒,能让一个普通上班族,下班后喝一杯,觉得这一天没白过;

能让一场家庭聚餐,因为一瓶酒,多聊了半小时;

能让年轻人,第一次主动说:“这酒,下次我还买。

酒,终究是喝进肚子里的东西。

江苏市场给出的答案,简单却深刻:

别总想着卖“品牌”,要卖“体验”;

别总想着压价,要压住“品质的底线”;

别总想着征服全省,要先赢得一个人的胃。

当一个地方的消费者,开始用“喝得爽”代替“喝得有名”,

那才是真正的市场成熟。

而江苏,已经走在了前面。

来源:阿语美食收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