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右翼组织“TurningPointUSA”创办人查理・柯克正在台上发言,子弹从台下射出,直接击中他的颈部。
美国犹他谷大学的演讲厅里,一声枪响打破了平静。
右翼组织“TurningPointUSA”创办人查理・柯克正在台上发言,子弹从台下射出,直接击中他的颈部。
柯克当场倒地,后续抢救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案发没几个小时,22岁的大学生泰勒・罗宾逊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了家乡的警局自首。
检方很快找到了他的短信和遗书,里面的一句话让舆论炸开了锅,他写道“我有机会杀掉一个仇恨的象征,我会去做”。
他还曾给恋人发信息,说自己受够了柯克的仇恨,这起案件从一开始就没单纯过。
保守派直接把柯克捧成了“言论自由的烈士”,就连总统特朗普都亲自给柯克的遗孀埃丽卡・柯克颁发了“自由勋章”,称他是为美国理想殉道的人。
但另一边,也有人对柯克的言论提出质疑,觉得他的一些主张本身就带着对立情绪,这也让整个舆论场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
本来以为这起案件的焦点会是谋杀的动机和量刑,没想到后来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被告该穿什么受审”这个问题给吸引了。
罗宾逊的辩护团队由三名资深律师组成,他们直接在法庭上提出,媒体早就对罗宾逊进行了预判性的处刑。
辩方律师拿出了之前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爱达荷大学四重谋杀案的凶手布莱恩・科伯格,另一个是涉嫌枪杀保险业CEO的卢易吉・曼尼奥尼,这两个人都获准穿便装出庭。
辩方律师表示,每一张罗宾逊身着囚服、戴着脚镣的照片,都在潜移默化地告诉陪审团他有罪。
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太快,一张照片几小时就能传遍全球,这样的舆论环境根本不利于公正审判。
辩方的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有心理学研究显示,被告的外表会对陪审团的判断产生很大作用。
橙色囚服加脚镣,很容易让人下意识地把这个人跟“危险”“有罪”联系起来,这对被告来说本身就不公平。
毕竟法官也说了,“被告有权被视为无罪,直到罪名成立”,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最终法官托尼・格兰特做出了裁定,允许罗宾逊穿普通便装出庭,但手铐和脚镣不能摘。
同时法庭还规定,严禁拍摄罗宾逊被押入或押出现场的画面。
这个裁定挺有意思的,既承认了罗宾逊没有犯罪前科,在押期间也没有违规记录,又没忽视他面临的是可能判终身监禁或死刑的严重指控。
就是让他看起来像个普通人,但又时刻提醒所有人,他是这起谋杀案的嫌疑人。
除了出庭着装的争议,罗宾逊在羁押期间的状态也值得说说,他被列入了“自杀观察”名单,全天候都有人监控。
他不能穿常规囚服,得穿防自杀服,这种衣服是厚重的缝制材料做的,没法撕裂、打结,也就不能用来自残。
他住的囚室,墙壁和地面都包了软垫,也是为了防止他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从照片上看,这个22岁的年轻人神情空洞,很难想象他会做出这样极端的事情。
这起案件不只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更像是美国社会极化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美国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引发的冲突越来越多,类似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左右翼组织的言论越来越极端,不断激化社会矛盾,让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大家好像不再愿意倾听对方的声音,只会固执地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把对方当成“敌人”。
罗宾逊是个大学生,才22岁,有人说他是被政治灌输的孤独者,也有人说他是现代美国撕裂的产物。
年轻一代本来就容易被极端思想影响,再加上当前这种对立的社会环境,很容易走上极端。
这背后反映的,是年轻群体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迷茫和无助。
他们可能对现实不满,却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渠道,最终被极端思想带偏了方向。
这起案件中,媒体、司法和政治三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模糊。
媒体的过度报道和倾向性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给司法审判带来了压力。
而特朗普的介入,又让这起案件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让人担心司法的独立性会不会受到影响。
司法本来应该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被政治立场左右,也不应该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但在这起案件中,想要做到完全独立,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的司法体系一直强调中立,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做到真正的中立太难了。
便装出庭的裁定,算是司法在舆论和政治压力下的一次自我坚守,但它能解决的只是表面问题。
深层次的社会撕裂、政治极化,这些才是导致这类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如果社会一直处于对立状态,类似的案件可能还会发生。
这起枪杀案和后续的便装出庭争议,暴露的是美国当下的多重困境,司法想要守护公正,却要面对舆论和政治的双重压力。
社会想要和谐,却深陷极化的泥潭难以自拔,罗宾逊的命运还需要等待法庭的最终审判,但美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恐怕不是一次司法裁定就能解决的。
想要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或许美国社会真的需要好好反思,如何放下对立,回归理性对话,毕竟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来源:一年花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