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舆论监督,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许多老百姓在遭遇困难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解决途径既不是寻求法院的公正裁决,也不是选择信访渠道反映问题,而是急切地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解决困境。
舆论监督,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许多老百姓在遭遇困难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解决途径既不是寻求法院的公正裁决,也不是选择信访渠道反映问题,而是急切地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解决困境。
在他们的认知里,走法律诉讼程序,需要经历漫长的立案、审理、判决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信访,也往往要经过层层环节,问题解决的周期难以预估。然而,一旦媒体介入曝光,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原本看似棘手的问题往往能迅速得到解决。这种现象看似是媒体的强大力量在发挥作用,但实际上却反映出舆论监督领域存在的一种病态现状。
为何会出现如此病态的现象呢?追根溯源,与媒体相关的官员、单位以及部分民众都在不同程度上“患病”,而且病情不容小觑。
当今社会,犹如一幅复杂而又令人忧虑的画卷。大都市被城市病所困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层出不穷;小乡村则陷入空心化的困境,年轻人纷纷离乡,村庄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这三座大山依然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心头,让无数家庭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奔波劳累;“舌尖上的安全”问题也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让消费者对市场上的食品质量忧心忡忡。网络暴力如同无形的利刃,在虚拟世界中肆意伤害着人们的心灵;商家跑路现象更是让众多消费者的权益受损,血本无归。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每一个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的,更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易解决的。当这些难题具体投射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中时,就如同星星之火,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闻事件。
在正常的社会运行机制下,当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的职责就是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如实呈现事件的全貌;相关单位则应当勇于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解决问题。如果记者与相关单位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也可以通过合法的诉讼等方式来解决争议。这样一来,是非对错,责任归属,都能够一目了然,社会秩序也能够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得以维护。
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很多人都“病”了,导致原本简单明了的小事被搞得异常复杂,甚至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有些官员的“病症”尤为明显。他们对媒体和记者充满了恐惧和忌惮。究其根源,在于他们自身的行为经不起媒体的监督和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见不得阳光,一旦被媒体曝光,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就会像潮水一般涌出来,他们的乌纱帽也将岌岌可危。更为滑稽的是,这些官员不仅害怕负面报道,就连正面报道也让他们提心吊胆。因为他们担心正面报道可能会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牵出更多隐藏的问题。他们内心深处害怕公开和透明,不敢将自己置于媒体的放大镜下,接受公众的监督,更经受不住媒体显微镜般苛刻的审视。一旦面对媒体的深入调查,他们很快就会原形毕露,最终陷入身陷囹圄的悲惨境地。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
部分民众也未能幸免,染上了“怪病”。“没事骂记者,有事找记者”“遇到问题哭爹喊娘,事情解决立马翻脸”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记者充满了误解和偏见,一旦遇到问题,就把记者当作救命稻草,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却又对记者态度大变,甚至恶语相向。而且,他们往往容不得不同意见。在网络这个信息繁杂的平台上,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支持,有人反驳,有人对号入座。很多人在痛斥社会种种弊端的同时,自身却容不得半点批评。哪怕针砭时弊的文章只是跟他们有一点点关系,他们就会立刻急眼,甚至破口大骂。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村干部强拆甚至涉黑事件的文章。文章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爆料者很快就给我打来电话,要求我把文章删掉。他无奈地表示,家人都在埋怨他,认为被强拆的又不是自己一家,为什么非要当这个出头鸟。这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也深刻地反映出部分民众在对待舆论监督时的矛盾心态和短视行为。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人都成为了传声筒。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完全杜绝舆论监督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相关部门采取高压方式来限制舆论监督,很可能会出现“摁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顾此失彼,甚至会让小事故引发大麻烦。
于是,舆论监督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群众越是关心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舆论监督来推动问题的解决,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地方通过送钱送物来贿赂媒体和记者,试图让他们放弃报道;有的地方设置重重障碍,阻碍记者的正常采访和调查;还有的地方通过请托说情等方式,干扰舆论监督的正常进行;甚至出现了诬告陷害记者、对举报者进行打击报复等恶劣行为,有的地方还出现了暴力抵制监督的倾向。
如果媒体选择沉默,不发声,那么个体遭遇的不公和疾苦就很难得到关注和解决。尤其是涉及到官家的问题,如果不触动他们自身的利益,让他们主动纠错,无异于与虎谋皮。在法治不彰、枉法滥权盛行的环境下,社会难有公平正义可言。老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说理的地方,心中的怨气就会不断积累,总有一天会集中爆发。如此周而复始,将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祸害。
要想让舆论监督走出这个病态的怪圈,从上到下都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采取行动。政府部门应当开放媒体环境,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让记者们能够深入、公开地进行报道,让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是让谣言满天飞。民众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过于玻璃心。当发生矛盾且无法自行调和时,应当通过合法的诉讼途径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将希望寄托在媒体身上。官员们则要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建设,让自己的行为更加干净、透明,干净到能够经得起最苛刻的监督和审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善意”的原则,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而不是为了制造噱头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实。
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打破这个病态的怪圈,那么这个怪圈将会像一个无形的枷锁,越勒越紧,甚至会让整个社会的舆论监督体系病入膏肓,无药可治。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舆论监督回归到正常、健康的轨道上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发挥积极的作用。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