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3万白领失业!老板直言AI能干活,科技圈裁员潮再升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6:12 1

摘要: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其他大厂裁员的消息时,巨头亚马逊突然扔出了一颗“深水炸弹”——要裁掉1.4万个白领岗位,而且这事儿说办就办,从本周二就开始启动了。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其他大厂裁员的消息时,巨头亚马逊突然扔出了一颗“深水炸弹”——要裁掉1.4万个白领岗位,而且这事儿说办就办,从本周二就开始启动了。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这是亚马逊两年来最狠的一次裁员,甚至可能是2020年以来整个科技圈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优化。

更让人在意的是亚马逊老板安迪・贾西的一句话,他早前就公开说过:“随着AI带来的效率提升,我们将需要更少的人来完成当下的一些工作。”

翻译过来就是:AI能自动处理很多重复的活儿,既然机器能做,那还需要那么多人干嘛?

根据路透社和《纽约时报》的多方消息,亚马逊从当地时间本周二开始,就正式启动了这轮大规模裁员。

在裁员开始前一天,也就是周一,公司内部涉及裁员部门的主管们还专门接受了“员工沟通培训”,目的就是为了周二上午给被裁员工发邮件通知时,能知道该怎么和员工沟通。

这次裁员和亚马逊以往的裁员不一样。

以前亚马逊裁员,大多是裁基层执行岗位,比如仓储分拣员、客服之类的,但这次不一样,重点裁的是企业白领和中高层管理岗位。具体涉及哪些部门呢?

包括负责员工招聘、薪酬福利的人力资源部门(亚马逊内部叫“员工体验与技术部门”,简称PXT)、负责设备研发和服务的部门、公司运营部门,还有亚马逊最赚钱的AWS云计算团队。

要知道AWS可是亚马逊的“摇钱树”,第二季度销售额就有3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就算第三季度增幅稍微降了点,预计也能增长18%,达到320亿美元。

连这样的核心部门都被波及,足以看出这次裁员的力度有多猛。

而且这轮裁员不是突然决定的,是亚马逊过去两年多次“小幅裁员”后的集中爆发。

之前亚马逊已经在设备、通讯、播客等业务部门裁过一波人,这次3万人的裁员,更像是一次“系统重启”,彻底调整公司的人力结构。

可能有人会问,亚马逊不是赚钱吗?第二季度利润都有180亿美元,裁员消息出来后股价还涨了1.2%,怎么还会大规模裁员?

其实这次裁员不是因为业绩危机,而是公司内部的结构性失衡,简单说就是“钱要花在刀刃上,人要减在重复岗上”。

2020到2022年那几年,因为线上购物需求暴涨,亚马逊为了应对订单,疯狂招人,员工数一度突破160万。

但现在线上需求稳定下来了,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员工数也慢慢回落到150万,这次裁员就是把之前多招的“冗余”人员砍掉。

现在AI是科技圈的香饽饽,亚马逊也不例外。据《纽约时报》报道,亚马逊今年在数据中心建设、AI技术研发这些方面的投入(也就是资本开支)会超过1200亿美元,比去年多了近50%。

亚马逊高层已经给部分部门下了命令,要削减10%-15%和人力相关的支出,尤其是高级岗位,因为高级岗位的工资更高,裁掉一个能省不少钱。

贾西的那句话其实早就点明了关键:AI能做重复的活儿,那重复岗位上的人就没那么重要了。

比如以前需要人整理数据、做报表、处理简单流程,现在AI工具几分钟就能搞定,而且出错率更低,公司自然没必要再养那么多人。

本来公司可能想让一些员工主动离职,这样就不用给遣散费,但没想到效果不好,没多少人主动走,所以只能通过大规模裁员来达到减人的目的,还能筛选出更愿意服从公司安排的员工。

亚马逊这波裁员不是孤例,今年整个科技圈都透着一股“寒气”,各大厂都在“挥泪裁员”。

微软今年夏季就裁了约1.5万个岗位,Meta近期又裁了600人,要知道Meta这两年已经裁过好几波了,这次是继续“瘦身”。

现在亚马逊又裁3万,今年科技公司的裁员人数肯定会进一步逼近去年的水平,甚至可能超过。

为什么大家都在裁?核心原因和亚马逊一样:AI改变了行业逻辑。

以前科技公司靠“堆人”来做业务,比如招更多的程序员、运营、管理者,就能把业务做大,也就是“人堆里堆出奇迹”。

但现在不一样了,AI能替代很多重复工作,还能优化管理流程,不需要那么多中间环节,所以就变成了“机器算力换掉层层管理”。

最近亚马逊还展示了一款叫“BlueJay”的机械臂,有了这个机械臂,亚马逊就能在以前无法运营的城市区域建仓库,进一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微软、Meta也是如此,都在加大AI投入,同时削减和AI能替代的岗位。

比如微软裁掉了部分客服、数据录入相关的岗位,因为这些工作现在都能通过AI聊天机器人、AI数据工具来完成。

以前大家觉得进大厂、公司规模大就有安全感,但现在看来,安全感不是来自公司,而是来自自己——你是否掌握了“机器无法取代”的能力。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有三个变化值得注意:

1.AI最容易替代的就是中间环节的岗位,比如中层管理者、普通文员、数据分析师(只做简单分析的)。反而基层执行岗位(比如需要动手的维修、需要面对面沟通的服务)和高层决策岗位(需要战略眼光、创新思维的)更稳定,因为AI暂时还没办法替代人的动手能力和战略思考。

2.以前大家觉得“专一”好,比如专注做HR、专注做运营就行,但现在单一职能的风险最高。会写Prompt的策划师、懂Python的市场经理、能跑AI模型的设计师,这些有跨技能的人,未来会更吃香。

3.以前大家的职业路径是“专员→主管→经理→总监”,但现在可能会有更多元的路径。未来的“白领”,不再是单一的岗位名称,而是“技能+AI”的组合。

贾西说“我们将需要更少的人,但会需要更聪明的组织”,其实翻译过来就是“需要更少只会做重复工作的人,需要更多能和AI配合、能创新的人”。

AI时代的淘汰,不是机器赢人,而是“新人”赢“旧人”——这里的“新人”不是指年龄小,而是指能跟上AI节奏、不断学习新技能的人;“旧人”是指固守旧技能、不愿意改变的人。

亚马逊这3万人的裁员,表面看是削减开支,但本质上是亚马逊重新定义“员工价值”的里程碑。

数字化转型的下半场,不再是人推动机器,而是机器倒逼人改变。

现在亚马逊还在继续投入AI,今年的资本支出已经增至314亿美元,大部分都用在AI和云计算上。

其实不只是亚马逊,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经历这样的转型——用AI提升效率,同时优化人力结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用害怕这种转型,反而要抓住机会。

毕竟,职场的本质从来不是“不被替代”,而是“持续进化”。亚马逊的裁员大刀,砍的是跟不上时代的岗位,而不是愿意进步的人。

来源:听云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