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描述得很细,一天里从干咳到发冷,再到喉咙疼,第一家说发炎不重,第二家怀疑流感,自费测试,甲流。还有人说就是被同事传的,新山这边中招多,家里孩子也发烧,不知道是不是流感。
谁在咳嗽,谁在发烧,谁在请假,一天比一天多。诊所直说很难分清是新冠还是流感,但数字给了答案,新加坡这波已经上来了。
“全岛综合诊疗所每天平均接诊2748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比去年同期多了12%+”
办公室和学校像开了同款的咳嗽模式,地铁厢里也不断有人捂着嘴。社交平台有人做了三合一检测,直接显示甲流阳,留言里全是同病相怜。
有人描述得很细,一天里从干咳到发冷,再到喉咙疼,第一家说发炎不重,第二家怀疑流感,自费测试,甲流。还有人说就是被同事传的,新山这边中招多,家里孩子也发烧,不知道是不是流感。
这回主要是甲流。它变得快,传得广,劲头大。来势讲究一个快猛,高烧、喉咙痛、干咳、全身酸痛、头疼、怕冷、累到虚脱,严重还会恶心呕吐。历史上动静最大的H1N1、H5N1,凶手基本都出自甲流家族。
医生这几周都在说病人明显增多,特别是流感。康威医疗集团的郑平章医生把数据摊开,集团60家诊所在9月16到25日这段时间,上呼吸道感染比前10天多了20%,确诊流感更是飙了35%。有医生补了一句,诊所不会给所有人做检测,所以很难直接分,是新冠还是流感,但至少一半来的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比前期多20%,流感确诊飙升35%”
新加坡为何突然爆量
天气一会儿热一会儿冷,下雨说来就来,刚过去的9月学校假期大家四处跑,飞机、地铁、人挤人。不是某一个神秘毒株突然变狠,是多种因素一股脑叠在一起,把传播放大。
新毒株也在搅局。最近在区域里流行的XFG已经成了新加坡的主流,基因测序里占了三分之二。它不是新病毒,是奥密克戎家族的孩子,属于JN。1的后代。传播快,但看全球和本地数据,不会比之前更重,也没出现更高的住院或死亡。诊所里新冠相关的看诊量还是涨了,大约多了30%,和假期出行的节奏也有关系。
“新毒株XFG占了新加坡病例的三分之二,但症状没比之前更重”
海外的警钟
马来西亚这阵子更麻烦。教育总监在10月13日说,全国约6000名中小学学生感染流感,柔佛和其他一些州受影响最重,已经有学校暂停上课。学校会照卫生部的指南来,鼓励戴口罩,减少群体活动。如果卫生部门建议停课,教育部会配合。
菲律宾也紧了一把。10月12日起,马尼拉大都会的公立学校暂停面授,学校趁机做全面清洁、消毒和安全检查。停课期间改线上教学,家长要盯孩子的健康,发烧咳嗽喉咙痛就别去学校,先去看医生。
把视线拉远到美国,流感季从10月正式开场。那边的CDC年年重复一句话,所有六个月以上的人都该打流感疫苗。在病毒大范围传播前打针,身体更早建立免疫,保护效果更好。去年那季是狠的,从11月一路拖到今年5月,美国估计有110万人住院,10万人离世,里面有280个孩子,是2004年以来非疫情年份的新高。住院里将近九成本身就有基础病,打过疫苗的却不到三分之一。那些符合接种年龄却不幸去世的孩子里,近九成没打过疫苗。
“CDC建议六个月以上的人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
我不把疫苗看成保护罩,但我把它看成少进医院的一次机会。别拿运气当策略,这件事算得过。
回到新加坡,医生其实说了很多年了,大家把流感当小感冒是误会。它每年都变,中了就是高烧,有可能拖成肺炎,严重了要命。年初台湾女星徐熙媛因为流感去世,短暂带起一波“打疫苗热”,但热头一过,很多人又把这事放回了日程的最后一格。
身边也有人用行动做了选择。同事月底要去泰国,看到这势头立刻预约了流感疫苗。出国这事,飞机上戴好口罩,能省一场病。
诊所的现实是,没人会给每个病人做一整套检测,费用高、时间长。发烧、咳嗽、喉咙痛这些症状,新冠和流感都能有。我自己的看法,很少有人真的关心名字,大家关心的是,今天能不能起床去上班,孩子明天能不能去学校。
社交平台里也都在互相报平安。有人说孩子班里好几个中甲流,有人说被同事传的,还有人提新山这边中招多。跨境的流动本来就大,再叠上假期出游,病毒不需要护照。
看身体的信号就好。发烧、咳嗽、喉咙痛,别硬扛,去看医生。医生怀疑就做检测,明确了好对症。
能做的事其实不复杂。人多的地方尽量戴口罩,回家就洗手,水要多喝,睡要补足。别等到身边有人倒下再想起有疫苗,能预约尽快预约。
“流感不是小感冒,别等到停课通知才醒悟”
这波除了感染数字,还有一个现实感更强的影响。学校可能随时调整,活动被取消,家长排班乱了,公司请假像多米诺。一旦像美国那样拖成几个月,医疗系统就会承压,学校停课不是新闻,是每天都得面对的安排。
我知道有人会质疑,既然XFG的症状不更重,何必要紧张。但数字说话,诊所新冠看诊多了30%,上呼吸道感染也在涨,流感确诊又上去。不是怕哪一个单点,是别让它们叠在一起,叠完就是你我生活的麻烦。
还有一点很现实,很多住院者本身就有基础病,一旦感染更容易出事。去年美国的分析里,打过疫苗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这个数字太刺眼。儿童更别忽视,近九成不曾接种的孩子在那季里没能熬过来,这不是别人的故事。
新加坡的节奏决定了风险。地铁挤,商场挤,食阁挤,学校挤。假期一过,大家带着外面的病毒回来了。雨说下就下,气温说变就变。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每年的流感季底色。
我不喜欢用大道理收尾。一句话,少点自我安慰,多点实际动作。你今天没倒下,明天也不想倒下。至于是新冠还是流感,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照顾好,把家里人照顾好。
你最近身边有没有中招的,孩子有没有发烧,公司是不是请假一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这波在现实里是什么样子。
来源:敏锐葡萄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