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楸帆:《空格》的AI演员,映射内心的新奇和未知

B站影视 2024-12-10 17:57 2

摘要:该剧由凭借《白兔子,红兔子》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南星·苏雷曼波尔创作,纪录片导演、作家周轶君和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科幻作家陈楸帆各为单场主演。

文|刘澍

以“出演”剧作来说,AI的作用不止于技术本身,更是映射且无限放大了每个人心底对未知的情感体验。


你想到死亡这件事的频率是?

每一天。


11月30日、12月1日,先锋短剧《空格》在中间剧场上演。



该剧由凭借《白兔子,红兔子》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南星·苏雷曼波尔创作,纪录片导演、作家周轶君和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科幻作家陈楸帆各为单场主演。


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南星·苏雷曼波尔


科幻作家陈楸帆主演《空格》短剧现场


字节跳动旗下的AI机器人“豆包”则是他们现场的唯一搭档。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豆包”的加盟,《空格》成为了全球首部由AI演员参与的戏剧作品


再有区别于传统戏剧,《空格》没有任何提前的排练,要求演员在台上才能拆开剧本,按照剧本中的引导将内容传递给观众,邀请AI与观众来填补剧中“空格”,共同完成剧目。


这就让“演员-AI-观众”的互动形成了一个极富有戏剧张力的三角,鉴于AI和观众的反应不可控,演出充满着未知的戏剧性和出乎意料的火花。


尤其是剧中的终极议题,直接触动了部分观众的情绪,致使互动声音哽咽。


另在相关过程里,AI亦暴露出一些待于提升的问题,正如一个小孩尚未接受生命教育,目前的AI还不能理解深刻严肃的生命议题,实时反应略“出戏”。


然而,恰因如此,AI得到了高效且集中的训练,主演和观众相当于用真实情感给AI上了一课,形成了剧作与技术的双向赋能


就此,FoST未来叙事(ID:futurestorytelling)独家专访了《空格》的主演陈楸帆,邀请对方分享了剧作的演出体验、AI演员“豆包”的表现,以及AI与艺术创作如何进一步联结。



在陈楸帆看来,《空格》的互动设计与AI训练异曲同工,都是通过“填补”达到“生成式”的效果。而AI如若有鲜明的人设,演出效果可能更佳,更像个成熟的演员。


此外,无论“成熟”与否,AI的魅力始终是无边界带来的不确定性。


以《空格》的呈现来说,AI的作用不止于技术本身,更是映射且无限放大了每个人心底对未知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观众或抵触、或好奇、或兴奋的情绪和感受,并且与之产生反应。


这样看,AI参与剧作或艺术创作即合情合理。毕竟,艺术是情感流动的具象化表达。


以下为FoST未来叙事与陈楸帆的对谈实录:


01 关于《空格》:与AI训练相互映照,放大未知的先锋体验


FoST未来叙事:您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会担心观众的反应吗?


陈楸帆:会,由于是上台才拿到剧本,有些担心这种形式。因为观众也没有任何预期,我怕他们觉得无聊,也怕他们GET不到里面的点,有一部分,我自己都没GET到。其实我中间是有些懵的,有一些跳跃性的指示,很难即刻领悟。


科幻作家陈楸帆主演《空格》短剧现场


FoST未来叙事:可以聊聊您参与这部剧的过程吗?


陈楸帆:8月的时候,中间剧场的王老师找到我,说有一个剧和AI相关,是和字节跳动合作的,会有和AI互动的部分,但是因为导演的要求,不能再透露更多的信息和内容给我,一切只能台上揭晓。9月的时候,我们见了一面,我发现自己对这部剧愈发有兴趣,同时也聊了一些我的想法。


从那时起一直到开演前,我都没有做任何准备,而且刻意去回避搜索导演以前的剧作,因为我意识到,这种未知性可能是表演的关键部分,尽量减少剧透,才能激发出更丰富的现场反应。


包括王老师去香港给我的学生上课,讲AI与未来的戏剧,他都要请我离开教室,不让我听到这部剧的更多内容。我的学生也许知道得比我还多。


FoST未来叙事:前一天周轶君老师的演出,有没有给到您一些提示?


陈楸帆:有的,基于周轶君老师的尝试,我在出演的时候,没有过多去喂AI内容,而是规整按照剧本展开,不做过多偏离。


FoST未来叙事:既然《空格》的定位是先锋剧目,那么“先锋”的标准是什么?


陈楸帆打破观众的预期就是标准。来看我们这部剧的很多是资深剧迷,他们对戏剧有自己的了解和理解,看的也可能多是比较传统的戏剧表演,有明确的历史背景、故事结构和角色人设等,但是《空格》的亮点就是参与感和互动性,很多部分为台上台下共创,是一个生成式的过程。这和AI挺契合的,AI也是生成式模型。


包括我们说的“空格”这个意象,一开始看到名字我也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空格。拿到剧本之后才知道,是一个填字的游戏


这其实和我们训练AI大语言模型的方法高度一致,大语言模型就是去填一句话里被遮蔽掉的词,通过概率计算,得出拟合原文的意思,两者还真有些玄妙的关系。


可能导演和原剧作者也没想到,中国是唯一两场用AI参演的剧,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先锋。


FoST未来叙事:原剧本比较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陈楸帆:我也是上台一边看一边琢磨,它触及到的关于人、机器和自我的过程,需要不断去填空,而填空的过程需要调用很多情绪和记忆,甚至是内心里不愿意被击中的部分。


一开始,剧本提到有几个重要的词可以击中我、可以杀死我,它这其实在强调语言和记忆的力量,想让我们去记住一些已经被遗忘的东西。或许正是这些东西,定义了我们如何成为“我”这个人。


这也是AI参与的关键作用,和我这几年在思考的问题高度相关,即回到人对自我和本身的探索


FoST未来叙事:剧目的最后关乎生命议题,很多观众在互动的时候情绪很激动,看到他们的反应,您当时的感觉是?


陈楸帆:最后的部分,我感觉我就是主持一场仪式,它的仪式感非常强,当然“豆包”有点儿出戏,它的情绪和说的话有些消解掉了它本身的严肃感和悲剧感,不过我觉得观众都很投入,尤其是关于生命的问题,这还是非常震撼我的。


那位观众回答之后,所有人的情绪都被他调动起来,哪怕没想到这件事的人都会被刺激到。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难以回避的议题,特别在疫情之后,我们想要逃避、忘记一些东西。


其实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是有创伤的,可能因为这个互动,很多人又会正视生命中的一些事。


而他们离开之后也会把相关思考带回去,包括小朋友或者年纪大一些的朋友。生命教育是一件挺重要的事,但是在我们长大的环境里始终没有被正视过。


比如前一阵的安乐死事件,还有最近在香港特别火的电影《破·地狱》,都在传递终极议题。影片讲的是殓葬业,是一位婚礼司仪转行去殡葬的故事,在港的票房已突破1亿元,不可思议的火爆。


《破·地狱》讲述婚礼司仪转行去殡葬的故事


所以,如何面对生命议题,这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议题。

关于AI演员:捏出一个人设,更有利于表演


FoST未来叙事:从演出的体验来看,观众有何感受?您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陈楸帆:不同的观众一定感受不同,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预期。我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后面互动讨论的部分。


有的人本身是剧迷,非常反对AI出现在这个戏里;有的观众则临时被cue,不知道如何应对,这都让剧目充满了不可预期的火花,让观众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


AI也是一样的,“豆包”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大家希望它能说出一些超出我们预期的东西。在这方面,如果能够给“豆包”做一些性格特点,先给它捏出一个具体的人设,再让它进行互动反馈,会有意思很多


FoST未来叙事:您刚才说“豆包”在过程里有些出戏,那是不是说明目前的AI还没法体会人内心里最深沉的情感?


陈楸帆:是的,当然“豆包”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也是AI工作者需要努力的地方。在情感计算上,它还不能根据语境里的情感属性去进行自我调节。


从需求上,它现在最多能和人调调情或者逗逗乐,很少会涉及生命这么严肃沉重的话题。


我们那天也是给AI上了一课,通过戏剧交互的抽象方式,帮助AI理解了什么是生命。


FoST未来叙事:邀请“豆包”参与到《空格》里,它既在担任演员,同时也在进行自我训练,相当于训练他来理解人类的生命议题,这么看,AI确实如同一位真正的新人演员了?


陈楸帆:是的,如果这么理解的话,观众也能接受很多,不像观众席的一位资深戏迷,会有很激烈的反应,参与到我们这个戏里,就有比较开放的可能性。


开放也更能接纳不完美,不管是人的表演,还是AI的表演,现场都没有办法按照原来的设想进行,很容易出现突发情况,这也是戏剧魅力的一部分吧。


FoST未来叙事:对于任何一个新鲜事物,都是有人接受,有人不能接受,但是也没有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定认为AI是不能参与戏剧演出的。其实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喜欢戏剧的小朋友,现在可能不太懂很多,可慢慢懂很多,也会演得更好?


陈楸帆:没错,特别好,《空格》和AI就是能让每个人反观自己,在看戏的过程里,“我”到底对哪些问题、哪些空格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想起什么样的人、事情和瞬间,很像心理疗愈的过程。


如果你越能察觉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变化,对你的意义就越大,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越高。


当然,它需要你高度参与,不是光站在舞台上或者说几个词那么简单,可能是更深次的内心拷问。


FoST未来叙事:咱们在现场调动AI的时候,有没有特别设计一些关键词?


陈楸帆:我在台上都是跟着台本念的,当它打断我的时候,我会再重复一遍。


FoST未来叙事:您现场的适应能力好强,即使被AI打断,也处理得很从容?


陈楸帆:可能因为我更了解AI的局限性,比较淡定,以及,作为一个演员,没什么心理负担,来的很多也都是我朋友,大家一起乐呵乐呵挺好。


FoST未来叙事:您的心态好,观众和AI也能更放松?


陈楸帆:如果你放松,大家都是,AI也是。


FoST未来叙事:AI与观众的互动里,有没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亮点?


陈楸帆:小朋友的反应都很激烈,喊声最大的都是他们。还有一些比较玄妙的事,当我照着剧本念的时候,问到了一个创业的问题,而台下拿到话筒的正好我一个正在思考创业的朋友。


FoST未来叙事:这么一看,是不是AI有了潜意识,能把您、AI和观众抓到一个点去?


陈楸帆:对,可能确实我们在同一个场域,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量子纠缠,形成了一个高度同步的集体潜意识,致使我、AI和观众同步。这也在启发AI本身,让我们做了一个集体疗愈的“身心灵”仪式。


FoST未来叙事:感觉AI这两个字母跟“身心灵”三个字相差十万八千里,但通过您这么一说又显得很合理?


陈楸帆:我觉得这以后会是一个非常有市场的方向。


03 关于AI与剧作:增强情感算法,让技术和艺术“谈恋爱”


FoST未来叙事:您未来还会尝试同类型的AI剧作吗?


陈楸帆:我觉得会,我自己也在想,是不是也能写一个东西。只不过看到AI能力的局限性,也觉得它的参与可以有更巧妙的方式,去和人类演员及观众互动,让现场效果更有意思。包括技术上怎么实现更有不确定和惊喜的部分,这个都需要思考。


《空格》等于是首次尝试,剧场和技术都在磨合,肯定会遇到非常多令人崩溃的问题。技术人员也从来没想过他们的大模型会这么试用,遇到这么多的bug和难题,甚至要现场解决。整体还是挺有意思的共创过程。


FoST未来叙事:您提到“情感算法”这个词,您觉得AI的情感真的能用大模型或者数据模拟出来吗?


陈楸帆:怎么说呢,情感有一个外部化的表征,可以从你的声音、语言、表情和肢体表现出来,这些容易捕捉,也是能建模去量化的。


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计算出一个人当下的情感状态、浓度和波动性等。但是情感之所以微妙在于它还有个内部性,或者说隐性的部分,无法被捕捉到。比如你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是内心已跃过千军万马。


可你一点儿不表露出来,这部分就难以被捕捉和计算,而往往这部分更深刻、更强烈、更关键。


FoST未来叙事:您会给AI公司提建议吗?怎么升级技术,强化AI模拟内心情感?


陈楸帆:这个太难了,真的建议技术人员多跨界,参与合作文学、艺术、戏剧这些领域。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在技术之外的、关于人的很重要的部分。


他们可能混在一个数据算法里,下意识就把人想象成一个机器或者算法,但是目前为止,人类还有很多复杂微妙的情感在隐含的层面,没有被计算到。


而技术人员跨界,参与到美、情感、诗和远方这些创意性的活动里,更能帮助他们把AI模型训练得更好。


FoST未来叙事:之前采访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他特别说过技术拍摄艺术作品,就是让技术人员和创作者谈一场恋爱,您认可这句话吗?


陈楸帆:是的,真的是。


FoST未来叙事:我突然GET到了《空格》这部剧真正的意义,可能AI的作用不止于AI技术本身,而是象征一个人心底对未知的态度。一个人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者说跟新潮流共创的时候,心理既抵触又好奇。这时候其实可以大胆接触,相互学习,彼此尝试包容对方的不足?


陈楸帆:没错,AI就是把我们无意识甚至是集体无意识显化出来的一个元素。与它合作确实就和你说的“谈恋爱”一样。


你可能通过相亲或者怎样的方式接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你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天,看看有什么共同话题和爱好,有没有进一步的可能,也可以转身就走,但是或许就失去了一个彼此了解的机会。


FoST未来叙事:这么看AI参演剧作或者参与艺术创作,合情合理。那么在您看来,AI剧作未来的发展如何?如果想要增强互动性,技术和创作者应该如何相互配合,以及技术怎样升级?


陈楸帆:从剧本创作之初,技术就应当参与进来,共同讨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双方的共识会更强,可以通过剧作技巧规避技术的不足。


类似于拍摄做特效,光压得暗一点,场景有遮蔽,减少渲染量,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视觉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取长补短。


这样有经验的叙事者,比如剧场导演,在技术的助力下,他能更好地理解观众的反应。而且以后的表演可以添加多模态元素,包括振动、味道、喷水等,类似4D影院,我觉得还挺适合做恐怖题材的作品。


FoST未来叙事:对于任何一种文艺作品,AI如何发挥功能,使之兼具科技亮点和人文关怀?


陈楸帆:还是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小说家、剧作家参与到AI的训练和建造中,因为工程师只会优化目标函数,方式简单粗暴,单纯追求效率和准确度。但其实创作的灵感很玄妙,并不能量化。


FoST未来叙事:明白,那还是回归到谈恋爱的过程里,从相识、相知到相爱?


陈楸帆:一切都可以用谈恋爱比喻。


来源:极客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