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封建社会蔓延两千多年,制度方面以君王统治之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社会呈现出一种阶级对立的状态,皇帝和一众朝廷官员为高层统治阶级,底层人民百姓作为被统治阶级常年受到压迫,所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不曾间断。
中国封建社会蔓延两千多年,制度方面以君王统治之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主,社会呈现出一种阶级对立的状态,皇帝和一众朝廷官员为高层统治阶级,底层人民百姓作为被统治阶级常年受到压迫,所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不曾间断。
这种矛盾时常表现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王朝兴盛之时,并不会太过明显,一旦朝代进入动乱时期,这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就会愈发尖锐和突出,因为“山高皇帝远”而引发地方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
东汉,唐朝,宋朝等朝代都曾出现过大规模藩镇割据的局面,尤其是在唐朝,开元盛世之后,由于朝政的腐朽导致地方藩镇的大规模割据。
此前带来的繁荣甚至引起了两京之间的矛盾,张全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了洛阳的经营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维系。
一、唐朝的藩镇局面与两都对立
1. 玄宗对朝政的懈怠
唐朝的繁荣盛世,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让唐朝第一次走进了太平盛世,社会得到了初步发展。虽然在李治时期朝政被武则天所掌控,其采取的措施却都有利于大唐社会的正向发展。
最早期的武则天对女权方面的改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而后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中央攫取了更多的人才。在武则天的治理之下,大唐的盛世局面得到了延续,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到了李隆基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唐朝进入到全盛的局面,这种繁荣局面几乎影响到了唐朝的每一寸土地。但是万物都有两面性,这种地方上的过度繁荣为唐朝后来的混乱局面埋下了祸根。
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他宠幸杨玉环,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氏的家族中人纷纷被唐玄宗提拔入朝,其兄杨国忠做了宰相,独掌朝政大全,引起了朝中众臣的不满,从这里开始,中央的矛盾不断尖锐,暗流涌动。
2.地方叛乱与割据局面
地方上,由于杨玉环认了安禄山为义子,独揽兵马大权,随后李隆基错误的安禄山外调驻守,导致朝廷对其管理,不安分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原本在其势力崛起之前可以扼杀在摇篮状态,但是唐玄宗再次犯了错误。
杨玉环为了享乐,建议唐玄宗以安抚的方式招降安禄山,失去了征讨的最佳时机,导致叛军人数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军直接打到了长安。玄宗只得选择出逃入蜀,这一跑直接导致天下打乱,开元盛世带来的财富都变成了割据势力的根基。
即使在七年之后,唐朝平定了叛乱,此次战争对中央的消耗依然是巨大的,唐朝已经无力再处理地方割据势力,只能任由其发展。
3.东西两都对立与割据扩大
而后唐朝为了方便管理这些藩镇,在西都长安存在的情况下又设立了东都洛阳,原本以为这样的模式可以让藩镇割据的局面有一定的缓和,但事实并未向预想的方向发展,东西两都分治的同时也代表了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划分。
但唐朝的势力已经衰弱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两都的出现让原本就存在的地方势力更加猖狂,就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不久,“黄巢起义”爆发。
880年,黄巢带兵北伐,大军十五万直取东都洛阳,唐朝命令曹全率军抵挡,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此时朝中的兵马完全不能抵挡黄巢的叛军,军队的节节败退进一步激化了朝廷和地方藩镇势力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东都洛阳的沦陷。
此时唐朝陷入安史之乱以来的又一次大混乱局面,东都洛阳被叛军占领之后,与尚为唐朝所居的西都洛阳走向了彻底对立,断了所有往来交流之外,双方还不断进行战争。
二、张全义对洛阳的经营与发展
1.张全义之为人
张全义虽说是参加黄巢起义的叛军,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出生于一个农民世家,原本只想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不过运气使然,张全义高中当官,成为了晚唐时期的一个小县令。
但当时唐朝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地方上藩镇割据残酷,朝廷上的官员也是腐败无能,张全义在当官期间遭受到了上级的不断压迫,迫使他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投靠了反叛的黄巢军队。
黄巢自立为王建立大齐政权之后,张全义担任礼部尚书,主要负责管理官吏,并且表现非常出色。
2.洛阳的修缮与经营
早年的洛阳作为两京之一,大唐也花费了很大的劲去建设,在繁华程度上,仅次于西京长安。但自从黄巢带兵入侵洛阳之后,昔日的车水马龙再也不复存在,伴随豪强的占领和叛军的攻打,等到七八年之后张全义接手之时,已经是一片狼藉。
根据当时的记录来看,当时的洛阳城分裂为三小州,各自治理,相互攻伐,四处都是毁灭性破坏,张全义带着百余人到达洛阳之后,着手开始对洛阳的修缮。
为了尽快实现洛阳城的恢复,张全义下令以洛水为界限,将主城区分为南北两市,分别进行贸易和交流,修建会节坊、临阛坊等多种交易场所,努力恢复洛阳当地的经济,然而,真正对洛阳城的大规模修缮是在唐皇帝进入之后。
903年,岐王李茂贞作为当时的割据势力之一,依旧忠心于大唐,在黄巢朱温先后叛乱之后带兵抵御,营救回了昭宗李晔,并带兵进入洛阳,张全义在帝王驾临之后,奉命对洛阳进行了全面的修缮。
首先是皇帝的住所问题,在昭宗回归之后,在洛阳地区重修了皇宫,大量运送木材,利用渭水顺流而下的大优势,将所有建设所需的原材料全都运送到了洛阳,随后下令丁匠数万人,大兴土木,恢复洛阳经济生产。
一段时间之后,不仅仅是宫殿,官府,仓库,农田,等等纷纷在洛阳恢复建设,随着张全义的经营,洛阳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3.张全义在洛阳的社会关系网络
张全义对洛阳地区的经营,让没落的李唐皇室非常看重,但随着城池的恢复和皇帝的入住,城池的主导权自然也是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对于张全义这位居功至伟的重要人物,身居高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负责后续洛阳城的经营和关系维系。
张全义在得到李唐皇室的重用之后,很快从农民变成了李唐皇室手下举足轻重的官宦世家,此时洛阳城的社会关系也逐渐变得纷繁复杂,难以捉摸,这也让张全义不得不着手处理和维持。
洛阳在张全义的治理之下呈现出繁华状态,各地人才先后闻声投靠,想要协助张全义维系洛阳城的发展,张全义此时也正是缺少得力人才时候,所以对这些人才进行分化管理,量才而用。
比如张全义在人才选用的时候,首先派人去调查这些人的身家背景,发现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来自于早年唐朝中下阶层的官宦子弟,这些人没有什么才能,来到洛阳城只是为了寻求庇护和安稳的环境。
即使是这样,因为有李唐皇室的存在,张全义不能将这些人等闲视之,所以只能安排他们去治理一些下辖小县,负责平常一些琐碎的事物,给这些官宦之家的公子哥找些事做,也可以避免其惹是生非。
第二种是唐朝时期参加过科举制度的人,这群人可能出身不同,门第不同,但都是科举制度下有才华的举人,此类人群在才能方面是要远远超过那些存在荫蔽的官僚后代。
这些人被张全义安放在洛阳主城之中,主要负责一些表奏,差役等城中公事,张全义则介于两者之间,负责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周旋于这两类人之间,为了平衡这种社会关系,张全义开始主动结交第三类人民,那就是李唐皇室的后裔。
这些人或许是皇帝入洛阳之时带来的,也或许是后续听闻皇帝驾临洛阳之后闻名而来的,总之都是唐朝皇室的血脉宗亲,掌握朝中一定权力,张全义对这些人采取了结交并维护双方的社会关系,就能够更好的管理中央与地方的临时官员。
总结
从总体上看,唐朝京藩之间的关系早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稳定了,后续黄巢的叛乱更是将洛阳与割据势力的矛盾激化,最终遭受了叛军和战火的洗礼。
不过好在张全义的出现让情况发生了改变,对洛阳的修缮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唐朝的颓势,对队方面社会关系的协调与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经营与发展。
尤其是在处理当时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时候,张全义的中间周旋对关系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来源:纵古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