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这两年一直在推进控烟行动,烟草消费人群规模持续收缩,但公共健康领域的负荷并未随之减轻。
英国这两年一直在推进控烟行动,烟草消费人群规模持续收缩,但公共健康领域的负荷并未随之减轻。
每年,数万民众因烟草相关病症离世,600万左右的成年群体仍保持着烟草消费习惯。
一部《烟草与电子烟法案》被寄予厚望,却在立法路上走得磕磕绊绊。
这部法案的核心内容挺“硬核”,2009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人,终身都不能购买烟草制品。
电子烟也被纳入监管范围,包装设计、营销推广还有那些吸引年轻人的甜味款式,都将受到严格限制。
本来以为这样的法案能顺利推进,没想到自下议院第二次审议后,整整六个月时间都被搁置了。
如今,上议院终于要在委员会阶段首日对其进行审议。
1200多名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最近联名给英国议会写了封信。
信里把这部法案称作“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举措”,反复强调不能让它淹没在繁杂议程中,这些专家的着急不难理解。
禁烟公益组织ASH的首席执行官HazelCheeseman就直言,每周都有数千名青少年陷入烟瘾的漩涡,而长期吸烟的人里,超过一半都会因相关疾病缩短寿命。
如此看来,这部法案的意义确实不一般。
公共卫生主任协会的成瘾事务发言人PeterRoderick提到,它能挽救更多生命,让88%不吸烟的人拥有更健康的生活环境,但公众对这件事的看法并不统一。
有调查覆盖了2000多名成年人,一部分人认同世代禁烟的思路,还有人觉得该维持18岁的合法购烟年龄,另有部分人建议把年龄提高到21岁。
烟草行业显然不认可这部法案,几家大型烟草集团直接放出话来,要对政府采取法律行动。
他们声称,这样的禁制政策会助长黑市交易,并非明智之举,这种说法多少有点站不住脚。
烟草产品带来的社会成本早就超过了其贡献的税收,每年英国因吸烟产生的相关损失高达170亿英镑,而烟草业的税收不过100亿英镑左右。
更让人意外的是,烟草集团还在暗中拉拢政治力量。
《卫报》和非营利新闻机构Examination的报道显示,保守党上议员EdVaizey接受了一家烟草公司的资助,前往瑞士的研究中心访问。
之后,他就提出要推迟另一项关键条款,也就是加热烟草的禁令。
如此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的关联,国际上类似的案例也能给英国提个醒。
新西兰之前也推出过“世代禁烟令”,但2023年新政府上台后直接把它废除了,不少人都批评这是烟草业的“胜利”。
美国也曾有过相关诉讼,菲利普・莫里斯等烟草公司因为隐瞒吸烟危害,被法院判决强制发布健康警示广告。
这些前车之鉴,都值得英国议会好好琢磨,欧盟的一些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
比利时从2025年1月起,就禁止销售一次性电子烟,德国和法国也跟着推进相关立法。
希腊还计划把烟价提高50%,欧盟层面也在考虑全面上调烟草消费税。
相比之下,英国的控烟步伐确实慢了些。
英国其实也有一些创新尝试,部分地区已经试点电子烟零售许可制度,购买时必须通过面部识别进行年龄验证。
但这些零散的措施,终究比不上一部全面的法案更有力度。
毫无疑问,《烟草与电子烟法案》如果能在2025年底前通过,英国将跻身全球控烟最严格的国家之列。
法案的通过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合法烟草零售商的收入可能会下降三成,但从长远来看,医疗领域的支出能减少13亿英镑。
这笔账怎么算,相信明眼人都能看明白。
更何况,政府还能加大戒烟服务的投入,朝着2030年吸烟率降至6%以下的目标推进。
我觉得世代禁烟的思路确实有其合理性,烟草这种产品的危害性是公认的,不让下一代接触它,本质上是对生命健康的守护。
但烟草集团的游说能力不容小觑,政治层面的博弈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如此看来,英国议会能不能顶住压力,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有人觉得应该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干预来引导。
本来想支持这种温和的方式,但后来发现,青少年接触烟草的渠道太多,单靠引导很难完全奏效。
法律层面的禁制,才能形成最有效的屏障。
英国的这场控烟之战,不仅关乎本国国民的健康,也会给全球控烟事业带来影响。
如果能成功建立“无烟一代”,其他国家或许会纷纷效仿。
但如果法案最终被削弱或搁置,烟草业的气焰可能会更加嚣张。
毫无疑问,公共健康永远应该放在利益之上,希望英国议会能尽快打破僵局,让这部法案顺利落地。
毕竟,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容不得太多拖延和妥协。
全球控烟的浪潮已经袭来,英国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成为真正的“无烟先锋”,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