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LLE盛典上王耀庆连说三个“抢”,被指贴脸开大钟楚曦,他随即放话“不扛锅”,还称自己“咖位没资格”调侃此类风波
ELLE盛典上王耀庆连说三个“抢”,被指贴脸开大钟楚曦,他随即放话“不扛锅”,还称自己“咖位没资格”调侃此类风波
那晚直播里,灯光打得人有点眩,嘉宾席位临时调整,有人还在找位子,气氛有点尴尬
王耀庆端着主持人该有的笑,说了句“又来到ELLE盛典上,想要抢……抢……抢着送上祝福了吧?”
话刚落地,弹幕就炸了
有人觉得他是在活跃气氛,有人听到“抢”字连发三次,立刻联想起钟楚曦两天前在VOGUE盛典被指“抢C位”的争议
风向很快变了,话题“王耀庆对钟楚曦贴脸开大”冲上热搜
更早的起点,是10月26日那场VOGUE合影,钟楚曦被指抢中心位、遮挡前辈,现场拉扯站位时还显得有些抗拒,舆论随之起落
风波未平,ELLE这句“抢”,就像在开窗通风一样,把网上的情绪都引进了场内
10月28日晚间,王耀庆工作室先发一条:“以后不做活动直播间主持人啦,不好玩,不背锅”
这话放出来,评论区立刻有人回怼,说这是“摆烂式公关”,像是在把责任推给观众和直播场
深夜,工作室再发长文,语气明显收拢许多,解释说“以我目前在内娱的咖位,远没有资格参与或调侃一些事件”,连主持时“吃螺丝”的细节都交代了
台本有临时调整,才有了“抢着送祝福”的说法,并非影射谁
他还把重点抛向网络环境:“对于网络霸凌我厌恶已久……文明世界的‘H废水’正在我们脚下流淌”
说实话,这段话里情绪很重,能听出委屈,也带点对流量叙事的不耐烦
可情绪再重,公众说的话,一字一句都有人盯着看,这就是麦克风的重量
截至10月29日13时,钟楚曦及其工作室仍未回应,王耀庆方面也没再出新声明
部分观众在评论里呼吁王耀庆向钟楚曦道歉,但目前没有回音
舆论场上,支持和反对的声音还在此起彼伏,像两股潮水,碰到就激起白沫
我反复看了那段视频,确实能看出现场的不顺:席位变动、主持接话、镜头切换,都有点卡顿的味道
如果你做过几次线下活动,就知道台本临时改动并不少见,耳返里一句“换稿”,主持人脑子就要飞速换挡
但换挡归换挡,选择什么词,停在哪个点,决定了观众怎么理解你
尤其当某个艺人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哪怕你只说了一个“抢”字,也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号入座”
这不是第一回,舞台上的“玩梗”被现实反噬
2024年,脱口秀演员瘦子调侃乒乓球运动员王楚钦“惯冷出局”,牵扯孙颖莎,把“莎头”玩成“杀头”,公司第二天就宣布暂停合作
再往前看
李诞曾调侃张雨绮“看男人眼光差”,后来也在节目里隐晦道歉,承认调侃得有边界
放在大洋彼岸
吉米·法伦嘲泰勒歌词“矫情”,被粉丝集体抵制,最后只能在节目中道歉收场
这些例子很像红灯,提醒主持人、喜剧人、台上的每一位:段子可以活泼,但不能把人的伤口当素材
问题的另一面,其实是“身份焦虑”
《2023年中国艺人发展报告》说,超过58%的跨界艺人存在定位模糊问题
观众在某平台搜索“艺人专业能力”的次数同比涨了143%,大家在用脚投票:你到底擅长什么?
再配上一个数字
2023年第一季度综艺嘉宾重复率46%,同样的人在不同节目里来回走位,观众会疲劳,台上就更想“整点活”
这时候,拿热点当抖机灵的素材,看起来省力,代价却很高
传媒学者一直提醒,艺人失去明确标签,就等于商业价值在打折,品牌方先看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概括
体育营销专家也说
跨界的,与其在娱乐圈晃来晃去,不如打造贴合优势的新身份,既顺政策,也能形成差异化
这话放到王耀庆身上,某种程度上也讲得通
作为1974年生人的前辈演员,他从《失恋33天》里的魏依然,到《小爸爸》里的泰勒,再到《下一站是幸福》里的“霸总气质”,观众其实是吃他“绅士稳场”的那一套
可一旦他站到“段子手”的位置,风向就变了,任何一句扎到热点的词,都可能被理解成“你怎么也来踩”
我并不否认现场的难处
那种夜里十一点还没结束的盛典,灯光热得人发汗,耳返里不断有人提醒“时间时间”,你得让每个品牌、每组嘉宾都拿到镜头
可越是高压场,越得给自己设“红线”,比如:不上伤害,不过度影射,不拿尚未平息的争议当梗
这三件事一守住,基本盘就稳了
回到这次风波,如果我是王耀庆团队,此刻最有效的补救,恐怕不是再解释“口误”,而是给当事人一句明确、体面的致意:无意冒犯,如有不适,抱歉
有时候,一句“抱歉”不是认错到跪地,而是承认沟通的失误
同时,平台与主办方也该把流程做得更“防傻”:席位怎么排、临时如何变、台本改词边界到哪儿,别让主持人成为唯一挡风的人
对观众也是同一个请求:可以质疑,可以提意见,但别把“骂得最狠”当成“正义最高”
语言是有温度的,温度一冷,所有对话都结霜
而那些故意煽动男女对立、骂到人身攻击的内容,真的只是让整个行业更不敢说话,谁也得不到好结果
这场“网络狂欢”总会散场
散场之后,留下的是每个人对一件事的反思:主持是不是只要“抖机灵”,艺人是不是只能“承受梗”,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舞台感
我更愿意相信,我们喜欢的不是把人“揶揄成梗”的机敏,而是把场面接住、把尊重留住的分寸
一句话说稳,比十个梗都值钱
愿下一次,灯光还亮着,话却更稳一些
愿每个人都能在嘈杂里听到那条看不见的边界线
来源:通宵补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