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方面表示,支付功能的安全等级非常高,必须逐步放量灰度测试,谨慎推进。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别急,我们不是不做,是慢慢来,怕出问题。这种回应其实不难理解,尤其是在“支付”这个敏感模块上,微信要考虑的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最近,不少升级了微信鸿蒙正式版的用户发现,别人已经可以用上人脸识别或指纹支付了,自己却还得老老实实输密码。微信到底在等什么?
到底是灰度没到,还是安全机制没就位?这事终于有了回应。
微信方面表示,支付功能的安全等级非常高,必须逐步放量灰度测试,谨慎推进。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别急,我们不是不做,是慢慢来,怕出问题。这种回应其实不难理解,尤其是在“支付”这个敏感模块上,微信要考虑的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不过,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等待确实有些煎熬。微信鸿蒙版早在1月就正式上线了,目前下载量已经超过400万,各项核心功能已经基本齐全,聊天、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直播,包括双端登录、暗黑模式,体验和安卓/iOS并无太大差距。偏偏生物识别支付这种“关键功能”,现在还处在灰度测试阶段,确实让人感觉差了一口气。
更关键的是,有些人已经可以刷脸付款,有些人还没权限,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人发出“我是不是被落下了”的声音。甚至还有用户调侃:我升级是为了提升体验,不是为了排队抢资格。
但如果我们从技术和系统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微信的做法并不奇怪。鸿蒙系统在底层与安卓存在本质区别,微信作为超级App,在安全架构、权限调用、设备兼容等方面,需要重构适配。特别是生物识别,涉及到指纹信息、人脸图像这些高敏感隐私数据,不可能一刀切上马,出一点问题就是舆情级别的事故。
而且,微信支付在整个生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小功能,而是贯穿小程序、电商、社交闭环的核心逻辑。一旦出问题,不光是用户体验滑坡,整个平台的信任度都会受到波及。所以从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出发,“慢一点”,其实是“稳一点”。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微信对于鸿蒙的投入正在逐步加码。不再只是移植聊天功能,而是真正围绕鸿蒙生态做系统级适配。能看到的是,它在版本更新里逐步解锁功能,从笔记支持、深色模式到现在的生物识别灰度,方向是清晰的,节奏是有章法的。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能做的其实也很简单:保持耐心,关注更新。如果你还没获得生物识别支付权限,不代表你不会有,它只是还没轮到你。如果你已经体验到,那恭喜你,你是微信在鸿蒙测试路径上的“先行者”。
但话说回来,这次灰度测试的反响,其实也给微信提了个醒:鸿蒙用户在快速增长,体验标准也在提升,不能再用“次级系统”去对待了。你说呢?你现在的鸿蒙微信能刷脸付款了吗?留言聊聊你的情况,看看灰度到底灰到哪了。
来源:小8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