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女儿昨天抱着平板电脑笑个不停。问她笑什么。她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满屏我看不懂的字母缩写。“yyds!”她眼睛发亮。而我一脸茫然。
教育轮回:当孩子成为父母,代沟再次上演
我女儿昨天抱着平板电脑笑个不停。问她笑什么。她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满屏我看不懂的字母缩写。“yyds!”她眼睛发亮。而我一脸茫然。
这不就是二十年前的我吗?抱着随身听听周杰伦。我妈推门进来:“这念的什么经?”
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轨迹——年轻时追逐新潮,年长后固守习惯。我们与父母较劲。最终与子女较劲。代际差异如同季节更替。循环往复。
记得儿子三岁时。我坚持让他背古诗。他奶声奶气地念:“床前明月光。”突然卡住。然后自己接上:“李白打开窗。”我哭笑不得。这不正是我小时候改编课文气哭老师的翻版吗?
教育最大的陷阱在于——我们总想让孩子避开自己踩过的坑。却忘了那些坑本身具有时代特征。十年前禁止早恋。现在担心孩子不恋爱。二十年前没收武侠小说。现在焦虑孩子不阅读。
我的朋友李老师教语文三十年。她说最近很困惑。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充满网络用语。“绝绝子”“emo”“暴风吸入”。开始她很抗拒。后来想通了——我们当年不也把“帅呆了”“酷毙了”写进日记吗?
语言在变。表达需求不变。
更深层的循环在于教育方式的传承。小时候讨厌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今发现自己也在比较孩子的成绩。曾经发誓要做开明父母。最后还是脱口而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比父辈更注重平等对话。孩子比我们更早拥有独立意识。代沟的形式在变。本质依旧——两个时代在同一个屋檐下碰撞。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轮回?
首先。承认差异的合理性。 每个时代有它的语言和审美。强行统一只会两败俱伤。
其次。寻找交汇点。 我和女儿约定——她教我网络热词。我给她讲成语故事。我们在互相教学中理解了彼此。
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 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成长。当我们愿意向孩子学习。代沟就成了桥梁。
下一次孩子说你“out”时。别急着反驳。问问这个词的来历。你会发现——他们创造的新世界。正是我们曾经向往的自由。
教育的轮回从不停止。但每次循环。都让我们更懂得包容的意义。
来源:育儿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