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以来 通辽市多领域齐进 绘就发展新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1:45 1

摘要:“十四五”时期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通辽市在经济、生态、产业、开放合作、民生以及改革与民族团结等诸多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规划实施以来,内蒙古通辽市在经济、生态、产业、开放合作、民生以及改革与民族团结等诸多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

航拍通辽市城区一角。张珠海摄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通辽市在经济总量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总量如同安装了“加速器”,接连跨越1400亿元、1500亿元、1600亿元三个重要台阶,预计到2025年将成功突破1700亿元大关。在人均经济指标方面,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329元,相较于2020年增加了1606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0%,居民的经济获得感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三二一”现代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202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5.6:30.1:44.3,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生态能源双轮驱动,绿色发展成效斐然

在生态与能源建设领域,通辽市交出了一份“绿色”与“高效”并行的优异答卷。生态建设方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成果丰硕,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达2164万亩,曾经的沙地逐渐披上绿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3.4%,市民能够畅享清新空气。西辽河干流更是时隔27年首次实现全线过流,河流生态得到显著恢复,整个生态系统焕发出勃勃生机。能源发展领域同样亮点纷呈,煤矿核定生产能力达到5785万吨/年,为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新能源装机突破1400万千瓦,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达到235.65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了1.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从18.5%提升至32.1%,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此外,通辽市积极推动92个工业节能技改项目,超额完成节能目标的115.5%,构建了“双碳”“1+N+X”政策体系。霍林郭勒市及当地高新区入选自治区级碳达峰试点,并成功入选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张启民摄

产业现代化加速推进,三大产业亮点频现

产业现代化进程在通辽市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各自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农牧业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面积达401.7万亩,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1.6%,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1200万亩,肉牛冷配率超过95%,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升至78%,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凸显,202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7.0万公顷,产量高达194.1亿斤,较2020年增加了21.1亿斤,年均增长2.9%,单产年均增长2.2%。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04.1亿元,是2020年的1.4倍。工业领域实现了从“低谷回升”到“稳中有进”的华丽转身,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50亿元。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至5.1%,今年1-8月进一步提升至6.3%。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户数增长34.8%,营业收入增长62.4%,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作为经济的“稳定器”,作用持续发挥。构建了“1+2+8”政策体系,2024年增加值达到747.4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8%,四年累计增量超过百亿元。消费市场活力全面迸发,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4.6亿元,增长17.2%。限上贸易单位从291家增加至452家,新增入库企业192家。同时,通辽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服务业发展能级不断提升。

开放合作纵深拓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开放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完善,为通辽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能。在开放平台建设方面,通辽市取得了重大突破,获批国家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B型)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效率。9个旗县市区出口实现破零,2024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9家,累计使用外资4.25亿元,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48公里,电气化率提升至80.9%,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开通了34条航线,通航25座城市,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4.7万人次,为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引绰济辽二期主体完工,内蒙古供水通辽支线等工程开工建设,“十四五”时期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0.5%,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实现了同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4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3.25万元,年均增长7.3%,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307元,增加了6825元,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就业与教育保障有力,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教育投入年均增长6.46%,新增学位2.5万余个,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居住环境显著优化,改造老旧小区637个,公租房保障覆盖超过3万户。2021-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0.5%,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8平方米,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62.0辆,较2020年增长39.0%,居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帮扶资金投入达到383.8亿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91%,较202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2024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7.5万人,较2021年增长12.2%,居民的社会保障更加完善。

改革创新活力释放,民族团结巩固提升

改革与民族团结领域同样成效显著。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达到34.03万户,通辽市获评“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活力逐步释放,2024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0.49%,提高了0.12个百分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至2.0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增至2.3亿元,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民族团结更加紧密,通辽市建成22个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培育57个自治区级、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培树541个市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不断巩固,民族团结之花在通辽大地绚丽绽放。

下一步,通辽市将继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各个领域持续发力,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张珠海、斯琴、李旭明)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