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缓解乳腺癌治疗副作用!但不是所有患者都有必要吃,别让钱白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1:15 1

摘要:乳腺癌姐妹:互助君,我术后总是拉肚子,吃不好、睡不香的,感觉自己营养吸收变差了。病友推荐我试试益生菌,但又怕和治疗冲突,怎么办呢?

乳腺癌姐妹:互助君,我术后总是拉肚子,吃不好、睡不香的,感觉自己营养吸收变差了。病友推荐我试试益生菌,但又怕和治疗冲突,怎么办呢?

觅健互助君:大多数情况是不冲突的,乳腺癌姐妹可以用益生菌。因为乳腺癌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调节激素水平,而益生菌的作用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两者的作用靶点和代谢路径通常不重叠,不存在明确的“药效对抗”或“毒性叠加”风险。

益生菌是真的有用的。研究证实,当菌群失衡时,不仅会引发炎症反应加剧及代谢紊乱,还可能通过慢性炎症的间接作用,为癌症的生长与扩散提供 “温床”[1]。所以,肠道菌群的稳定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是乳腺癌患者到底该不该补、补哪种益生菌?今天互助君就带姐妹,来把益生菌弄个清楚,让自己有个高质量的决定,加速自己的康复。

01

我应该补充益生菌吗?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充益生菌。对于状态良好的乳腺癌姐妹,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益生菌。对于处于围手术期和出现放、化疗相关腹泻、便秘的乳腺癌姐妹,益生菌此时可以与肠道内的致病菌竞争,保护患者的正常菌群,在肠道内重建防御系统。但盲目补充益生菌,不但不会起到作用,反而可能会引起感染,影响身体健康。建议在咨询营养师或医生后再服用益生菌。

推荐人群:化疗/放疗后肠道菌群紊乱者、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禁忌人群:免疫缺陷患者(如HIV感染者)、短肠综合征患者、对菌株成分过敏者。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

我应该如何选择益生菌?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的《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中提到,益生菌的核心特征是足够数量,保存期内活菌数目≥10⁶ CFU/g(mL)即每100g,不能少于1亿活菌,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

目前国内获批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属(如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如粪肠球菌)、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如酪酸梭菌)、酵母菌属(如布拉氏酵母菌),大致包括7个菌属的上百个菌种,每种益生菌还有其菌株号,不同的菌株号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这些一般在产品的包装上是看不到的,在产品的介绍中才有,婴幼儿和成人适用的部分菌株是不同的。建议姐妹们尽量选择国际知名的公司,并有“活菌型”的标注的产品。

菌株选择依据:

调节免疫:鼠李糖乳杆菌GG、乳杆菌NCC2461(增强NK细胞活性);缓解化疗副作用:双歧杆菌BB-12(减轻腹泻)、布拉氏酵母菌(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炎作用: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降低IL-6炎症因子水平)。

03

医用vs保健品哪些更好?

医用益生菌与保健品益生菌并无绝对优劣之分,选择需根据个人健康需求和使用场景决定。医用益生菌更适合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而保健品益生菌更适合日常保健和健康维护。

日常饮品与保健品:便捷但需谨慎

益生菌饮料:以发酵乳制品为主(如酸奶、养乐多),含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但活菌数较低(约10⁶ CFU/mL),且含糖量高,长期饮用可能增加肥胖风险。市售保健品:菌株多样(如鼠李糖乳杆菌GG、植物乳杆菌),活菌数较高(10⁸-10¹⁰ CFU/粒),但缺乏临床验证,部分产品存在菌株标注模糊、活菌数虚标问题。

医用益生菌:精准治疗导向

药品级益生菌:如布拉氏酵母菌散、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需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菌株经过临床试验验证,适应症明确(如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医用与保健品的核心差异:监管标准:药品需完成Ⅰ-Ⅲ期临床试验,保健品仅需备案;菌株特异性:医用菌株(如LGG)有明确作用机制,保健品菌株功能泛化;活菌稳定性:药品采用冻干技术,保质期内活菌数衰减率<10%。

图片来源:摄图网

04

益生菌的2大误区

部分姐妹将益生菌视为“万能药”,认为其可替代化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甚至在确诊后仅依赖益生菌调理而延误正规诊疗。

科学真相: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屏障等间接途径影响健康,但无法直接杀灭癌细胞或阻断肿瘤生长信号通路。益生菌仅能作为缓解化疗副作用或改善术后营养状态的辅助手段。

消费者盲目追求产品标注的“千亿活菌”“500亿CFU”,认为剂量越大效果越显著,甚至自行叠加服用多种益生菌制剂。

科学真相:益生菌功效存在“阈值效应”,超过一定剂量后,益生菌的效益就递减了。

如果姐妹们觉得本篇内容非常赞!记得点赞分享给你的病友。

温馨提醒:文章旨在传递疾病知识,不作为诊疗方案推荐及医疗依据。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羊羊羊

参考文献:

[1]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1 Apr 17; 18(8):4265. doi: 10.3390/jerph18084265

来源:乳腺癌互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