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是,宇宙的运行方式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复杂、更奇妙。这些误解往往源于我们为了简化科学知识而进行的通俗解释。以下是8个听起来可信,但实际上错误的太空“常识”。
从电影到课本,很多太空“常识”其实是误区。比如太阳靠核聚变而非燃烧发光,太空有微弱粒子并非真空,看懂这8个误区,能帮你建立更科学的太空认知。
从热门电影到学校里的简化课程,我们很多人学到的太空知识并不完全正确。有些误区无关紧要,但有些却根深蒂固,让人觉得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事实是,宇宙的运行方式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复杂、更奇妙。这些误解往往源于我们为了简化科学知识而进行的通俗解释。以下是8个听起来可信,但实际上错误的太空“常识”。
太阳在天空中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火球,但它并非像营火中的木头那样在燃烧。相反,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氢原子在这里聚变成氦原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些能量穿越太空,最终以阳光和热量的形式到达地球。我们今天看到的光,实际上是数千年前从太阳核心开始传播的。虽然太阳外层表面看起来在“燃烧”,但你看到的其实是等离子体发出的可见光,而非火焰。
当你看到流星在夜空中闪过,可能会以为它在燃烧,但事实并非如此。流星以极高的速度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前方的空气被剧烈压缩,从而升温发光,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流星”(也叫“ shooting star”)。
大多数流星在到达地面之前就完全解体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种“燃烧”的外观,其实是压缩产生的热量导致的,而非燃烧反应。
电影里常演用核武器引爆来袭小行星就能彻底消除威胁,但现实要复杂得多。核爆炸可能会将小行星炸成许多小碎片,但这些碎片仍可能足够大,造成巨大破坏。
这样一来,地球可能不会遭受一次大撞击,而是会受到多块危险碎片的撞击。科学家认为,更好的方法是在小行星到达地球前很久就改变其运行轨道。但问题在于,要尽早发现有威胁的小行星并非易事。
在太空中其实可以哭,但眼泪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顺着脸颊流下。在微重力环境下,眼泪会聚集成漂浮的水珠,粘在脸上。
没有重力将眼泪向下拉,哭泣的感觉会大不相同。如果泪水挡住视线,甚至可能让人感到不适。宇航员有时需要用布擦掉眼泪,防止它们粘在眼睛上。眼泪无法流下,是地球之外日常生活发生的诸多细微变化之一。
“零重力”这种说法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太空中始终存在一定的引力作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并非真正“失重”,而是处于围绕地球的持续自由落体状态。
这意味着他们一直在向地球下落,但同时又以足够快的速度向前运动,所以始终不会落到地球上。“漂浮”的感觉,源于他们周围的所有物体都以相同的速度下落。宇宙中任何地方都存在引力,只是引力的大小取决于你与大质量天体的距离。
人们常说太空是“绝对真空”,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虽然与地球相比,太空极其空旷,但即使在星系间的广阔虚空中,也存在少量粒子。
在深空区域,平均每立方米空间可能还不到一个原子。这比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制造的任何真空都要空旷,但并非“绝对虚无”。这些零星的粒子仍可能在宇宙事件中发挥作用,比如光和热的传播。
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因此我们从地球上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月球有一面永远处于黑暗中。
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其表面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阳光照射,只是并非同时被照亮。所谓的“暗面”,其实只是我们从地球上看不到的那一面。事实上,月球的两面都会像地球一样经历昼夜交替,只是周期长得多。
从远处看,地球像一个完美的圆球,但实际上,地球的两极略微扁平,赤道处略微隆起。这种形状被称为“扁球体”,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自转运动使地球中部向外拉伸,导致地球赤道处的直径比两极处略大。与地球的整体尺寸相比,这种隆起非常微小,但足以被科学家测量到。地球形状的不均匀性,还会影响洋流和天气模式。
太空常见误区的澄清有助于建立科学认知,宇宙仍有许多未知等待探索。你此前对太空最深刻的误解是什么?是关于月球暗面还是零重力?
来源:悠悠趣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