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夏天,我在城中村的破仓库里第一次见到周凯时,他正蹲在一堆生锈的火锅灶前抽烟,烟灰掉在洗得发白的迷彩裤上,他也没拍。空气里飘着机油和霉味,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来车往,噪音把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老陈,这事儿我就信你,钱我出,你出脑子,咱哥俩把这火锅店干起来。
第一章 破仓库里的“兄弟局”
2018年夏天,我在城中村的破仓库里第一次见到周凯时,他正蹲在一堆生锈的火锅灶前抽烟,烟灰掉在洗得发白的迷彩裤上,他也没拍。空气里飘着机油和霉味,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来车往,噪音把他的声音压得很低:“老陈,这事儿我就信你,钱我出,你出脑子,咱哥俩把这火锅店干起来。”
我叫陈磊,那年32岁,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从后厨切配到前厅经理,再到连锁火锅店的区域运营主管,最后因为跟老板闹矛盾,裸辞在家待了三个月。周凯是我发小,初中毕业后就跟着他爸跑运输,后来自己搞了个小物流公司,赚了点钱,却总觉得“不是自己人干的活儿”,非要拉着我开火锅店。
“你确定?”我踢了踢身边的火锅灶,铁皮上的锈渣掉了一地,“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前三家火锅店都黄了,你不怕把钱砸进去?”
周凯把烟屁股摁在地上,猛地站起来,身高一米八五的他比我高出一个头,却难得放低了姿态:“我怕啥?我怕的是没兄弟一起干。你忘了咱小时候在你家厨房偷摸煮火锅,你说以后要开一家‘全城里最好吃的火锅店’?现在机会来了。”
他这话戳中了我。那年我离婚不久,前妻带着孩子回了老家,我一个人住在出租屋里,每天除了投简历就是喝酒,早就没了当年的冲劲。可周凯的话像根火柴,把我心里那点火星又点着了。
当天下午,我们就签了份手写的合作协议——周凯出资80万,负责场地租赁、装修和前期采购;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占30%股份,负责菜品研发、运营管理和人员培训。协议末尾,我们俩都按了红手印,周凯笑着拍我肩膀:“老陈,以后咱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我亏了是我活该,你要是能把店干起来,哥肯定不亏你。”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几乎住在了仓库里。每天早上六点就去菜市场摸行情,哪家的毛肚新鲜、哪家的黄喉没有碱味、哪家的牛油性价比最高,我都一一记在本子上;中午回仓库画厨房布局图,哪里放冷藏柜、哪里设操作台、怎么设计出餐动线才能提高效率,改了不下十遍;晚上就对着电脑查资料,研究附近三公里内的竞争对手——有家连锁火锅店主打“网红装修”,客单价高但口味一般;有家老火锅店味道不错,可服务跟不上,卫生也差;还有家新开的串串店,价格便宜但食材不新鲜。
周凯也没闲着,每天带着装修队盯着施工,隔三差五就给我送点吃的,有时候是楼下馆子的炒粉,有时候是他老婆炖的排骨汤。有天晚上我画图到凌晨,他突然从车里拎出个保温桶,打开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我妈炖的,说你最近累,补补。”
我喝着汤,看着仓库里亮着的一盏孤灯,突然觉得这事儿能成。
9月18号,“凯磊火锅”正式开业。店名是周凯起的,把我俩的名字各嵌一个字,他说“这样显得咱哥俩不分你我”。开业当天,他请了一堆朋友来撑场面,鞭炮放了足足十分钟,可到了中午,店里除了他的朋友,一个散客都没有。
周凯脸上挂不住,拉着我到门口抽烟:“老陈,这咋回事?是不是宣传没做到位?”
我盯着对面马路上的人流,心里早有盘算:“别急,咱附近都是居民区和写字楼,现在是工作日中午,等晚上和周末就好了。而且咱得先把口味和服务稳住,来一个客人就留住一个。”
那天晚上,果然来了几桌散客。我亲自上前招呼,给他们介绍店里的特色——我改良的“鸳鸯锅”,清汤锅用筒骨、老鸡吊了八个小时,红汤锅底加了二十多种香料,辣而不燥;毛肚是每天凌晨从屠宰场直接拉的,七上八下涮十秒,脆得能听到响;黄喉切得比别家厚,咬起来咯吱咯吱的。
有桌客人吃完,结账时说:“你们家火锅比对面那家连锁的好吃多了,下次还来。”
我心里松了口气,转头就看见周凯在收银台后面冲我竖大拇指。
第二章 把“死店”盘活的28天
开业头半个月,生意时好时坏。周末能坐满六成,工作日中午却只有两三桌,每天的营收刚够覆盖房租和食材成本,周凯的脸越来越沉。
有天晚上打烊后,他把账本拍在桌子上:“老陈,这都半个月了,天天不赚不亏,再这样下去,我的流动资金就要见底了。”
我没看账本,而是把后厨的师傅和前厅的服务员都叫了过来。一共八个人,都是我从以前的店里挖来的老部下——后厨的王师傅跟我干了五年,炒料是一把好手;前厅的小李机灵,跟客人打交道有一套。
“大家说说,为啥生意不好?”我开门见山。
王师傅挠了挠头:“陈哥,我觉得咱的锅底没问题啊,客人都说好吃。”
小李接过话:“我觉得是没人知道咱店。对面那家连锁的,天天在美团上推广告,还有直播带货,咱除了开业时放了鞭炮,啥宣传都没做。”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我转头看向周凯:“哥,咱得做营销,而且得做精准营销。”
周凯皱着眉:“咋做?我可没那么多钱投广告。”
“不用花大钱,”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叠传单,“咱先从周边的小区和写字楼入手。明天开始,小李带着两个服务员去小区门口发传单,凭传单来消费,送一扎酸梅汤;王师傅,你每天多熬点骨汤,中午推出‘工作餐套餐’——一个小火锅加两个配菜,只要28块,比外卖还便宜。”
周凯半信半疑:“这能行吗?”
“你信我,”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先试七天,不行再调整。”
接下来的七天,我们几乎连轴转。每天早上,我和小李他们一起去小区发传单,遇到阿姨就说“咱的火锅锅底是老汤熬的,健康”,遇到年轻人就说“毛肚是现杀现送的,新鲜”;中午,我在店里盯着“工作餐套餐”的出品,小火锅用的是迷你锅,配菜量足,还送一份米饭,很多写字楼的白领吃完都说“划算”;晚上,我就留在店里跟客人聊天,问他们觉得口味怎么样、有什么建议,遇到熟客就送一盘毛肚或者黄喉。
第七天晚上,我算了下营收——比之前翻了一倍,工作日中午也能坐满八成了。周凯拿着账本,手都在抖:“老陈,你可真行!”
可我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二十天,我又推出了“会员制”——充1000送200,充2000送500,还能享受优先排队、生日送蛋糕;跟周边的便利店合作,在便利店放我们的优惠券;甚至开通了抖音账号,每天拍点后厨备菜、炒料的视频,配文“看得见的新鲜,吃得到的放心”。
第28天晚上,打烊后我算了账,单日营收突破了1.5万,比开业第一天翻了五倍。周凯在店里摆了一桌酒,给我倒了满满一杯:“老陈,哥以前没服过谁,今天服你了。这店能盘活,全靠你。”
我喝了口酒,心里却没那么轻松。我知道,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今天生意好,不代表明天也好,得继续优化。
那天晚上,我跟周凯说:“哥,咱得把菜品再升级一下。现在客人都喜欢吃点新鲜的,咱可以加一些特色菜,比如手切鲜羊肉、现炸酥肉,再推出个‘九宫格拼盘’,让客人花一份钱能吃到九种食材。”
周凯一口答应:“你说了算,需要啥钱,你直接跟我说。”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带着王师傅去重庆考察,学人家炒料的手艺,回来后改良了红汤锅底,加了一味醪糟,让辣味更柔和;又去内蒙古找了家羊肉供应商,每天空运新鲜羊肉过来,手切现卖;还请了个面点师傅,专门做现炸酥肉和红糖糍粑。
特色菜推出的第一天,就卖爆了。有个客人连续来吃了三天,每次都点手切鲜羊肉,说“比在内蒙古吃的还香”。
到了年底,“凯磊火锅”的月营收稳定在30万以上,净利润能有10万。除夕那天,我们关店休息,周凯拉着我去他家过年,他老婆做了一桌子菜,他爸喝多了,拍着我的手说:“小陈,多亏了你,不然周凯这钱就打水漂了。”
周凯笑着给我夹菜:“老陈,明年咱再开一家分店,让‘凯磊火锅’遍地开花。”
我点了点头,心里却隐隐有点不安——那份手写的合作协议,周凯再也没提过,我也没好意思问。
第三章 年营收500万的背后
2019年春天,周凯真的盘下了第二家店。位置在市中心的商场里,租金比第一家贵了三倍,装修也更豪华,花了将近100万。他拉着我去看场地时,眼睛里闪着光:“老陈,这家店就交给你了,我相信你能把它干得比第一家还好。”
我没推辞。那时候我已经把第一家店的运营理顺了,有了一套成熟的流程——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出品,从服务标准到营销推广,都有明确的规定。我把第一家店交给小李管理,自己全身心扑在第二家店上。
商场店的客群跟社区店不一样,以年轻人和情侣为主,我调整了菜品结构,增加了很多颜值高的“网红菜”,比如用干冰上桌的“仙气毛肚”、做成小熊形状的“鸭血布丁”;还在店里搞了“等位抽奖”活动,等位超过30分钟就送一份价值58元的手切鲜羊肉,很多年轻人为了抽奖,宁愿在门口排半个小时队。
第二家店开业第一个月,营收就突破了40万,比第一家店还火。周凯更高兴了,每天都来店里转一圈,有时候帮着收银,有时候跟客人聊天,嘴里总挂着一句话:“还是我兄弟老陈厉害。”
可我越来越忙。每天早上七点去菜市场盯采购,上午去第一家店看运营,中午回第二家店盯午市,下午跟供应商谈合作,晚上在店里忙到打烊,有时候还要熬夜改营销方案。有次我连续加班了三天,累得在办公室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周凯的外套,桌上放着一杯热咖啡。
“老陈,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周凯站在门口,语气里带着关心。
我揉了揉眼睛:“没事,店里刚稳定,得盯紧点。”
那天晚上,周凯请我去吃烧烤,喝到一半,他突然说:“老陈,咱现在两家店,你一个人管不过来,要不我再招个运营经理?”
我愣了一下:“不用,我能应付。而且现在的流程都是我定的,别人来管我不放心。”
周凯没再坚持,只是闷头喝了口酒:“也是,还是你靠谱。”
可我能感觉到,他对我的态度慢慢变了。以前他什么事都跟我商量,现在却很少问我的意见——比如第二家店的收银系统,他没跟我打招呼就换成了他朋友推荐的牌子,结果系统经常出故障,客人结账时要等半天;还有食材供应商,他私下跟一家牛肉供应商签了合同,结果送来的牛肉不新鲜,被客人投诉了好几次。
我跟他提过这些问题,他总是笑着说:“小事,我来处理。”可下次还是我行我素。
那年夏天,餐饮行业迎来旺季,两家店的营收都蹭蹭往上涨。第一家店月营收稳定在35万,第二家店突破了50万,有时候周末单日营收能达到3万。我算了下,照这个趋势,年底两家店的年营收能突破500万。
可就在这时候,周凯突然提出要把两家店的财务分开管,第一家店的账由他老婆管,第二家店的账由他亲自管。我心里有点不舒服,问他:“为啥要分开?以前不是一起管吗?”
“现在两家店了,分开管更清楚,”周凯说得轻描淡写,“你放心,该给你的分红,我一分都不会少。”
我没再追问。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怎么冲年营收500万,没心思想别的。
为了冲刺目标,我推出了“夏季火锅节”活动——消费满200减50,转发朋友圈送酸梅汤,还跟本地的美食博主合作,让他们来店里拍视频推荐。活动效果很好,周末两家店都要排队,有时候排到晚上十点还有客人。
有天晚上,我在第二家店忙到凌晨,刚想回家,周凯突然打电话给我,让我去第一家店。我赶到时,发现他和他老婆都在,桌上摆着账本。
“老陈,你来了,”周凯指了指账本,“这是前八个月的营收,你看看。”
我拿起账本,翻了翻——第一家店前八个月营收240万,第二家店320万,加起来560万,已经超过了500万的目标。
“不错啊,提前完成目标了。”我笑着说。
周凯却没笑,他喝了口茶,慢悠悠地说:“老陈,你看啊,第一家店我投了80万,第二家店我投了100万,前后一共投了180万,你一分钱没投,都是我出的钱。”
我心里咯噔一下,隐约知道他要说什么。
“所以啊,”周凯抬起头,看着我,“这两家店的营收,主要是靠我的资金支持,你虽然出了力,但也不能占30%的股份,对吧?”
我愣住了,手里的账本差点掉在地上:“周凯,你啥意思?咱当初签了协议,我以技术和管理入股,占30%股份,你忘了?”
“协议是协议,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周凯的老婆接过话,语气里带着不屑,“小陈,你也别太贪心,你一个打工的,能拿这么高的工资已经不错了,还想要股份?”
“打工的?”我看着周凯,声音都在抖,“当初这店快黄的时候,是谁每天蹲在菜市场选食材?是谁熬夜改营销方案?是谁把两家店干到年营收500万?周凯,你摸着良心说,这店能有今天,是靠你的钱,还是靠我的力?”
周凯避开我的目光,闷头说:“老陈,我知道你辛苦,这样,我给你涨工资,从每个月1万涨到2万,年底再给你发10万奖金,股份的事,就别再提了。”
“我不要工资,也不要奖金,”我盯着他,“我只要当初我们约定好的30%股份。这不是钱的事,是信誉的事。”
“信誉?”周凯突然站起来,声音提高了,“这店是我开的,我想给谁股份就给谁股份!你要是不想干了,可以走!反正现在店已经稳定了,少了你也一样转!”
我看着他,突然觉得很陌生。眼前的周凯,再也不是那个蹲在破仓库里跟我拍肩膀说“哥俩不分你我”的发小了。
那天晚上,我没回家,在店里的办公室坐了一夜。窗外的天慢慢亮起来,我看着第一家店的招牌——“凯磊火锅”,那个“磊”字刺眼得很。
第二天早上,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走出了店门。小李追出来,拉着我的手:“陈哥,你别走啊,店里离不开你。”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我有更好的打算。”
周凯站在收银台后面,看着我走出去,没说话,也没挽留。
第四章 单干:从“磊记火锅”起步
离开“凯磊火锅”后,我在家待了一个星期。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觉,脑子里全是跟周凯一起创业的日子——破仓库里的火锅灶、开业时的鞭炮声、除夕夜他家的那一桌菜,还有他最后说的那句“少了你也一样转”。
第七天早上,我酒醒了,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胡子拉碴,眼睛红肿,活像个废人。我突然想起前妻临走时说的话:“陈磊,你最大的毛病就是太看重兄弟情,有时候会吃亏的。”
我洗了把脸,拿出手机,给以前的一个供应商打了电话。他叫老杨,是做牛油生意的,跟我合作了五年,人很实在。
“老杨,我想自己开家火锅店,你有没有合适的场地推荐?”
老杨愣了一下,随即说:“巧了,我朋友在城西有个店面,以前也是开火锅店的,刚空出来,租金不贵,你要不要来看看?”
当天下午,我就去看了场地。店面在城西的一个老商圈里,面积120平,比“凯磊火锅”的第一家店还小,但是位置不错,周边有三个小区和一所大学,人流量很大。租金每个月8000,押三付一,我咬了咬牙,把自己攒的20万拿出来,交了租金和押金。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个人忙前忙后。找装修队、买设备、招员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有次我在建材市场选瓷砖,突然接到周凯的电话。
“老陈,你在哪呢?”他的声音听起来有点不自然。
“在忙自己的事。”我淡淡地说。
“你是不是要开火锅店?”他问。
我没否认:“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周凯的声音:“老陈,你别冲动。咱哥俩这么多年的感情,不就是因为点股份的事吗?我给你道歉,股份的事咱再商量,你别自己开了,回来帮我。”
我笑了笑:“周凯,晚了。当初你说‘少了我也一样转’的时候,咱哥俩的情分就断了。”
挂了电话,我继续选瓷砖。心里有点酸,却也更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自己的火锅店干起来,而且要干得比“凯磊火锅”还好。
5月28号,我的火锅店开业了,名字叫“磊记火锅”——没有别人的名字,只有我自己的。开业那天,我没请朋友,也没放鞭炮,只在门口挂了个横幅:“开业前三天,全场8折,送酸梅汤一扎。”
第一个客人是个大学生,背着书包,怯生生地走进来:“老板,你们家火锅好吃吗?”
“你尝尝就知道了。”我笑着给他推荐了店里的特色——还是我改良的鸳鸯锅,手切鲜羊肉,现炸酥肉。
大学生吃完,结账时说:“老板,你家火锅比‘凯磊火锅’还好吃,价格还便宜。”
我心里松了口气。
开业头一个星期,生意不算好,每天营收只有3000多。我不着急,按照以前的方法,先把口味和服务做好,再慢慢做营销。每天晚上打烊后,我都会跟客人聊天,问他们的意见;遇到熟客,就送一盘毛肚或者黄喉;还在周边的小区和大学里发传单,凭传单来消费,送一份红糖糍粑。
第二周,生意就有了起色。每天营收能达到5000多,周末能突破8000。有天晚上,我正在后厨帮忙,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小李,他提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
“陈哥,我来看看你。”他笑着说。
我愣了一下:“你怎么来了?‘凯磊火锅’不忙吗?”
“忙啥呀,”小李叹了口气,“你走了以后,周总把他老婆安排到第一家店当经理,她啥都不懂,天天瞎指挥,王师傅也走了,现在的锅底都是买的现成的料包,客人投诉了好多次,生意差了一大半。”
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却也没多说:“你坐,我给你煮锅火锅。”
那天晚上,小李跟我说了很多“凯磊火锅”的事——周凯为了节省成本,换了便宜的食材供应商,毛肚和黄喉都是冻品;服务也跟不上,服务员都是新招的,没经过培训,经常跟客人吵架;第二家店的“网红菜”也没人更新,客人都看腻了,现在月营收连30万都不到。
“陈哥,我还是想跟着你干,”小李看着我,“周总那人,现在眼里只有钱,根本不管店里的事。”
我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行,你明天就来上班,前厅经理的位置给你留着。”
小李高兴得跳起来:“谢谢陈哥!”
有了小李的帮忙,“磊记火锅”的运营更顺了。他以前在“凯磊火锅”管过前厅,经验丰富,很快就把服务流程理顺了。我们还一起招了个炒料师傅,是王师傅的徒弟,炒的锅底跟王师傅的味道差不多;又找了个面点师傅,做的红糖糍粑和现炸酥肉很受欢迎。
到了夏天,我推出了“学生特惠套餐”——凭学生证消费,满100减30,还送一杯奶茶。活动推出后,大学里的学生都来店里吃火锅,有时候晚上要排队,排到十点还有人。
7月底,“磊记火锅”的月营收突破了20万,净利润能有5万。我拿着账本,心里很踏实——这是我自己挣来的钱,干净,也安心。
有天晚上,我正在店里忙,突然看到周凯站在门口。他瘦了不少,眼睛里有血丝,看起来很憔悴。
“老陈,”他走进来,声音很低,“我能跟你聊几句吗?”
我指了指旁边的桌子:“坐吧。”
第五章 他急了:降价、挖人、求和
周凯坐在桌子前,半天没说话。我给他倒了杯茶,也没催他。
“老陈,我错了,”他突然抬起头,眼睛红红的,“我不该跟你抢股份,不该把你赶走。现在‘凯磊火锅’快不行了,第一家店月营收只有15万,第二家店更惨,只有20万,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
我没说话。我知道他说的是实话,小李每天都跟我讲“凯磊火锅”的情况——食材不新鲜,服务差,营销也跟不上,客人越来越少,很多老客都跑到我这里来了。
“我知道你恨我,”周凯继续说,“可咱哥俩这么多年的感情,你就不能再帮我一次吗?我把‘凯磊火锅’的30%股份给你,不,50%,只要你能把店救回来。”
我笑了笑:“周凯,现在说这些还有意义吗?当初你把我赶走的时候,怎么没想过今天?”
“我那时候是鬼迷心窍了,”他抓住我的手,“我老婆天天在我耳边说,你没投钱,凭啥占30%股份,我就昏了头。老陈,我知道你心软,你就再帮我一次,行吗?”
我抽回手:“不行。我现在有自己的店,没空帮你。而且,‘凯磊火锅’现在的问题,不是缺我一个人,是缺良心——食材不新鲜,服务差,把客人当傻子,这样的店,谁也救不活。”
周凯没再说话,只是闷头喝茶。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老陈,我知道你不会帮我。但你记住,我不会就这么认输的。”
说完,他就走了。
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点复杂。我恨他当初的背叛,可也心疼他现在的样子——毕竟是一起长大的发小,怎么可能一点感情都没有。
可我没想到,周凯接下来的做法,彻底让我寒了心。
没过几天,我就听说“凯磊火锅”推出了“全场5折”活动,还在美团和抖音上打广告,说“正宗重庆火锅,价格亲民”。小李跟我说,周凯为了打价格战,把食材成本压得更低了,毛肚都是用的冻了半年的,黄喉也用碱水泡过,吃起来一股怪味。
“陈哥,咱要不要也降价?”小李有点担心,“他们5折,客人都被吸引过去了。”
“不用,”我很笃定,“客人不是傻子,光便宜没用,口味和服务才是关键。咱只要把口味和服务做好,客人自然会来。”
我没降价,反而把食材升级了——毛肚每天从屠宰场直接拉,黄喉选的是新鲜的,牛肉也是每天现切的;还推出了“会员专属菜”,只有会员才能点,比如用宁夏滩羊做的手切鲜羊肉,比普通羊肉更嫩,也更贵。
果然,“凯磊火锅”的降价活动只火了几天。客人去吃了一次,发现食材不新鲜,服务也差,就再也不去了。有个老客跟我说:“‘凯磊火锅’现在的味道跟以前差远了,还是你家的好吃,贵点也值。”
周凯见降价没用,又开始挖我的人。他先是找到我的炒料师傅,说给双倍工资,让他去“凯磊火锅”炒料;被炒料师傅拒绝后,又找到我的面点师傅,说给股份,让他过去;最后甚至找到小李,说让他回“凯磊火锅”当店长,工资翻三倍。
小李跟我说这些的时候,很生气:“陈哥,周总也太过分了,竟然挖你的人。”
我笑着说:“没事,他挖不走的。咱们店里的人,都是跟我一起打拼出来的,不是他用点钱就能挖走的。”
果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凯磊火锅”。炒料师傅说:“陈哥,我跟你干,不是为了钱,是因为你实在,不坑客人。”面点师傅说:“我在你这里做得开心,不想去那种坑人的地方。”
周凯见挖人也没用,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我店门口发传单,说“凯磊火锅,老店新开,全场5折,比‘磊记火锅’便宜一半”。传单上还印着“磊记火锅食材不新鲜”“服务差”等谣言。
有天早上,我刚开门,就看到几个阿姨在门口看传单,嘴里还念叨着:“原来‘磊记火锅’的食材不新鲜啊,那咱还是去‘凯磊火锅’吧。”
我心里很生气,直接给周凯打了电话:“周凯,你发传单造谣是什么意思?”
“我没造谣,”他的声音很嚣张,“我说的都是实话。你要是不服,就来跟我对着干啊。”
挂了电话,我深吸一口气。我知道,跟他吵没用,得用事实说话。
当天下午,我就在店里搞了个“透明厨房”活动——把后厨的玻璃门打开,让客人能看到里面的操作过程;还请了几个本地的美食博主来店里拍视频,让他们看食材的采购过程,尝菜品的味道,然后在网上如实评价。
美食博主的视频发出去后,效果很好。很多人评论说:“原来‘磊记火锅’的食材这么新鲜,后厨也这么干净,之前的谣言都是假的。”“我去过‘磊记火锅’,味道很好,服务也不错,比‘凯磊火锅’强多了。”
传单的谣言不仅没影响我的生意,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磊记火锅”,店里的客人更多了。8月底,“磊记火锅”的月营收突破了30万,净利润能有8万。
而“凯磊火锅”的情况更糟了。第一家店月营收只有10万,第二家店也只有15万,周凯把第二家店的装修设备都卖了,才勉强付了房租。他老婆跟他吵了好几次,说要跟他离婚;他爸也被他气病了,住进了医院。
有天晚上,我正在店里打烊,周凯突然来了。他手里拎着一个礼盒,走到我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老陈,我求你了,”他抱着我的腿,哭得像个孩子,“你就再帮我一次,把‘凯磊火锅’救回来。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我赶紧把他扶起来:“周凯,你别这样。我跟你说过,‘凯磊火锅’的问题不是缺我,是缺良心。你要是真想救它,就把食材换新鲜的,把服务做好,把营销搞起来,而不是求我。”
“我试过了,”他摇着头,“我换了食材供应商,也培训了服务员,可客人还是不来。老陈,只有你能救它,你就再帮我一次,行吗?”
我看着他,心里很纠结。我恨他的背叛,可也不忍心看他就这样垮掉。
“这样吧,”我想了想说,“我可以给你出主意,教你怎么运营,怎么营销,怎么管理。但我不会回‘凯磊火锅’,也不会要你的股份。你要是能听我的,好好干,‘凯磊火锅’还有救;你要是不听,我也没办法。”
周凯愣住了,随即激动地抓住我的手:“老陈,谢谢你!谢谢你!我一定听你的,你说啥我都照做。”
第六章 和解:不是兄弟,是朋友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每天都抽两个小时去“凯磊火锅”,帮周凯整改。
首先是食材——我带着周凯去菜市场选供应商,跟他一起去屠宰场拉新鲜的毛肚和黄喉,教他怎么辨别食材的好坏;又帮他联系了我之前的牛肉供应商,让他每天供应新鲜的牛肉;还把我的炒料师傅介绍给他,让炒料师傅教他的师傅炒锅底。
然后是服务——我帮周凯制定了服务标准,从客人进门到出门,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让小李去“凯磊火锅”培训服务员,教他们怎么跟客人打交道,怎么处理客人的投诉。
最后是营销——我帮周凯重新做了抖音账号,每天拍点后厨备菜、炒料的视频,配文“重新出发,用心做好每一锅火锅”;还推出了“老客回归”活动,以前在“凯磊火锅”消费过的老客,凭消费记录来消费,送一份价值58元的手切鲜羊肉。
周凯很听话,我说的每一条他都照做。每天早上,他都会去菜市场盯采购;中午在店里盯午市;晚上跟客人聊天,问他们的意见。有次我去“凯磊火锅”,看到他正在给客人道歉——因为服务员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客人身上,他不仅给客人免了单,还送了一份手切鲜羊肉。
“老陈,你看我这样做对吗?”他笑着问我。
我点了点头:“对,这样才对。做生意,就是要用心对待客人。”
经过一个月的整改,“凯磊火锅”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第一家店的月营收回到了20万,第二家店虽然关了,但周凯把第一家店重新装修了一下,扩大了面积,增加了几个包间,生意比以前还好。
10月底,周凯请我去吃烧烤。他喝了很多酒,红着脸说:“老陈,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要不是你,我现在就是个穷光蛋了。”
我笑了笑:“过去的事就别再提了。现在你把店干起来了,挺好的。”
“老陈,”他突然抓住我的手,“我还是想跟你一起干。我把‘凯磊火锅’改名叫‘磊凯火锅’,咱哥俩各占50%股份,一起把店干大,好不好?”
我摇了摇头:“周凯,不用了。我现在有自己的‘磊记火锅’,做得挺好的。咱们现在这样就不错——你干你的‘凯磊火锅’,我干我的‘磊记火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做个朋友。”
周凯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朋友。以后咱就是最好的朋友。”
那天晚上,我们喝了很多酒,聊了很多小时候的事——一起偷摸去河里游泳,一起逃学去网吧,一起在我家厨房煮火锅。聊到高兴处,我们都笑了;聊到伤心处,我们都哭了。
从那以后,我和周凯就成了朋友。他经常来我的“磊记火锅”吃火锅,每次都点手切鲜羊肉和现炸酥肉,说“还是你家的味道好”;我也偶尔去他的“凯磊火锅”看看,给他提提意见,教他怎么优化菜品和服务。
2020年年初,疫情来了。餐饮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很多火锅店都关了门。我和周凯都慌了,每天都在店里待着,看着空荡荡的大厅,心里很着急。
“老陈,这可咋办啊?”周凯给我打电话,声音里带着哭腔,“我刚把第一家店装修好,还欠着银行的贷款,要是店关了,我就彻底完了。”
“别慌,”我安慰他,“咱们可以做外卖。现在大家都不能出门,都在点外卖,咱们把火锅做成外卖套餐,肯定能行。”
我和周凯一起研究外卖套餐——把鸳鸯锅做成小份的,用锡纸包装,保证送到客人手里还是热的;把毛肚、黄喉、牛肉这些食材切好,用保鲜盒装好;还送一份煮火锅的酒精炉,让客人在家也能吃到热乎的火锅。
我们还在美团和饿了么上做推广,推出“疫情特惠套餐”——两人餐只要98元,四人餐只要188元,还送一份酸梅汤。活动推出后,订单越来越多,每天能有50多单,虽然不如以前的营收多,但至少能覆盖房租和食材成本。
疫情期间,我和周凯经常互相帮忙。他的外卖员不够,我就让我的外卖员去帮他;我的食材供应商断货了,他就把他的供应商介绍给我。有次我店里的冰箱坏了,他连夜把他店里的备用冰箱拉过来,帮我把食材都冻起来。
“老陈,这次疫情要是没有你,我肯定撑不过去。”周凯看着我,眼里满是感激。
“咱们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我说。
疫情结束后,餐饮行业慢慢恢复。我的“磊记火锅”和周凯的“凯磊火锅”都活了下来,而且生意比以前更好。2020年底,“磊记火锅”的年营收突破了300万,净利润能有80万;“凯磊火锅”的年营收也突破了200万,净利润能有50万。
2021年春天,我在城东开了第二家“磊记火锅”。开业那天,周凯来了,还带来了很多花和鞭炮。
“老陈,恭喜你啊!”他笑着拍我的肩膀,“以后咱就是‘城西磊记’和‘城东凯磊’,互相照应。”
我点了点头,心里很踏实。我知道,我和周凯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兄弟情了,但我们现在是最好的朋友,是互相扶持的伙伴。
那天晚上,我和周凯在新店的门口抽烟,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心里都很感慨。
“老陈,你说要是当初我没跟你抢股份,咱们现在是不是已经开了十家店了?”周凯突然问。
我笑了笑:“不知道。但我知道,现在这样也挺好的。”
是啊,现在这样也挺好的。我有自己的火锅店,干得风生水起;周凯也把他的店干起来了,过得很踏实;我们不再是兄弟,却是最懂彼此的朋友。
远处的高架桥上车来车往,灯光璀璨。我想起2018年夏天那个破仓库里的夜晚,周凯蹲在火锅灶前抽烟,说“咱哥俩把这火锅店干起来”。那时候的我们,年轻,冲动,也很真诚。
虽然中间走了很多弯路,闹了很多矛盾,但最终,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路,也找回了彼此的情谊。
这就够了。
第七章 各自的路,共同的远方
第二家“磊记火锅”开业后,我更忙了。每天早上七点去菜市场盯采购,上午去第一家店看运营,中午回第二家店盯午市,下午跟供应商谈合作,晚上在店里忙到打烊。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小李就给我打包一份炒粉,让我在车里吃。
周凯也经常来店里帮忙。他知道我忙,有时候会带着他的员工来帮我收银、端菜;有时候会给我送点他老婆炖的汤,让我补补身体。有次我连续加班了三天,累得在办公室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盖着他的外套,桌上放着一杯热咖啡。
“老陈,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站在门口,语气里带着关心。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在店里吃火锅。周凯给我夹了一块手切鲜羊肉:“老陈,你打算什么时候开第三家店?”
我笑了笑:“不急,先把这两家店干好再说。现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得一步一步来。”
“也是,”周凯点了点头,“我也打算稳一稳,先把第一家店的运营理顺,再考虑开分店。”
接下来的一年,我和周凯都在各自的店里深耕。我给“磊记火锅”制定了更完善的运营体系——从食材采购到菜品出品,从服务标准到营销推广,都有明确的规定;还建立了员工培训体系,定期给员工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周凯也学着我的样子,给“凯磊火锅”制定了运营体系,还请了个专业的运营经理,帮他管理店里的事。
2022年夏天,我推出了“磊记火锅”的小程序,客人可以在小程序上预约、点餐、买单,还能积分兑换礼品。小程序推出后,很受客人欢迎,尤其是年轻人,都说“方便快捷”。周凯见了,也给“凯磊火锅”做了个小程序,还跟我请教怎么运营小程序。
“老陈,你这小程序做得真不错,教教我怎么推广呗?”他笑着说。
“简单,”我给他演示,“你可以在店里贴小程序的二维码,让客人扫码关注;还可以在抖音和美团上推广告,引导客人用小程序点餐;另外,你可以搞个‘积分兑换’活动,积分能换菜品或者优惠券,客人就愿意用了。”
周凯照着我的方法做了,小程序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店里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到了年底,“磊记火锅”的两家店年营收突破了500万,净利润能有120万;“凯磊火锅”的年营收也突破了300万,净利润能有80万。我和周凯都很高兴,一起去吃了顿烧烤,喝了很多酒。
“老陈,你现在可是餐饮行业的小老板了,”周凯笑着说,“以后我可得多跟你学习。”
“互相学习,”我说,“你现在也做得很好,比以前成熟多了。”
他笑了笑,没说话。我知道,他想起了以前的事,心里肯定很感慨。
2023年春天,我打算开第三家“磊记火锅”。位置选在城北的一个新商圈里,那里正在开发,未来人流量会很大。周凯知道了,主动帮我找装修队、买设备,还帮我联系了食材供应商。
“老陈,这次我可得帮你好好忙活忙活,”他说,“你以前帮了我那么多,我也该回报你了。”
我笑了笑:“谢了,兄弟。”
他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哎,你终于又跟我叫兄弟了。”
我也笑了。是啊,虽然我们闹过矛盾,分开过,但现在,我们又成了兄弟——不是以前那种幼稚的兄弟,是成熟的、互相扶持的兄弟。
第三家“磊记火锅”开业那天,周凯来了,还带来了很多朋友和客人。他站在门口,跟我一起迎接客人,嘴里喊着:“欢迎光临‘磊记火锅’,开业前三天全场8折,送酸梅汤一扎!”
那天晚上,店里很热闹,客人很多,我和周凯都在店里忙,忙得满头大汗,却很开心。
打烊后,我们坐在店里的桌子前,喝着啤酒,看着空荡荡的大厅。
“老陈,你说咱们以后能开多少家店?”周凯问。
“不知道,”我笑着说,“但我知道,只要咱们用心干,肯定能开更多的店。”
“嗯,”他点了点头,“以后咱们一起努力,把‘磊记火锅’和‘凯磊火锅’都做成连锁品牌,让更多人吃到咱们的火锅。”
我举起酒杯:“好,为了咱们的梦想,干杯!”
“干杯!”
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窗外的天慢慢亮起来,阳光照进店里,暖暖的。我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和周凯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因为我们不仅是朋友,是伙伴,更是兄弟。
第八章 火锅里的人生:真诚才是底色
2023年夏天,我带着周凯去重庆考察。我们去了很多火锅店,尝了很多锅底,跟很多老板聊了聊运营管理的经验。
在一家开了三十年的老火锅店里,老板跟我们说:“做火锅,其实跟做人一样,得真诚。食材要新鲜,锅底要用心,服务要热情,不能坑客人,这样客人才能一直来。”
周凯深有感触地说:“是啊,以前我就是太贪心了,总想多赚钱,忽略了客人的感受,差点把店搞垮了。”
老板笑了笑:“年轻人,谁没犯过错?知道错了,改过来就好。”
从重庆回来后,我和周凯都变了。我更加注重食材的新鲜和锅底的口味,每天早上都会去菜市场亲自选食材,晚上会在厨房里跟炒料师傅一起炒锅底;周凯也一样,每天都会在店里跟客人聊天,问他们的意见,还会亲自去后厨检查食材的新鲜度。
有次,我在第一家“磊记火锅”里,看到一个阿姨在吃火锅,她把毛肚放在锅里涮了很久,还是觉得嚼不动。我走过去,笑着说:“阿姨,毛肚不能涮太久,七上八下涮十秒就好了,这样才脆。”
阿姨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谢谢老板,我以前没吃过,不知道怎么涮。”
我给阿姨重新换了一份毛肚,教她怎么涮:“您看,这样涮十秒,再蘸点香油碟,好吃得很。”
阿姨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以前吃的火锅都好吃。以后我天天来。”
那天晚上,阿姨又来了,还带了她的几个老姐妹。她们坐在店里,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天,笑得很开心。
周凯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有次,一个年轻人在“凯磊火锅”里吃火锅,觉得锅底太辣了,有点生气。周凯走过去,给年轻人倒了杯酸梅汤:“兄弟,不好意思,锅底太辣了。我给你换个鸳鸯锅,再送你一份红糖糍粑,解解辣。”
年轻人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谢谢老板,不用换了,我就是随口一说。你们家的火锅挺好吃的,我以后还来。”
从那以后,那个年轻人经常来“凯磊火锅”吃火锅,还带了很多朋友来。
2023年底,“磊记火锅”开了第四家店,“凯磊火锅”也开了第二家店。两家店的生意都很好,每天都有很多客人,很多老客都跟着我们的店走,我们开在哪里,他们就吃到哪里。
有天晚上,我和周凯一起在店里吃火锅。他给我夹了一块手切鲜羊肉:“老陈,你说咱们现在这么成功,最关键的是什么?”
我想了想说:“真诚。对客人真诚,对食材真诚,对自己真诚。以前我们就是因为不真诚,才闹了矛盾;现在我们真诚了,不仅把店干起来了,还找回了彼此的情谊。”
周凯点了点头:“是啊,真诚才是最好的生意经。以后咱们不管开多少家店,都要记住这两个字。”
我举起酒杯:“好,为了真诚,干杯!”
“干杯!”
酒杯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窗外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很漂亮。我知道,我和周凯的火锅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会开更多的店,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火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破仓库里的约定,源于那次闹得很僵的分手,源于我们对火锅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火锅里的人生,就像这锅底一样,有辣有鲜,有苦有甜,但只要用心去熬,用心去尝,就一定能熬出最鲜美的味道,尝出最幸福的滋味。
第九章 新的约定:把火锅开到更远的地方
2024年春天,我和周凯一起参加了一个餐饮行业的峰会。峰会上,很多餐饮老板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有做连锁火锅的,有做快餐的,还有做西餐的。
听完分享后,周凯很激动:“老陈,咱们也做连锁品牌吧。把‘磊记火锅’和‘凯磊火锅’合并,成立一个新的品牌,叫‘兄弟火锅’,一起把店开到全国各地。”
我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啊,这个主意不错。咱们一起做,肯定能做成。”
回来后,我和周凯就开始筹备合并的事。我们找了专业的品牌策划公司,给新品牌做了logo和VI设计;还找了律师,制定了合作协议——我和周凯各占50%股份,共同管理公司,我负责运营和菜品研发,他负责财务和供应链。
协议签好的那天,我们一起去了当年的那个破仓库。仓库已经被拆了,变成了一个停车场。我们站在停车场里,看着远处的高架桥,心里很感慨。
“老陈,你还记得吗?当年我就是在这里跟你说,要一起开火锅店。”周凯笑着说。
“记得,”我说,“那时候你蹲在火锅灶前抽烟,烟灰掉在裤子上都没拍。”
我们都笑了。
“现在咱们要一起做连锁品牌了,”周凯看着我,“你说咱们能成功吗?”
“能,”我很笃定,“只要咱们一起努力,肯定能成功。”
接下来的半年,我们都在忙着新品牌的筹备。我们把“磊记火锅”和“凯磊火锅”的四家店都改成了“兄弟火锅”,重新装修了一下,统一了菜品和服务标准;还建立了中央厨房,统一采购食材,统一炒料,保证每家店的口味都一样;又建立了加盟体系,制定了加盟政策,开始招收加盟商。
第一家加盟店开在苏州,加盟商是个年轻人,以前在“磊记火锅”当过服务员,很熟悉我们的运营流程。开业那天,我和周凯都去了苏州,帮他一起忙活。
开业当天,店里很热闹,客人很多,很多苏州的客人都说“兄弟火锅”的味道很好,服务也很热情。加盟商很高兴,拉着我和周凯的手说:“谢谢老板,要是没有你们,我肯定开不了这家店。”
我笑着说:“不用谢,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
从苏州回来后,加盟电话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加盟“兄弟火锅”。我们很谨慎,每一个加盟商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还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他们能把店开好。
到了年底,“兄弟火锅”已经开了十家店,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年营收突破了2000万,净利润能有500万。我和周凯都很忙,经常要去各地的加盟店考察,帮加盟商解决问题,但我们都很开心——这是我们一起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有天晚上,我和周凯一起在总部的办公室里加班。我们看着墙上的地图,地图上标着“兄弟火锅”的每家店,像一颗颗星星,散落在全国各地。
“老陈,你说咱们以后能把‘兄弟火锅’开到北京、上海吗?”周凯问。
“能,”我说,“只要咱们继续努力,肯定能开到北京、上海,甚至开到全国各地。”
“嗯,”他点了点头,“以后咱们还要把‘兄弟火锅’开到国外,让外国人也尝尝咱们的火锅。”
我笑了笑:“好,为了这个目标,咱们一起努力。”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久,聊到了未来的规划,聊到了小时候的事,聊到了一起创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很感慨,要是当初没有闹矛盾,没有分开,我们可能早就做成了;但也正是因为那次矛盾,那次分开,我们才更懂得珍惜彼此,更懂得真诚的重要性。
凌晨的时候,我们走出办公室。外面的天很黑,星星很亮。周凯拍了拍我的肩膀:“老陈,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肯定没有今天。”
我也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谢,咱们是兄弟。”
是啊,兄弟。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含义——有年轻时的冲动,有闹矛盾时的痛苦,有分开后的思念,有重逢后的珍惜。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兄弟,是一起奋斗的兄弟,是一起把火锅开到更远地方的兄弟。
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我知道,只要我和周凯一起,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就一定能把“兄弟火锅”做得更大,更强,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火锅,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兄弟情。
因为,我们是兄弟,是最好的兄弟。
第十章 火锅人生,未完待续
2025年春天,“兄弟火锅”的第二十家店在上海开业了。开业那天,来了很多客人,还有很多媒体记者。我和周凯一起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陈总和周总,你们能把‘兄弟火锅’做得这么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我看了看周凯,笑着说:“是兄弟情,是真诚。我们是发小,一起创业,中间闹过矛盾,分开过,但最后我们又走到了一起。我们对客人真诚,对食材真诚,对自己真诚,这就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周凯也笑着说:“没错,要是没有老陈,就没有今天的‘兄弟火锅’。以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把‘兄弟火锅’做得更好,让更多人吃到我们的火锅。”
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在店里吃火锅。周凯给我夹了一块手切鲜羊肉:“老陈,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在你家厨房煮火锅吗?那时候条件差,只有一个小锅,食材也只有白菜和豆腐,可咱们吃得很开心。”
“记得,”我说,“那时候你说,以后要开一家‘全城里最好吃的火锅店’,现在咱们不仅开了,还开了二十家。”
我们都笑了。
那天晚上,很多老客都来店里吃火锅。有从杭州来的,有从苏州来的,还有从重庆来的。他们坐在店里,一边吃火锅,一边跟我们聊天,说“兄弟火锅”的味道跟以前一样,还是那么好吃。
有个从杭州来的老客说:“我从‘凯磊火锅’吃到‘磊记火锅’,再到现在的‘兄弟火锅’,你们开到哪里,我就吃到哪里。”
我很感动,给老客倒了杯酒:“谢谢你,以后我们会开更多的店,让你不管在哪里,都能吃到‘兄弟火锅’。”
老客笑着说:“好,我等着。”
从上海回来后,我和周凯开始筹备“兄弟火锅”的国外分店。我们先去了东南亚考察,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辣,很适合开火锅店。我们在泰国曼谷选了个场地,打算开第一家国外分店。
筹备期间,很多加盟商都来问我们,能不能加盟国外的分店。我们很谨慎,暂时没有开放国外的加盟,打算先把曼谷的店开好,积累经验后再开放。
2025年夏天,“兄弟火锅”曼谷分店开业了。开业当天,来了很多华人,还有很多泰国人。他们尝了我们的火锅,都说“好吃”,很多泰国人还学着我们的样子,用筷子涮毛肚,虽然动作很笨拙,却很开心。
有个泰国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中国火锅,好吃!以后我天天来。”
我和周凯都笑了。我们知道,我们的火锅不仅征服了中国人的胃,也征服了外国人的胃。
从曼谷回来后,我和周凯一起去了当年的那个破仓库。仓库已经变成了停车场,我们站在停车场里,看着远处的高架桥,心里很感慨。
“老陈,咱们做到了,”周凯笑着说,“咱们把火锅开到了国外,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是啊,做到了,”我说,“但这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兄弟火锅’开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的人吃到中国的火锅。”
周凯点了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在杭州的“兄弟火锅”里吃火锅。店里很热闹,客人很多,服务员忙得满头大汗,却很开心。我们坐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很踏实。
火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毛肚和黄喉在锅里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火锅人生——有辣有鲜,有苦有甜,有矛盾有和解,有分离有重逢。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会一直煮下去,煮出更鲜美的味道,煮出更幸福的人生。
因为,我们是兄弟,是一起奋斗的兄弟,是一起把火锅人生煮得热气腾腾的兄弟。
火锅人生,未完待续。我们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来源:糯米爱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