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这个阿姨在干嘛?”4岁孩子指着手机屏幕的天真一问,让江苏家长瞬间汗毛倒竖——孩子打开的是号称“儿童启蒙标杆”的“宝宝巴士儿歌”APP,开屏广告却直接跳转到衣着暴露的擦边直播,标题赫然写着“三女共侍一夫”这类低俗内容。这场让千万家长震怒的“净土污染”事件
“妈妈,这个阿姨在干嘛?”4岁孩子指着手机屏幕的天真一问,让江苏家长瞬间汗毛倒竖——孩子打开的是号称“儿童启蒙标杆”的“宝宝巴士儿歌”APP,开屏广告却直接跳转到衣着暴露的擦边直播,标题赫然写着“三女共侍一夫”这类低俗内容。这场让千万家长震怒的“净土污染”事件,彻底撕开了儿童APP盈利至上的遮羞布。
家长惊魂实录:儿歌APP藏“围猎陷阱”,4岁娃误触下载色情软件
多位家长晒出的惊悚经历,拼凑出一幅针对儿童的“精准围猎”图景。打开“宝宝巴士儿歌”后,无需主动点击,开屏广告就会自动跳转至低俗直播页面,主播衣着暴露、言语轻佻,与APP内的卡通形象形成刺眼反差。更阴险的是广告界面的恶意设计:关闭按钮不足5毫米,仅为幼儿指尖宽度的三分之一,还被动态图案刻意遮挡,别说孩子,连成年人都难精准点中。
有家长录屏显示,4岁孩子慌乱中划动屏幕,15秒内连续跳转三次,最终被强制下载名为“激情夜话”的陌生应用,后台还悄无声息植入了7款来历不明的软件,其中两款暗藏网络赌博入口。“本想让孩子听儿歌学知识,没想到成了不良信息的‘偷渡通道’”,一位家长的控诉道出了集体焦虑。
甩锅三部曲太嚣张!从“审核疏漏”到“第三方背锅”,付费会员早能屏蔽
面对舆论海啸,宝宝巴士的“甩锅操作”比低俗广告更令人愤怒。10月28日客服还轻描淡写:“非会员有广告,审核难免疏漏”,甚至暗示“买会员就能免广告”;次日负责人便换说辞,将责任全盘推给“第三方平台接入”,摆出“诚挚道歉+紧急整改”的姿态。
但这套说辞瞬间被戳穿三大谎言:其一,法律早已明确,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负有法定审核义务,“第三方接入”绝非免责金牌,此举已涉嫌违反《广告法》和《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其二,2024年就有类似投诉记录,如今问题愈演愈烈,绝非“偶然疏漏”,而是选择性忽视的必然结果;其三,付费会员可一键屏蔽所有广告的设置,直接证明平台早有技术防控能力,只是把儿童安全当成了“溢价服务”。律师吴兴剑直言:“这不是技术故障,是精心设计的商业陷阱,平台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整改像演戏?下架广告就能过关?家长要的是“广告真空区”
10月29日,宝宝巴士宣布“下线所有广告”“研发强制拦截功能”,但这番应急公关式的操作,在家长眼里更像“灭火表演”。有家长追问:“早能屏蔽广告,为何非要出事后才‘研发’功能?平时的审核团队在干嘛?”更有人扒出,平台所谓的“广告审核”形同虚设,对第三方广告商资质几乎不做实质核查,只盯着广告分成收益。
真正的核心矛盾早已暴露:在“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下,儿童安全成了最先被牺牲的代价。家长们要的不是“事后下架”,而是从根源上设立“儿童模式广告真空区”,将安全防护变成标配,而非只有付费会员才能享受的特权。正如网友犀利点评:“把孩子的注意力当摇钱树,出事后甩锅第三方,这样的‘启蒙神器’谁还敢用?”
7亿家庭的信任喂了狗!儿童APP乱象该刹了
作为累计服务全球7亿家庭的行业领头羊,宝宝巴士的翻车绝非个例。近年来,儿童早教类APP频繁曝出广告乱象:用“免费领玩具”诱导消费、跳转游戏让孩子沉迷,此次低俗内容入侵更是触碰了底线。这些平台一边打着“守护童年”的旗号收割信任,一边将孩子推向商业算计的靶心,早已背离了启蒙教育的初衷。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广告商已开始用AI换脸技术生成儿童向素材,让传统过滤系统形同虚设,儿童数字空间正沦为监管盲区。此次宝宝巴士事件,该成为行业整改的“惊雷”:监管部门需尽快建立“儿童数字产品白名单”,实施广告事前备案制;企业更该明白,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值得拿一代人的心灵净土去交换。
目前,已有家长联合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要求彻查广告链条、追究平台责任 。宝宝巴士的道歉或许能暂时平息舆论,但7亿家庭的信任裂痕难以弥合。当儿歌的旋律与低俗广告的声音交织,污染的不仅是屏幕,更是孩子纯净的世界观。你家孩子遇到过APP广告陷阱吗?评论区晒出经历,一起为孩子守住网络净土!
来源:灵魂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