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银川,天似澄澈蓝宝石,云如轻絮浮长空。漫步贺兰山东麓,漫山葡萄藤在暖阳下舒展枝叶,每片叶子的呼吸都在悄然创造价值;走进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农宅里空气源热泵吹出的暖风,正变成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碳收益”;驻足西夏区怀远路街道富宁村,屋顶连片的光伏
清澈的湖泊、葱郁的绿植共同构成银川绝美生态画卷(10月22日摄)。 记者 李靖 摄
深秋的银川,天似澄澈蓝宝石,云如轻絮浮长空。漫步贺兰山东麓,漫山葡萄藤在暖阳下舒展枝叶,每片叶子的呼吸都在悄然创造价值;走进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农宅里空气源热泵吹出的暖风,正变成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碳收益”;驻足西夏区怀远路街道富宁村,屋顶连片的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每一度电都成为碳市场里的“流通货币”。
这幅天蓝、地绿、民富的生态画卷,背后藏着银川探索绿色发展的巧思——以碳普惠机制为钥匙,打开全民参与低碳减排的大门。近年来,银川市锚定“双碳”目标,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难题,将分散的个人、企业减碳行为转化为可交易、可兑现的“绿色权益”。从全国首个酿酒葡萄园碳普惠项目落地,到农村清洁取暖实现“零碳”收益,再到大型活动碳中和走进公众视野,银川正用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普惠方案,让“银川蓝”不仅成为城市名片,更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态红利。
场景“破圈”
从田间到园区,点亮多元减碳路径
在银川,碳普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在田间地头、工业园区、居民社区的生动实践,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参与低碳行动的切入点,形成“多点开花、全域覆盖”的减碳格局。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产区是银川探索碳普惠机制的“试验田”。今年3月,中粮(宁夏)葡萄种植有限公司179公顷酿酒葡萄园完成碳汇核算,与宁夏清洁发展机制环保服务中心签订全国首个以市场化模式开发的酿酒葡萄园种植项目碳普惠协议,预估年碳汇量达1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标志着银川“生态种植+碳普惠”模式正式落地。银川作为自治区葡萄酒产业核心区域,全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27万亩。在此背景下,银川依托“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区碳资产评估及示范应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布酿酒葡萄园种植碳普惠方法学,攻克了葡萄园碳汇量精准测量、价值核算等技术瓶颈,构建覆盖种植全周期的碳足迹评价模型,为碳汇资产市场化提供了“度量衡”。
农村地区是碳普惠机制下沉的“新赛场”。在同阳新村,77户村民连续两年收到“碳收益”:2024年,新华百货宁阳广场店购买该村清洁取暖项目39吨二氧化碳当量用于春节促销碳消纳;今年年初,泰山石膏(宁夏)有限公司又购得200吨二氧化碳当量用于企业办公碳抵消,让村民又获得1.2万元分红。“冬天用空气源热泵取暖,干净又省钱,还能额外领‘碳钱’!”村民王大妈的话道出了心声。作为银川清洁取暖试点村,同阳新村的探索证明,农村清洁能源改造不仅能改善居住环境,还能让村民共享生态红利,为乡村“零碳”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富宁村是碳交易的又一典型案例,开创了宁夏农村碳普惠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项目先河。该项目创新采用“碳普惠+光伏”模式,科学核算分布式光伏减排量,并接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估算年发电量超50万度,可实现售电收入约13万元/年、碳排放交易收入约5万元/年,搭建起城市碳市场反哺农村发展的绿色通道,为富宁村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工业园区则是碳普惠推动绿色转型的“主阵地”。苏银产业园再生水厂启动建设首个企业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待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均将提供清洁电力约155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5吨,碳交易可产生收益4.7万余元,为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机制“搭台”
从政策到市场,构建全链条减碳保障
碳普惠的生命力,在于完善的机制支撑。银川跳出“单点尝试”的局限,构建起“方法学引领、平台支撑、政策保障”三位一体的碳普惠体系,让减碳行为有标准可依、有平台可交易、有制度可保障,真正实现“生态效益可量化、经济收益可兑现”。
科学的“度量衡”是碳普惠落地的基础。为避免“减碳多少凭估算”的问题,银川针对不同场景精准发力,相继发布《银川市空气源热泵清洁采暖碳普惠方法学》《银川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碳普惠方法学》《银川市酿酒葡萄园种植碳普惠方法学》,为三类重点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减排量核算标准。以酿酒葡萄园为例,方法学覆盖从种苗培育、土壤管理到果实采摘的全周期,通过测定植被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精准计算碳汇量,让“每片绿叶的价值”都有据可查。截至目前,银川全面推进碳普惠减排量核算工作,新拓展酿酒葡萄园种植应用场景,累计产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19059.99吨,已核算分布式光伏碳量68吨、酿酒葡萄园种植碳量1000吨,为碳交易提供了科学依据。
便捷的“交易网”是碳普惠流通的关键。银川依托“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搭建碳普惠管理系统,实现减排量申报、核算、交易“一网通管”。企业和个人在平台上就能完成从“产生减排量”到“获得收益”的全流程操作。截至目前,平台已纳入碳普惠减排量16697.63吨,完成6笔交易,交易总量690吨,交易金额51750元。“以前觉得碳交易离我们很远。现在通过平台,企业能轻松买到合规的减排量,实现活动碳中和。”参与“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活动碳中和交易的企业负责人说。这场银川市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交易,通过平台匹配兴庆区通贵乡农宅清洁取暖项目34吨减排量,成功抵消活动温室气体排放,让“大型活动碳中和”从概念变成现实。
完善的“政策包”是碳普惠长效的保障。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制定《银川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管理办法》《银川市碳普惠交易规则(试行)》,明确从项目申报、审定核查到收益分配的全流程规范;出台《银川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为各类活动碳中和提供操作指南;印发《银川市碳普惠减排量消纳工作方案(试行)》,拓展企业年度碳中和、出口产品碳足迹抵消等应用场景,构建“供给-需求”双向循环的碳市场。“政策的作用,就是让政府、企业、公众都知道‘怎么干、有什么好处’,形成协同减碳的合力。”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银川已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减碳格局,为全区碳普惠机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银川经验”。
全民参与
从理念到行动,让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碳普惠的核心,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减碳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银川通过市场化激励、沉浸式体验,打破公众对“碳中和”的距离感,让低碳行为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真正激活全民减碳的内生动力。
在银川,减碳不再是“无偿奉献”,而是有“甜头”的行动。同阳新村村民因使用清洁取暖获得分红,富宁村村民因村集体光伏项目共享收益,酿酒葡萄园农户因生态种植获得额外收入——这些真实的案例,让公众看到“低碳能赚钱”的实惠。“以前觉得节约一度电、少开一次车没什么用,现在知道这些小事加起来,也能变成碳资产。”市民李女士的想法很有代表性。银川还计划将碳普惠延伸到个人领域,未来个人的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行为,都可能转化为碳积分或碳收益,进一步调动公众参与热情。
大型活动成为普及碳中和理念的“活课堂”。今年8月,在兴庆区“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活动现场,主办方不仅向观众介绍碳中和知识,还公示了用于抵消排放的34吨减排量来源——通贵乡农宅清洁取暖项目。“原来我们看一场音乐节,也能为减碳作贡献。”观众张先生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碳中和”变得可感知、可参与。银川还将继续推动大型会议、体育赛事等实现碳中和,让每一场活动都成为传播绿色理念的窗口。
企业的主动参与更让碳普惠形成“规模效应”。从泰山石膏开展碳交易用于办公场所碳抵消,到新华百货通过碳消纳提升品牌环保形象,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碳普惠的价值。苏银产业园再生水厂、中粮葡萄种植基地等企业的实践,更证明碳普惠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环保”与“效益”双提升。截至目前,银川空气源热泵碳普惠项目用户已达15321户,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持续扩大——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和公众共同投身低碳行动的生动写照。
从贺兰山东麓的葡萄藤,到居民家中的空气源热泵;从工业园区的光伏板,到大型活动的碳中和实践,银川正用碳普惠机制,编织一张覆盖全域、连接全民的“绿色减碳网”。未来,随着更多应用场景的拓展、交易机制的完善,银川将继续以“碳”为笔,绘就生态更美、经济更活、人民更幸福的绿色未来,让“银川蓝”成为永恒的城市底色。
记者手记
“银川蓝”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采访中,最先打动人的不是数据,而是同阳新村王大妈手里的那张分红单。“烧干净的暖气,还能领‘碳钱’”,她的话朴素,却道破了银川碳普惠最核心的智慧——让“银川蓝”这样的生态美景,能实实在在兑换成老百姓口袋里的“生态金”。
在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这种智慧更显生动。全国首个酿酒葡萄园碳普惠协议落地后,179公顷葡萄藤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能变成8万元收益。基地负责人那句“连树叶都能变现”的惊喜,让我们明白银川的探索打破了固有思维,让生态保护本身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真正让我们看到长远价值的,是银川搭建的“机制骨架”。没有科学标准,减碳就是“空谈”,于是三类场景的碳普惠方法学精准出台,让每克碳的价值都有据可查;没有流通渠道,减排量就是“死资产”,所以“六权”改革平台实现了申报、交易“一网通办”,连音乐节都能通过平台抵消碳排放。当政策、技术、市场形成合力,碳普惠就从“单点尝试”变成了可复制的“银川方案”。
如今再看银川的天,那抹“银川蓝”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它不仅是城市的风景,更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是村民增收的希望,是市民参与减碳的热情。从“要我减碳”到“我要减碳”,银川用碳普惠写就的,正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绿色发展答卷。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鲍淑玲
来源:看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