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8日,四川泸州白鹿镇的万亩枇杷林迎来丰收季。正午时分,村支书杜冰卷起裤腿,踩着齐膝深的泥浆,对着手机镜头咧嘴大笑:“宝子们,白鹿枇杷甜过初恋,今天书记亲自下田给大家表演个插秧舞!”话音未落,他突然踉跄着在泥田里跳起魔性舞步,泥浆溅得满身都是,手
——记四川泸州白鹿镇枇杷书记杜冰的“泥田之舞”
一、泥田里的“小丑”
2025年4月28日,四川泸州白鹿镇的万亩枇杷林迎来丰收季。正午时分,村支书杜冰卷起裤腿,踩着齐膝深的泥浆,对着手机镜头咧嘴大笑:“宝子们,白鹿枇杷甜过初恋,今天书记亲自下田给大家表演个插秧舞!”话音未落,他突然踉跄着在泥田里跳起魔性舞步,泥浆溅得满身都是,手机画面跟着剧烈晃动。
AL生成
这段时长38秒的短视频迅速引爆网络。有人点赞“接地气”,有人嘲讽“辣眼睛”,更有媒体发文批评“基层干部为博流量不择手段”。面对舆论漩涡,杜冰红着眼眶在直播间哽咽:“我卖丑是为了让全村500吨枇杷找到销路!”他晒出账本——过去三年,村里枇杷滞销导致37户返贫,今年若再卖不出去,扶贫大棚就要拆了当柴烧。
(一)基层干部的“流量焦虑”
白鹿镇并非孤例。搜索“基层干部 土味宣传”,满屏都是乡镇干部在油菜花田尬舞、穿戏服跳水、裹浴巾模仿影视剧的画面。这种“自黑式营销”的背后,是县域经济的残酷竞争:
四川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领导油菜花田跳《科目三》带动旅游收入增长300%。
黑龙江驻村第一书记徐剑豪穿行政夹克直播卖大米,1小时点赞破百万。
广西某村支书卖芒果,树上倒挂金钩表演“猴子摘果”,被网友戏称“比孙悟空还拼”
(二)舆论场的撕裂
当杜冰的“插秧舞”被推上热搜,两种声音激烈碰撞:
支持派:网友“农村一枝花”评论:“比起西装革履的发布会,我更爱看书记摔泥巴!”白鹿镇村民李大爷指着自家新修的水泥路说:“去年书记直播卖蜜柚,我家增收2万多,现在天天盼着他开直播。”
反对派:某媒体评论员发文《文旅宣传别让“土味表演”抢了风头》,批评“干部成了网红演员,乡村振兴变成真人秀”。更有专家指出,部分地区过度依赖“眼球经济”,导致游客来了却因基础设施差而差评如潮。
三、破局:从“流量”到“留量”的逆袭
面对质疑,杜冰选择用行动说话。5月1日,他带着村民在枇杷林里搞起“沉浸式采摘直播”:
场景升级:无人机航拍万亩枇杷林,镜头聚焦果农笑脸与金黄果实。
内容创新: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琵琶弹唱”,将枇杷文化融入直播。
Al合成
服务加码:承诺“坏果包赔”,并开通“扶贫助农”专属售后通道。
这场直播吸引了127万网友围观,白鹿枇杷单日销量突破15吨。更意外的是,有文旅公司联系杜冰,计划投资建设“枇杷主题民宿”。
四、基层干部的“变形记”
(一)从“管理者”到“运营者”
短视频平台,基层干部正重构角色认知:
政策宣讲员:唐翔用方言解读医保政策,单条视频播放量300万。
文化传播者:晋江文旅局长化身“美食推荐官”,融合非遗表演推广旅游线路。
危机处理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增设暖房应对退票风波,将流量转化为服务温度。
(二)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1. 反差感破圈:秀水镇书记冯胜国西装革履跳“李羲承进行曲”,被网友称为“最接地气公务员”。
2. 情感共鸣:杜冰直播间讲述“83岁留守老人守着5亩枇杷田”的故事,引发共情。
3. 长效运营:沁水县干部变“主播”,通过“党建+直播”,累计助销农产品1.5万元。
五、争议中的启示
当“土味营销”遭遇流量红利,基层干部的破局之路充满启示:
创新需有度:张家界“猪八戒背媳妇”地貌景观的走红,源于对自然奇观的深度挖掘,而非刻意扮丑。
流量需沉淀:淄博烧烤爆火后,政府连夜修路、开放停车场,将网红效应转化为城市能级跃升。
初心需坚守:正如杜冰所说:“面子是老百姓给的,只要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愿意当一辈子‘小丑’。”
结语:泥土里开出的“流量之花”
在白鹿镇的枇杷林里,杜冰的“插秧舞”仍在发酵。有人记住了他滑稽的舞步,有人记住了金黄的枇杷,更多人记住了一位基层干部在流量时代的坚守与突围。这场争议或许不会停息,但那些在泥田里流汗的身影,正在用最笨拙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阿伟森林果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