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等10省市部分地区于当日早晨至上午遭遇大雾天气,其中京津冀及河南北部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此次大雾系静稳天气与污染物叠加所致,已对多地交通造成显著影响。
10月29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等10省市部分地区于当日早晨至上午遭遇大雾天气,其中京津冀及河南北部局地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此次大雾系静稳天气与污染物叠加所致,已对多地交通造成显著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背景:秋冬雾季叠加不利气象,污染团持续滞留
进入10月下旬,我国北方及中南部地区陆续进入大雾多发期。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高级工程师王威介绍,本轮大雾及伴随的污染过程呈现“来得早、时间长、程度重”的特点,较过去5年平均提前一到两周 。此前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出现持续性污染,上一股冷空气未能彻底清除区域内PM2.5污染,叠加台风“康妮”路径影响,为大雾形成埋下隐患 。
从气象条件看,10月29日凌晨起,京津冀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地面风速不足1米/秒,普遍存在贴地逆温现象,大气扩散条件显著转差,相对湿度接近100%,为雾的形成提供了绝佳条件 。这种“高湿+逆温”的组合使得水汽持续凝结,污染物不断累积,最终形成大范围浓雾。
事件经过:多地交通受创,生活秩序受扰
大雾天气给交通出行带来严峻挑战。10月29日清晨,津石高速静海服务区天津方向路段因浓雾发生多车追尾事故,知情人士透露涉事车辆约40辆,部分车辆受损严重并出现明火,消防及清障车辆紧急到场处置,道路一度封闭。天津市高速公路服务热线证实,封闭系突发浓雾引发事故导致,恢复通行时间待定。
在河南北部,多地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浓雾,郑州部分市民反映“走到跟前才发现红灯”,驾车需全程开启雾灯缓慢前行。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的高速路口陆续实施交通管制,部分机场调整航班起降计划,候机大厅出现旅客滞留情况。
除交通外,大雾还影响日常民生。河北石家庄部分中小学推迟入校时间,提醒家长优先选择步行送学;河南安阳的蔬菜种植户表示,雾天光照不足已影响棚内作物长势。多地疾控部门提示,大雾常伴随PM2.5浓度升高,建议市民减少户外活动并佩戴口罩。
相关方观点:专家释因,部门联动防御
对于大雾成因,中国气象局专家朱定真解释,秋冬季夜长且晴朗无风概率高,地表散热快导致近地面水汽饱和凝结,形成雾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京南补充,工业排放、重型柴油货车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经化学转化,成为雾滴的“凝结核”,让雾更浓且持续更久,此次PM2.5中硝酸盐占比高达50%左右 。
针对预警,各地已启动应急响应。交通部门通过导航平台实时更新路况及管制信息,高速服务区增设临时休息区域;气象部门每小时播报雾情变化,提醒公众关注最新预警。中央气象台在防御指南中明确要求,驾驶人员需控制车速,机场、高速等单位加强调度,船舶航行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件展望:大雾渐散但警惕未松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预测,11月3日起北方冷空气南下,京津冀北部扩散条件将逐步改善,中南部雾情也将随之缓解,11月4日后区域大部空气质量将恢复较好水平 。但专家提醒,秋冬季节大雾与污染叠加事件易发,需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这场跨区域大雾再次敲响极端天气防御警钟。它不仅是气象现象的体现,更折射出区域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如何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准度、完善交通应急调度机制、削减污染物排放?面对即将到来的雾季,这些问题值得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思考。你所在的地区是否受此次大雾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与应对经验。
来源:灾害速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