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戏传承人的“戏梦人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8:27 1

摘要:今年,是李安平与孟戏相伴的第41个年头,在他的大半个人生中,孟戏从盛极一时到凋敝没落,再到如今的挽救传承,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织就了一段笃行不怠的传承佳话。

(文末有定制福利赠送,特别适合你~)

广昌孟戏是一种以专唱孟姜女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唢呐、鼓声起,一位身着红色戏服的演员来回摆动插在身后的四面靠旗,一转身,孟戏演员李安平饰演的武将便赢得满堂彩。

今年,是李安平与孟戏相伴的第41个年头,在他的大半个人生中,孟戏从盛极一时到凋敝没落,再到如今的挽救传承,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织就了一段笃行不怠的传承佳话。

孟戏情缘:从“孟戏迷”到“男一号”

李安平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受每年镇里孟戏演出和身为孟戏剧团老生演员的父亲影响,自小对孟戏兴趣浓厚。

1984年,初中毕业的他师从江西省民间艺术家谢传福,正式学习孟戏的140余支曲牌和高腔。孟戏学习难度不小,需熟练掌握生僻唱词,还要走出标准台步,尤其是高亢且音域跨度大的唱腔,有时几周才能学好一句。

但李安平在师父口传身授下,坚持吊嗓子、练唱腔、走台步,技艺日益精湛,1995年正式上台演出,2008年9月,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孟戏传承:从忠孝礼义到深情挽救

广昌孟戏起源于明代,以孟姜女民间传说为题材,因高腔中存有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遗音和曲牌,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其演出全程仅用小锣小鼓伴奏,一句唱腔夹一句念白,观赏性极强。与其他地方仅呈现“千里送寒衣”片段不同,孟戏讲述了孟姜女完整的人生历程,剧中人物故事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

戏曲传承不易,“四功五法”的训练对演员要求极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常态,这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走出去还是留下来,曾是李安平心中的难题。而师父 “如果你走了,广昌孟戏的根就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了” 的一番话,以及他对孟戏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不舍,让他最终决定接手剧团,延续孟戏的希望。

成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国家每年给予的2万元资金支持,李安平全部用于维持剧团开销,碰到灯光、音响、服装等经费不足的时候,他还自掏腰包。

如今,剧团已有28个固定成员,演出场所也重新修缮,演员们的演出条件大幅改善。多年来,李安平用行动诠释着孟戏所蕴含的忠孝礼义。

孟戏创新:从孤芳自赏到遍地开花

作为地方稀有剧种,孟戏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如何延续其生命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喜爱孟戏,成为李安平必须面对的问题。

老剧新唱,将孟戏唱腔与现代题材融合,是李安平和剧团的重要尝试。他坚持创新发展,从“写当地、演当地”入手,把非遗传承与“民族的”和“现代的”相结合,带领剧团成员创作编排了《送别》《红莲花开》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剧目,助力剧团登上更大的舞台。

传承孟戏,更要保障后继有人。晨光中的广昌县第二小学操场,三百余名孩子排成整齐队形,进行“孟戏早操锻炼”。伴随小鼓与唢呐改编的乐曲,孩子们手腕翻转、踏步转身,娴熟地将孟戏中的“云手”“亮相”等动作融入广播体操,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2018 年起,广昌县第二小学开设孟戏非遗课堂,聘请李安平担任技术指导老师,每周为孩子们授课。

如今,孟戏班的孩子已能成功表演《姜女游园》《五月划船》等作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开始爱上这一古老剧种,这让李安平倍感欣慰。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扶持下,孟戏的演出范围不断扩大。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李安平所在的孟戏剧团每年有数十场演出。李安平还带领剧团将孟戏曲牌整理成册并印刷出版,在各大节庆日无偿开展孟戏展演。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