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一个重要的目的地是红其拉甫。我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瞻仰那个锁在雪山云雾中的英雄哨卡。
转自:邯郸日报
去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一个重要的目的地是红其拉甫。我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去瞻仰那个锁在雪山云雾中的英雄哨卡。
红其拉甫哨所,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央视的春晚中,同时每次都伴有来自雪域前哨的战士们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场景,因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红其拉甫边防哨卡位于帕米尔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哨卡之一,海拔4700米,还有一个叫神仙湾的哨卡位于皮山县境内,海拔5380米,同样都是处在喀拉昆仑山的雪山哨卡。喀喇昆仑哨卡并非今日才有名气,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有一首歌,叫做《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歌声不仅唱出了风雪边关艰苦的环境,更唱出了边防战士的勇敢、忠诚和豪迈。年幼的我听着这首歌、看着战士演出队的舞蹈表演时,禁不住热血沸腾,充满了对边防战士的崇拜,恨不能飞到边疆和他们一起为祖国站岗。
带着这种几十年来延续下来的情感,我们从海拔3100米的塔县县城向红其拉甫进发,120多公里的路程中,海拔在不断地攀升。眼望着山势越来越高,天空越来越蓝,风光也越来越罕见,空气中的寒气越来越逼人。直到红其拉甫景区门口时,海拔已上升到4534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13.71%,仅占平原空气含氧量的65%。这种情况属于中度缺氧,虽不会立即致命,但会出现呼吸困难、嘴唇指甲发紫、判断力下降,如果伴有剧烈的运动,极易诱发急性的心肺问题。
到达景区停车场,也就是红其拉甫口岸综合检查站时,排队买票的游客迎来了一场纷纷扬扬的雪。缺氧和寒冷更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情绪,同时也激起了对前沿哨卡的向往。
乘景区交通车再行驶3公里左右,海拔又上升了150多米,手机测得的海拔是4681米,空气含氧量进一步下降到了13.46%,这才到达中巴边境一线哨卡所在的国门景区。
那座高耸的圆形岗楼我太熟悉了,它多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早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网红景观。上世纪60年代歌词里写的“喀喇昆仑冰雪封,哨卡设在云雾中”,歌曲的作者一定是来哨卡体验过才写出这么真实的情形。红其拉甫边防连组建于1949年,前哨班驻地海拔4700多米。70多年的戍边守防中,一代代官兵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出“扎根帕米尔高原,忠诚戍边关”的红其拉甫精神。他们一趟巡逻下来就要十多天,吃干粮,饮冰雪,风餐露宿,一路都是生死考验。几十年来,边防战士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履行着卫国戍边的重任。我们眼中的旅游景点就是战士们生活的日常。这得需要怎样的忠诚和担当才能在此长期驻扎呀!此刻,游客们纷纷涌向那座庄严的国门和刻有鲜红国徽的界碑旁去拍照留念,我的目光却久久地注视着此刻被冷落在一旁的哨卡岗楼。因为没有它默默的存在,就不会有牢固的国门和界碑,它的存在才是游客能够来此聚集和喧腾的保障。这座两层高的岗楼,也许只驻有一个班,也许只站有两个哨兵,但却是体现我军将士勇敢忠诚的一个精神坐标,是我们和平生活的保障。它顶部飘扬的五星红旗,就是照耀帕米尔高原的一座精神灯塔。我在心中默默地向它表达我的致敬。
对英雄的崇拜,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崇高情感。人们常用最美的形式来表达。最近,网上热播着一首由歌手刀郎作曲的《雪线之上》,是唱给喀喇昆仑边防战士的。该歌上线后,网上播放量累计已达几十亿次,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热潮。
歌词中写道:
雪线之上化作山巅的云
刺刀挑起夜幕的星
崖边高地密布冰雪脚印
守护是这里唯一的口令
……
谁说昆仑不语
它记得你年复一年
身上迷彩晕染朝霞幕烟的缠绵
当风雪雕刻你青春的容颜
你身化作祖国的剑
……
巡逻的路蜿蜒生命动脉
呼吸伴随祖国的节拍
无数寒冷陪伴孤寂的夜
把自己站成不灭的烽台
我们看到,雪域哨卡歌声依旧,但它们已经有了不同的表达。当年的歌是战士们自己表达的忠诚和豪迈,是边防战士对祖国人民的铿锵告白。而今天的歌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边防军人的由衷称赞和歌颂。边防官兵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刻理解和发自肺腑的敬佩。新歌虽然不像那首老歌鲜活生动、朗朗上口,却也是当代人情感的真诚表达。
两个时代两首歌,一种情感两样表达,这歌声似乎就萦绕在这神圣的雪山哨卡之上,留给人们永恒的感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