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于滨州而言,2025年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北海经济开发区迎来建区15周年,滨州港开航运营10周年。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极具前瞻性的港口建设规划终有了历史回响。回溯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
2025年,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于滨州而言,2025年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北海经济开发区迎来建区15周年,滨州港开航运营10周年。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极具前瞻性的港口建设规划终有了历史回响。回溯至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系统擘画了中国港口建设与港口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按照规划,海港建设与铁路、水运、公路等水陆交通网络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相互协同、辐射全国的经济发展体系,期望以此带动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在他规划的沿海31个港口中,就包含了位于如今滨州港区域的“黄河港”。从1919年“黄河港”规划提出,到2025年,已过去106个春秋。如今,历经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这一区域建成的滨州港,已崛起为联通世界的重要枢纽;依托港口蓬勃发展的北海经济开发区,更成为滨州极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彰显着港口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日前,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采访团队深入滨州港作业前沿,走进北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一线,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心感知这里的发展脉搏,体悟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碰撞。采访过程中,记者们感受到,一幅“沿海若无港口,大海便成尽头;有了港口,方能开启走向世界之窗”的新时代壮丽画卷徐徐展开,滨州人“心中有海,无处不湃”的昂扬精神风貌跃然眼前。近期,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各媒体平台推出“走进滨州的海”系列报道,将通过三篇深度报道,带您领略滨州海洋经济发展成果与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百年宏图:从“黄河港”的规划到滨州港的远航
记者 邱芹 通讯员 刘琳洁 张蓓蓓
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李默 摄影)
106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其《实业计划》中绘就了“黄河港”的蓝图;而今,山东港口滨州港以昂扬之姿驶向远洋,将百年梦想化作催人奋进的壮丽画卷。
5月8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滨州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恩彬介绍:2025年一季度,滨州港吞吐量跃升至281.41万吨,与去年 同 期 相 比 ,增 长 率 高 达178.36%,强势迎来首季“开门红”。与此同时,山东港口滨州港9#泊位改扩建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在青岛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待项目建成,恰似为滨州港这艘巨轮装上更强劲的引擎,港口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腹地化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助力地区高端石化产业腾飞。
如今的滨州港,发展势头迅猛,货轮鱼贯出入,业务联通四海,这般繁荣盛景,足以告慰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的远见与期许。
“黄河港”的规划:百年前的远见蓝图
“港为城之基,城因港而兴。”港口,向来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并发表的《实业计划》(后编入《建国方略》)中,便以高瞻远瞩之姿,擘画出一系列宏伟建设目标与远景规划,内容涵盖港口修建、交通完善、商埠兴建以及工农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在这张气势恢宏的蓝图里,港口建设被置于交通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不仅设想在沿海打造三个可与纽约媲美的世界级港口,还计划建设13个中小型商港以及15个渔业港。这些规划中的港口,从北方的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东海岸,绵延至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再到两广及海南岛沿海,宛如一串璀璨明珠,串联起中国绵长的海岸线。按照规划,它们将在三大港口的带动下,成为连接大陆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键节点和枢纽,助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黄河治理工程完工后,应在河口附近建设一座可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港口,即“黄河港”。在《建国方略图》上,可清晰看到,“黄河港”是一处三等港,其地理位置就在今滨州港所在区域范围内。如今的滨州港位于渤海湾西南岸,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省的“海上北大门”,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港口。
《实业计划》如此描述“黄河港”:“此港将位于黄河河口北直隶湾之南边,离吾人之北方大港约八十英里。当整治黄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汽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实业计划》着重强调了这一港口的重要性:“以是所管北方平原在直隶、山东、河南各省有相当之部分,而又益以内地水运交通,所以此港欲不成为重要三等海港,亦不可得矣。”
然而,尽管彼时国民政府在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举措,但受限于当时动荡的政治局势与落后的经济条件,孙中山先生提及的二级港、三级港建设进展缓慢。“黄河港”更是命运多舛,甚至未被国民政府提上建设日程,百年前的宏图在岁月风雨中暂时蒙尘。
滨州港开航运营:从无到有的崛起之路
历史的指针拨向了新的时代,孙中山先生蓝图中的“黄河港”,逐渐褪去朦胧的面纱,以滨州港的崭新面貌,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辛崛起之路。
滨州港的建设历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从最初简陋的内河小港,一步步发展成为如今的现代化深水大港,每一步都凝结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心血。
初期探索阶段(1969年至1995年):1969年,山东省交通厅青岛海运局组织在套尔河西岸开启东风港建设,这便是滨州最早的港口雏形。1971年,东风港正式投产,拥有2个500吨级泊位,主要承担原盐出口和建筑砂石料进口任务。1991年,惠民地区行署设立港口建设办公室。同年,滨州港获批建设2个3000吨级散盐泊位。1994年至1995年,国家计委批复滨州港一期工程,计划建设1万吨级码头,但因资金问题无奈搁浅。
停滞与调整阶段(1996年至2005年):滨州港因资金困境陷入建设停滞。2005年,滨州市委提出“五位一体”战略(航道疏浚、商港、渔港、造船、油盐化工),决心跨越拦门沙,建设万吨级深水港,并成立滨州市港务局,为滨州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滨州港总体规划》,滨州万吨级大港规划为套尔河、大口河和海港港区三个港区。其中,套尔河港区沿河梯次规划建设1000—5000吨级泊位8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2000万吨,重点承载滨州港“河海联运,腹地深度开发”功能。大口河港区规划建设大口河东岸及鲁北运河1000—3000吨级泊位20个,设计年通过能力500万吨。海港深水港区,通过建设离岸双堤环抱式港池,新增深水岸线33公里,远景规划建设3万至2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多个,中长期规划建设原油、液化、煤炭、原盐、集装箱、件杂货等3万至10万吨级泊位50余个,全力打造黄河三角洲亿吨级以上区域性综合港口。近期目标是建设2个3万吨级(结构预留5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3个5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
现代化港口建设阶段(2006年至2015年):2006年,《滨州港总体规划》获批,滨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万吨级港口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新的港口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港址定位跳出套尔河口,向外海跃进。”曾任滨州港建设前线总指挥的王京生,接受滨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这样介绍,由河而海建港思路的突破,对滨州港建设的意义不啻凤凰涅槃。“在渤海湾建港,最大的困难是航道问题。泥质海滩水位浅,坡降缓,零米等深线以下大约只有万分之三——进海10公里,水深才增加3米。反观人家日照港,一下去水深就至少12米,一般20多米,建港条件天渊之别。如果在河口建港,不仅水深不行,还面临拦门沙的问题,即使开挖深水航道,将来的清淤也是大麻烦。选择离岸建设双堤环抱式港池,直接把港池门口(泊位)建到破波带以外大海深处,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航道制约。”
2010年,滨州港被列为全市“一号工程”,防波堤、疏港公路及3万吨级码头建设全面展开。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宣告滨州结束了“临海不见海”的历史。
历史不会忘记,滨州历届领导班子和众多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一次次谋划,一次次争取,用心血和智慧共同铸就了这座大港。历史更不会忘记,一代又一代的港口建设者,勇于担当,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矢志不移,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书写了滨州港建设的光辉历史!
快速发展与开放阶段(2016年至今):2017年,国务院批复滨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正式走向世界。2020年后,滨州港吞吐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突破3665万吨大关,并持续推进5万吨级航道及深水泊位建设。2023年至2024年,滨州港新增液体散货泊位,朝着国家中型港口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最初的500吨级东风港,到如今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港口,并朝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奋力前行,滨州港的建设历程生动展现了滨州从“临海不见海”到“向海图强”的战略转变。
融入海洋强国建设大局: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港口力量”
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9年,滨州港被整合进入山东省港口集团。根据规划,山东将构建以青岛港为核心,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等港口为支撑,与天津、河北、江苏、辽宁港口紧密合作的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山东港口集团货物吞吐总量突破17亿吨,跃居全球首位。作为其中一员,滨州港功不可没。
自2019年8月成立至2023年12月底,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滨州累计投资10个项目,总投资高达88.26亿元,有力推动了港产城融合发展,满足了企业运输需求,降低了物流成本,构建了地方政府、港口、腹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良好格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2023年,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滨州建成投产4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新增码头通过能力924万吨、库区25万立方米、输油管道60.6公里;2024年,又启动11个项目,总投资约116.5亿元,涵盖涉及港口发展的多个领域,全力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滨州紧紧围绕“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战略方针,聚力攻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壮阔征程。港口作为建设品质滨州的重要平台,在滨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滨州港持续推进扩能升级,充分发挥大项目建设的引领拉动作用,必将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品质滨州提供更多“港口智慧”,贡献更多“港口力量”。
滨州港:驱动企业远航的强劲引擎
自2015年开航运营以来,滨州港频频传来精彩的海的声音。
马六甲海峡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蜿蜒横亘1000多公里,沿岸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资源极为丰饶的国家。然而,在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区域,各个国家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仅有735平方公里的岛国新加坡,凭借着对港口的卓越经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亚洲金融中心,人均GDP高达8.3万美元,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相比之下,域内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与无奈。
深入探寻背后的原因,可以清晰地看到: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吉兰丹州,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却因缺乏深水港,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新加坡,凭借马六甲海峡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宛如握住了财富的金钥匙,承担着全球30%的海运贸易,吸引超过1.2万家跨国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成为全球经济版图上的耀眼存在。这强烈的反差,深刻印证了一个道理:港口,就是区域经济腾飞的黄金跳板。
“沿海若无港口,大海便成尽头;有了港口,方能开启走向世界之窗。”这句饱含诗意与哲思的话语,就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世界不同地区因港口资源差异而产生发展差距的残酷现实,让人感慨万千。
从“苦海沿边”到扬帆起航
在沾化、无棣一带曾有“吃了一辈子虾皮没见过大虾,吹了一辈子海风没见过大海”的俗语,看似诙谐的话语背后,是当地百姓对海洋复杂而苦涩的情感。
在悠悠岁月里,尽管滨州拥有126公里的海岸线,却仿佛被命运遗忘,海洋带来的机遇总是与这片土地擦肩而过,当地百姓在对海洋的渴望与无奈中艰难前行,难以从大海中获得丰厚的馈赠。更令人唏嘘的是,拥有如此绵长海岸线的滨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外界无情地忽视其“沿海城市”的身份,即便有人知晓滨州的海,脑海中浮现的也是“苦海沿边”这一充满悲情色彩的刻板印象,这让滨州人心中满是不甘与失落。
滨州人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海港的渴望如同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经过几代人夜以继日、披荆斩棘的不懈努力,2015年6月26日,这个值得所有滨州人铭记的日子终于到来!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建成并正式开航运营。
这不仅宣告滨州无海港历史的彻底终结,更圆了滨州人祖祖辈辈的“海港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拥有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山东海上“北大门”也在万众期待中缓缓开启。
到2016年底,码头吞吐量达到375万吨;2017年12月22日,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获国务院批复。这一个个节点,就像是迈向诗与远方的脚步,让滨州人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随着滨州港开航运营,大海的声音不再遥远,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滨州人向着更远阔的世界迈进。
滨州港运营当年,循着“一带一路”而来的100万吨铝土矿,如同一份珍贵的礼物,叩响了滨州发展的大门。正是依托港口这一强大后盾,滨州企业终于有了“走出去”的底气与豪情。
由世界500强企业魏桥创业集团开辟的“海上铝业丝绸之路”,起点位于西非的几内亚,这条横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绕过好望角,途经中国烟台,最终抵达滨州港,全程长达12000海里的贸易通道,就像一条连接世界的金色纽带。
十年来,它风雨无阻,稳健运营,见证着滨州的发展崛起。铝土矿运量从2015年的100万吨,一路高歌猛进,增至2024年的5000多万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滨州人拼搏奋斗的汗水,更是滨州高端铝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在这波澜壮阔的10年间,从氧化铝、电解铝到轻量化新能源汽车,滨州高端铝产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飞跃。
港口助力滨州外贸迈向新高度
滨州海事局权威数据,2024年,该局全年保障2.7万艘次船舶、7566万吨货物安全、畅通进出港,同比分别增长27.6%、24.3%,船舶货物到达发送量在山东沿海7市中位列第4位。这亮眼的数据,是滨州产业实力的有力证明。
如今,滨州港口岸外贸货种日益丰富,涵盖液化石油气、氧化铝、石油焦、脱硫石膏等高附加值货物,航线更是联通9个国家、20个口岸,编织起一张连接世界的贸易网络,丙烷、丁烷等特色货物的进口以及氧化铝的出口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根据海事统计口径,2024年全年保障169万吨外贸货物安全、顺畅进出口岸,同比增长288.7%,增幅位居全国水运口岸第一位。其中,液化石油气进口达98.5万吨,同比增长34倍;15.7万吨氧化铝从滨州港走向世界。得益于港口的突出贡献,滨州已连续8年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市,在全国外贸领域站稳了脚跟。
港口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除了高端铝产业,滨州港更为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助力滨州临港化工园区发展壮大。
2023年省优选项目——滨华新材料碳三碳四综合利用项目,是滨州临港化工园区落地的首个百亿级项目,也是全市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8亿元,以丙烷(碳三)、丁烷(碳四)为主要原料,产品主要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全部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建设,将为鲁北高端化工产业基地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由省高端化工产业碳四产业链链主企业滨化集团投资建设,具有技术领先、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产业拉动能力强、工艺安全环保等显著优势。
在此基础上,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将构建三条结构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并延伸布局特种化学品和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建成国内领先的“万亩千亿”新材料生产基地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园区。
2024年5月,滨州市北鲲计划正式实施。纵观全球,化工行业向临港化、一体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滨化集团创新性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北鲲计划”,依托滨州北部丰富的风光、土地、港口和化工资源,以近零碳化工为目标,以“新能源+化工”耦合为路径,实现临港化、一体化、集群化产业发展,致力于建成看齐德国路德维希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截至4月21日,渤海油田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滨州天然气处理厂已安全运行超390天,累计外输天然气5.9亿立方米,日均供气150万立方米,单日峰值达250万立方米,轻烃产量突破6万吨,为环渤海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和民生用气提供了坚实保障。作为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凝析气田的陆上终端,滨州天然气处理厂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自2024年3月18日投运后,便迅速成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的重点枢纽,肩负起重要使命。
据悉,该项目高峰年产凝析油248万立方米、天然气30亿立方米,能够为滨州及周边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油气资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项目年可产生9.9万吨丙烷、6.8万吨丁烷以及8.4万吨其他轻烃,可直接作为原料供给腹地的下游企业,实现就地深加工,有效补齐碳三碳四产业链;在助力全市减煤降碳方面,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能够促进辖区内重点用煤企业实施“煤改气”,年可压减煤炭消费量110万吨,为全市煤炭压减和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来自港口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滨州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滨州美好的发展前景。
胸怀大海:15年书写“港产城”传奇
记者 邱芹 通讯员 王树成
15年间,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从滨州新增长点到重要增长极的跨越。
黄河裹挟着千年的雄浑奔流入海,渤海吞吐着亘古的壮阔潮起潮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与滨州港建设,是几代滨州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当这两件大事相继获得国家与省级批复的那一刻,仿佛春雷炸响,点燃了滨州人胸中“心中有海,无处不湃”的热血豪情。纵使前方荆棘遍布、困难重重,滨州人一如既往握紧接力棒,将图纸上的宏伟蓝图,一寸寸雕琢成震撼人心的现实奇迹。
2010年4月2日,滨州北海新区如同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在时代的春风中宣告诞生。当年9月,它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式命名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因港设区”“因港兴区”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这片土地向世界许下的铿锵誓言。它静静坐落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西南岸,150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其中5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便是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梦想。
拓荒者:艰苦岁月里的拼搏坚守
北海新区揭牌仪式现场,嘉宾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憧憬。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中肆意绽放,如同一串串璀璨的希望,照亮了北海的天空;震天轰鸣的礼炮,似在向世界宣告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绚烂褪去,建设者们直面的,却是一片沉睡千年的苍茫荒原——盐碱荒滩上,海风如同猛兽般呼啸而过,卷起层层盐尘;苦海沿边,贫瘠与荒凉如同厚重的枷锁,牢牢禁锢着这片土地。
2025年5月8日,记者踏入北海经济开发区新建的方志馆,一段记录北海奋斗历程的珍贵视频,将时光拉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原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袁朝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建设初期,北海这个地方一片片的盐碱地,一片片的盐田和养虾池,整个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第一批建设者8个人住一个房间,大家吃的是大锅饭,过起了学生生活,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的北海,没有一棵能为行人遮荫的行道树,没有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像是无情的刻刀,在每一位拓荒者的皮肤上,深深镌刻下“苦海沿边”的印记。
魏桥创业集团作为首家入驻北海经济开发区投资建厂的企业,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这片荒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当时的企业董事长张士平,怀着对家乡的赤子之心,积极响应滨州市委、市政府号召,毅然组织起万人会战北海的宏大队伍。他目光坚定,声音铿锵有力:“建设北海是国家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需要,我们要像当年开发大庆油田那样,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一切恶劣环境,在这片荒滩上,建起一座屹立不倒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建厂之路,堪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盐碱地松软得如同棉花糖,载重卡车一陷进去便寸步难行。北海魏桥工业园的选址地原是一片盐田,建设者们面对的是如同沼泽般的困境。但他们没有退缩,喝着苦涩的咸水,踩着湿滑的泥泞,日夜奋战。3个月的地基处理,是他们用汗水和坚持浇筑的基石,最终,在这片看似不可能的土地上,硬是建起了令世界瞩目的世界级铝业基地。
凭借着“吃苦耐劳、担当奉献、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北海精神,建设者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他们搭建起“九横十八纵”长达182公里的主干道路框架,为这片土地编织起了坚实的血脉;完成260万平方米绿化,让曾经的荒芜披上了绿色的盛装;北海水库一期工程1500万立方米库区实现供水运营,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命的源泉。一代代北海建设者,如同接力赛场上的勇士,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笔一画地描绘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从建区伊始就扎根北海、始终奋战在建设一线的北海经济开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贾金生,说起15年的艰辛,脸上却洋溢着幸福又自豪的笑容:“我和同事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见证了北海从一片荒芜到如今企业遍地开花、道路纵横交错的巨大转变。刚来的时候,北海全是坑塘盐碱地,道路不通,我们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去工地。晴天,大风卷起尘土,我们浑身裹满泥沙;雨天,泥水浸透鞋袜,整个人狼狈不堪。但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炽热的火焰,那就是建设新北海的坚定目标。在这团火焰的照耀下,我们感受不到苦和累,满心满眼只有一个又一个阶段目标的达成。现在再回头看看我们亲手打造的城市,那种自豪和骄傲,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
15年:从新增长点到重要增长极的跨越
1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北海经济开发区来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15年来,北海建设者始终坚守“产业强区、工业立区、项目兴区”的发展理念,如同一群执着的追梦人,一路砥砺前行。魏桥北海工业园、索通预焙阳极、创新金属铝合金等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凝聚着无数北海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次投产达效,都像是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发展乐章。全区产业如同破茧成蝶的蝴蝶,实现了快速提质升级,从曾经的蹒跚学步,成长为如今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凭借着独特的港口区位优势,北海张开热情的怀抱,吸引了8家世界500强企业、2家外资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入驻。这背后,也是北海经济开发区奋力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的真实写照。对落户项目,北海经济开发区推行“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全流程”帮办代办,并联审批、“多证联发”,建立“渔樵茶事”沟通交流机制,秉持说“Yes”不说“No”,说“No”必汇报的营商理念,让众多入住企业感受到“宾至如归”。
如今,北海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建区之初以制盐、溴素、水产加工为主的单一海洋产业,发展成为高端铝、绿色化工、经略海洋、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文旅及创意设计四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形成的“4+4+1”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北海人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为这片土地赋予了新的活力与内涵。
一组组经济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北海发展的辉煌旋律。北海地区社会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6.08亿元,一路高歌猛进,增长至2024年的101.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5年间累计增长22.15倍,年均增长25.2%;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25万元,提升到2024年的30.2万元,15年间增长17.7倍,年均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18家,增加至2024年的44家,15年间增长14.1倍;规上工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25.7倍,年均增长26.5%。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海经济开发区努力创造一个宜业、宜创、宜居、宜乐、宜商、宜游的人居生态环境,着力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打造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围绕上学、就医、出行,北海各项民生投入持续保持全市前列。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托管的国家二甲综合医院—北海人民医院建成投用。免费公交直达市区及周边县区,覆盖区内乡村、社区、园区和企业,实现“家门口到厂门口”。说起现在的生活,马山子镇傅屋子村村民付振武开心地告诉记者:“在咱北海,孩子上学的校车校服不用家里拿钱;居民医保不用老百姓交一分钱;北海的基础养老钱比较别的县区都要高;北海医院已经开始营业,在北海就能享受到滨州市区三甲医院的治疗水平。”
北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路辉说起这些成绩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言语间满是自豪:“2024年,北海经济开发区GDP增速、规上工业营收利润率、税收收入增速等11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市第一。在省对开发区考核中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取得小组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我们以全市五十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市十五分之一的产值和五分之一的利润。这不仅是北海的荣耀,更是每一个为北海发展付出努力的人的骄傲!”
数据背后,是北海人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付出,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强势带动的独特北海特色,实现了从滨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到重要增长极的华丽蜕变,让北海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面向未来:拥抱海洋和港口的时代馈赠
回望过去,曾经的北海,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明珠,一片盐碱荒滩,地处相对边缘,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岁月的风雨中默默等待着被发现、被雕琢。而如今,依托港口的强大带动作用,北海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战略叠加之地,是融入京津冀、联通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重要桥头堡。区内五条国省干线交汇,如同五条巨龙,为北海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五条高速穿区或临区而过,让北海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泊港铁路并入国铁网络,更是为北海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北海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如同璀璨的明星,在时代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海洋与港口优势,是大自然给予北海人最慷慨的馈赠。北海人深深明白,“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他们怀揣着这份信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招大引强、延链补链。“北鲲计划”将如同强劲的引擎,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精准招引碳三碳四下游项目,重点引进精细化工产业项目;全力打通再生铝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着重招引发动机缸体、军工制造等再生铝项目和精细氧化铝项目。坚持向海图强,加大海洋生物医药、海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招引力度,加快培育风电装备、海洋装备等高端装备项目。坚持招新引优,围绕新质生产力,积极谋划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项目,推动现代物流、现代文旅、未来产业项目取得新突破。未来的北海,必将在这片蔚蓝的海洋上,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扬帆远航!
来源: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