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 年,李先生与于女士登记结婚,此后 15 年间,两人陆续迎来 2 个儿子与 5 个女儿,一家九口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也曾有过温馨时刻。10 月的一天,李先生坐在自家客厅的布艺沙发上,指尖摩挲着茶几上一沓照片 —— 最上面那张是 2023 年春节拍的,9
2010 年,李先生与于女士登记结婚,此后 15 年间,两人陆续迎来 2 个儿子与 5 个女儿,一家九口的生活虽不富裕,却也曾有过温馨时刻。10 月的一天,李先生坐在自家客厅的布艺沙发上,指尖摩挲着茶几上一沓照片 —— 最上面那张是 2023 年春节拍的,9 个人挤在客厅的红地毯上,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新衣,有的搂着他的脖子,有的拽着于女士的衣角,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背景里的墙壁上还贴着孩子们画的 “全家福”。
“以前住 120 平方米的房子,虽然每个房间都挤得满满当当,但每天下班推开门,能听到孩子们吵着要抱抱,闻到厨房里飘来的饭菜香,心里就特别踏实。” 李先生说,为了照顾孩子,于女士婚后整整 10 年没出去工作,每天的生活围绕着孩子转:清晨 5 点起床做早餐,送完大的上学再带小的在家玩耍,中午赶做午饭,下午接孩子、辅导作业,晚上哄睡最小的几个后,还要洗一家人的衣服,常常忙到半夜 12 点才能休息。直到最小的女儿满 3 岁,于女士才在小区门口的超市找了份收银员兼职,每天从下午 2 点工作到 6 点,每月能赚 2000 元左右,既能贴补家用,也能在孩子放学前赶回家。
家庭的经济重担主要压在李先生肩上。他在当地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工人,每月能拿到 6000 元左右的工资,加上于女士的兼职收入,全家每月总收入不足万元。7 个孩子的开支却像 “无底洞”:大女儿上初中,每年学费、教辅资料费加课外辅导费要 1.2 万元;3 个上幼儿园的孩子,每月每人托费 800 元,3 个加起来就是 2400 元;还有 4 个孩子的穿衣、吃饭、日常药品等开销,每个月算下来至少要 5000 元。为了省钱,李先生和于女士几乎不买新衣服,孩子们的衣物大多是亲戚朋友送的旧衣服,洗干净后按大小分类叠好;家里的饭菜也以土豆、白菜、萝卜等家常菜为主,只有春节、中秋这样的节日,才会买几斤猪肉或鸡肉改善伙食。
即便如此,家庭预算仍常常 “超支”。李先生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个破旧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一笔开支:“3 月 5 日,买奶粉 2 罐,180 元;3 月 10 日,大女儿买校服,120 元;3 月 15 日,小儿子看病,98 元……” 他说,每当月底看到账本上的总支出超过收入,夫妻俩就会坐在沙发上叹气,但很少真的吵架,“她总是说‘再省省就过去了’,然后第二天又早早起来找兼职信息”。邻居张阿姨也记得,于女士是个 “特别能吃苦的人”:“每天早上 6 点半,都能看到她骑着电动车送 3 个孩子上学,车后座绑着两个书包,前面还坐着一个小的;晚上 6 点多,又能看到她提着超市的塑料袋回来,里面装着孩子们的零食,自己却从来没见过她买过什么吃的。”
2025 年 6 月,一场关于 “开饭店” 的提议,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当时,李先生的一位朋友在镇上开了家家常菜饭店,生意不错,便邀请李先生入股,两人各出 5 万元,由朋友负责掌勺,李先生负责管理与收银,朋友承诺 “每月纯利润能有 2-3 万,比你在工厂上班强多了”。这个数字让李先生动了心 —— 他算了一笔账,要是真能赚这么多,不仅能还清家里欠的 1 万元外债,还能给孩子们买新衣服、报兴趣班,甚至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他兴冲冲地回家跟于女士商量,还特意买了她爱吃的草莓,摆在茶几上。“你辞掉超市的工作,来饭店帮我收银,再管管后勤,咱们俩一起干,用不了两年就能把日子过好。” 李先生说这话时,眼里满是期待。但于女士的反应却很平静,她放下手里正在叠的衣服,皱着眉说:“家里 7 个孩子,最小的才 4 岁,我要是去饭店上班,谁给孩子做饭?谁送他们上学?而且咱们没做过餐饮,万一赔了怎么办?那 5 万元是家里仅有的积蓄,不能冒这个险。”
于女士的顾虑没能说服李先生。他觉得妻子 “思想太保守,不敢尝试新机会”,两人第一次为了一件事吵了起来。“我跟她争了好几天,她就是不同意,说什么都不肯辞掉兼职。” 李先生回忆,当时他满脑子都是开饭店赚钱的画面,完全没注意到于女士眼里的担忧,“我甚至觉得她不支持我,就是不想让家里过好”。争吵最激烈的那天晚上,于女士哭着说 “你要是非要开,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管了”,李先生却赌气道 “不管就不管”。
不顾于女士的反对,李先生还是从银行取出了 5 万元积蓄,跟朋友合伙开起了饭店。饭店选在镇上的菜市场附近,租了一间 30 平方米的门面,简单刷了墙、摆了 6 张桌子,6 月 20 日正式开业。起初,因为附近只有这一家家常菜饭店,生意确实不错,每天能有 3000 多元的营业额,李先生每天晚上回家都跟于女士说 “今天又赚了多少”,语气里满是得意。但好景只持续了两个月,8 月初开始,周边陆续开了 3 家同类饭店,有的主打低价,有的推出特色菜,李先生的饭店因为菜品单一、味道普通,客流量越来越少,每天的营业额从 3000 元降到了不足 1000 元,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房租和食材成本。
生意的不顺让李先生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他每天早上出门时还好好的,晚上回到家就满脸不耐烦,孩子们稍微吵一点,他就会大声呵斥;于女士劝他 “实在不行就把店关了,还去工厂上班”,他却以为妻子在嘲讽自己,对着她大吼 “都是因为你不支持我,我才搞成这样”。邻居们也渐渐听到夫妻俩的争吵声,“以前他们很少吵架,就算吵也是小声拌嘴,那段时间经常能听到李先生的吼声,还有于女士的哭声”。
矛盾在 8 月 5 日彻底爆发。那天晚上,李先生在饭店待到 9 点多,看着空荡荡的店面,心里又急又气,便在附近的小酒馆喝了半斤白酒。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 11 点,于女士还在客厅收拾孩子们散落的玩具,地上放着没洗的碗筷。酒精上头的李先生看到这一幕,瞬间怒火中烧,指着于女士的鼻子骂 “你就知道在家偷懒,不知道去饭店帮我”“要不是你不支持我,我能赔这么多钱吗”。于女士也被激怒了,反驳说 “我每天带 7 个孩子,比你在饭店累多了”。两人越吵越凶,情绪激动的李先生突然喊道 “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于女士愣住了,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过了好一会儿才轻声问 “你说真的?” 李先生红着眼眶点头 “真的”。
第二天早上,李先生酒醒后,看着身边空着的枕头,心里泛起一丝后悔,但想起昨天的争吵,又拉不下脸道歉。于女士收拾好自己的衣服,放在门口的行李箱里,平静地说 “既然你想离婚,那就去办手续吧”。两人当天就去了民政局,协商离婚协议时,李先生提出 “7 个孩子都归我,你不用出抚养费,也不用来看他们”—— 他当时觉得,这样既能 “证明自己能照顾好孩子们”,也能让于女士 “后悔”。于女士看着他,沉默了几分钟,最终在协议上签了字。
于女士搬离的那天,是 8 月 7 日早上。她拖着行李箱走出家门时,孩子们还在睡觉,李先生站在门口,没说一句话,也没去送她。直到行李箱的轮子声消失在楼道里,他才走进客厅,看着空荡荡的房子,突然觉得心里像少了点什么。
起初,李先生还信心满满,觉得 “一个人带 7 个孩子也没什么难的”。但第一天的生活,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清晨 5 点,他被小儿子的哭声吵醒 —— 孩子找不到妈妈,坐在床上哭个不停。李先生赶紧冲了杯奶粉,递到孩子手里,又去叫醒其他 6 个孩子。准备早餐时,他才发现自己连孩子们的口味都记不清:大女儿不吃香菜,二儿子只喝纯牛奶,三女儿对鸡蛋过敏…… 他只能手忙脚乱地煮了粥,煎了几片面包,结果孩子们要么不吃,要么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
早餐过后,送孩子上学成了更大的难题。4 个需要上学的孩子中,大女儿的初中在镇东,3 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分别在镇南、镇西和镇北,方向完全不同。李先生骑着家里唯一的电动三轮车,先送大女儿到学校,再折返送二女儿去幼儿园,接着送小儿子,最后送三女儿,来来回回跑了 4 趟,等到送完最后一个孩子,已经是上午 9 点半,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他赶到饭店时,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朋友皱着眉说 “你怎么才来”,李先生只能尴尬地解释 “送孩子耽误了”。
中午 12 点,他又要赶回家,给留在家里的 3 个年幼孩子(最小的 4 岁,还有两个分别 5 岁、6 岁)做午饭。他煮了一锅面条,放了点盐和酱油,孩子们吃了几口就说 “不好吃,没有妈妈做的香”。下午 3 点,他要提前关店,去接上学的孩子们,回来后还要辅导大女儿写作业、给小的几个洗澡、洗衣服…… 每天像个 “陀螺” 一样转个不停,连喝口水的时间都很少。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 4 个月,李先生的状态越来越差。他原本 140 斤的体重,降到了 125 斤,脸上的胡茬几天没刮,显得格外憔悴;原本整齐的头发变得凌乱,衣服上常常沾着孩子的饭渍和果汁;眼底的黑眼圈越来越重,“每天晚上要醒好几次,小的几个孩子会哭着找妈妈,我要一个个抱起来哄,有时候一晚上只能睡 3 个小时”。
家里的环境更是一团糟。客厅的沙发上堆满了孩子们的衣服和玩具,有的衣服脏了没洗,有的玩具缺了零件;茶几上散落着没洗的碗筷,上面还沾着剩饭;地板上有食物的残渣,踩上去黏糊糊的;孩子们的房间里,被子没叠,书本扔得满地都是 —— 这与于女士在家时的整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一次,大女儿的老师上门家访,看到家里的样子,忍不住问 “孩子们的妈妈呢”,李先生只能含糊地说 “出差了”。
更让他揪心的是孩子们的变化。大女儿以前成绩在班里排前 10 名,自从于女士离开后,成绩一路下滑,老师多次打电话说 “她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交,问她怎么了,她说想妈妈”。有一次,李先生看到大女儿躲在房间里,对着于女士的照片偷偷哭;最小的儿子变得格外黏人,只要李先生离开视线,就会大声哭闹,甚至拒绝吃饭,体重也轻了 2 斤;其他几个孩子也变得沉默寡言,以前放学回家会吵着分享学校的趣事,现在却只是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李先生的父母也被拖累得身心俱疲。两位老人都已经 70 多岁,父亲患有高血压,每天要吃降压药,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走路时膝盖会疼。以前,他们偶尔会来帮忙带带孩子,现在却要每天过来:早上帮着送孩子,中午做饭,下午接孩子,晚上还要帮着洗衣服。“我这膝盖实在扛不住,每天送完孩子,回来要歇好几个小时才能缓过来。” 李先生的父亲坐在椅子上,一边揉着膝盖,一边叹气,“当初我就劝他别开饭店,别跟媳妇吵架,他不听,现在把好好的家搞成这样,孩子们也跟着遭罪”。
生活的压力与对孩子的愧疚,让李先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每天晚上,等孩子们都睡熟后,他会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以前的全家福,想起于女士每天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劝自己别开饭店时的语气,想起离婚那天她流泪的样子,心里满是后悔。“我那时候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能赚钱,根本没考虑她的难处,也没考虑孩子们的感受。” 他说,自己无数次想给于女士打电话道歉,但手指放在拨号键上,又迟迟不敢按下 ——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也怕被拒绝。他只能每天翻看于女士的朋友圈,她的朋友圈很少更新,最近一条是 9 月 10 日发的,照片里她穿着超市的工作服,站在收银台后,配文是 “好好生活,慢慢相遇”。
10 月中旬,在独自抚养孩子 4 个月后,李先生终于下定决心,要挽回于女士。他想起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民生栏目《小莉帮忙》,专门帮人解决家庭纠纷,便主动联系了栏目组,希望能通过节目向于女士公开道歉。
10 月 20 日,《小莉帮忙》的录制现场,李先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外套,面对镜头,眼眶很快就红了。“于女士,我知道我错了。”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以前我太固执,不听你的劝,盲目开饭店,还对你发脾气,甚至跟你提离婚,我不是个合格的丈夫,也不是个合格的父亲。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喝酒了,再也不跟你吵架了,我会好好照顾你和孩子们,求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让这个家重新完整”。
为了表达诚意,李先生还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道歉视频。视频里,他带着 7 个孩子站在自家单元楼门口,孩子们穿着不太合身的衣服,手里举着彩色卡纸做的纸牌,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 “妈妈,我想你了”“妈妈,你回来吧”“妈妈,我会听话的”。李先生站在孩子们身后,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说 “于女士,我知道错了,孩子们也想你,求你回来”。
这段视频很快引发网友关注,截至 10 月 24 日,播放量已经超过 500 万次,评论区里的观点却分成了两派。支持李先生的网友留言说 “知错能改就好,为了 7 个孩子,应该给他们一次复合的机会”“一个人带 7 个孩子太不容易了,看得出来他是真的后悔了”“希望于女士能心软,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反对的网友则表示 “道歉太简单了,当初离婚的时候怎么不想着孩子?现在累了才想起前妻的好,根本不是真心悔改”“他要是真的在乎孩子,当初就不会提离婚,更不会把前妻赶出去”“家暴和喝酒的毛病不是一句道歉就能改的,于女士别轻易原谅”;还有网友质疑他的动机,觉得 “他就是因为一个人带孩子太累,没人帮他做家务,才想让前妻回来,不是真的爱于女士”。
面对网友的争议,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我只希望于女士能看到我的改变,能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他还特意展示了自己的改变:饭店在 9 月底就转让了,转让所得的 2 万元用来还了部分外债;10 月初,他在附近的一家汽修厂找了份修理工的工作,每月工资 5500 元,虽然比开饭店时的预期少,但胜在稳定,还能按时下班回家陪孩子;家里新添置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以前都是她用手洗,冬天水凉,她的手总是冻得通红,现在有了洗衣机,她就能轻松点了”;他还买了一本 “育儿手册”,每天晚上会花半个小时翻看,学习怎么照顾孩子、怎么跟孩子沟通。
李先生的父亲也在节目中帮儿子求情,他对着镜头,语气诚恳:“于女士,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他现在真的知道错了,这 4 个月也受了不少苦。你看在 7 个孩子的份上,跟他复婚吧。以后家里的事,我们都听你的,不会再让你累着、受委屈了。”
来源:大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