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的礼物:“威廉·范·德·赞”号布雷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1:08 2

摘要:荷兰无疑是一支海上力量,尽管早已失去大国地位,但在二等强国中却是最强大、最引人注目的之一。直到上世纪中叶,荷兰人仍保有广阔的殖民地,其海军虽位列十强之末,却极为现代化、战斗力强且结构均衡,能够同时胜任多种任务:保卫北海沿岸的欧洲本土小国,以及守护未来印尼数千岛

荷兰驱逐舰“伊萨克·斯韦尔斯”号

荷兰无疑是一支海上力量,尽管早已失去大国地位,但在二等强国中却是最强大、最引人注目的之一。直到上世纪中叶,荷兰人仍保有广阔的殖民地,其海军虽位列十强之末,却极为现代化、战斗力强且结构均衡,能够同时胜任多种任务:保卫北海沿岸的欧洲本土小国,以及守护未来印尼数千岛屿的太平洋防线。面对欧洲的德国与亚洲的日本这两个潜在对手,任务绝非轻松。

尽管直到最后一个和平日,荷兰海军将领仍怀揣着拥有一支战列巡洋舰队的强国梦想,但实际执行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战略。弱国的武器是水雷——这一真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被小国深刻领悟。

荷兰人在这方面大展拳脚。从20年代起,他们先将50年船龄的“达斯”号和“托尔”号炮舰(210—280吨)改装为布雷舰,随后又为“塞尔丹”号(780吨)加装布雷轨道。在渡轮基础上设计了“海德拉”型两艘(600吨)和更大一些的“杜夫·奥克斯”型两艘。

随后精打细算的荷兰人算出,建造专用舰艇更为划算。几乎同型的“鹦鹉螺”号和“扬·范·布拉克尔”号(约800吨,1929-1936年)航速约15节,装备两门75毫米高射炮,可携80枚水雷。和平时期它们还兼职渔业护航。

东印度地区的布雷舰建造同样活跃,从20年代初起就在苏拉巴亚的国营船厂展开。至战争爆发时,荷兰共有13艘布雷舰在役或在建。其中最先进的一艘便是**“威廉·范·德·赞”号**。

这艘布雷舰以17世纪荷兰海军中将(Schout-bij-nacht)威廉·范·德·赞(1621年6月29日—1669年3月17日)命名。

巴托洛梅乌斯·范·德·赫尔斯特绘制的威廉·范·德·赞肖像

该舰于1938年1月18日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干船坞公司(Nederlandse Droogdok Maatschappij)开工建造,同年12月15日下水。经过海试后,于1939年8月21日正式服役——距离世界大战爆发仅剩数日。首任舰长为林德纳中校(Lieutenant-Commander Lindner)。

“威廉·范·德·赞”号是荷兰皇家海军布雷舰队中在德国入侵前入役的最新舰艇,设计上还兼顾训练任务,舰上为学员预留了40个铺位。

它是首艘将主炮升级为4.7英寸(120毫米)的舰艇,取代了标准且几乎无用的3英寸炮。但最重要的是,它配备了当时最现代、最有效的防空武器——由荷兰哈泽迈耶公司(Hazemeyer)开发的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速射炮,安装在专用的三轴稳定平台上。该系统完全自主,配备独立计算装置和三平面稳定。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防空系统,其他国家落后10–15年。

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安装在“伊萨克·斯韦尔斯”号驱逐舰上,1941–1942年

1940年5月14日,英国皇家海军收到了一份前所未有的丰厚礼物。一艘荷兰布雷舰抵达朴茨茅斯,自愿接受英国指挥——如同来自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挪威、比利时、波兰、荷兰)的数十乃至数百艘战舰一样……几天后,英国人终于意识到自己捡到了什么宝贝……然后果断拆下了两套防空系统,理由是“没有这种炮弹”。
取而代之的是一战时期的维克斯“砰砰炮”(Pom-pom)。

英国版“博福斯”安装

而英国人将系统拆得一颗螺丝都不剩,很快便为皇家海军量产了本土版防空自动炮。

“威廉·范德赞”号(HNLMS Willem van der Zaan)

舷号:M-0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后更改为 ML-2、N-82、F-824、A-880。

建造厂:荷兰干船坞公司(Nederlandse Droogdok Maatschappij / Nederlandse Dok Mij),阿姆斯特丹。

开工日期:1938年1月18日

下水日期:1938年12月15日

服役日期:1939年8月21日

除籍日期:1970年2月27日

出售拆解:1970年10月6日

排水量:标准1247吨 / 满载1407吨(约1422公吨)

长度:水线长70.0米 / 全长75.25米(246英尺11英寸)

宽度:11.2米(36英尺9英寸)

吃水:3.4米(11英尺2英寸),最小3.28米

动力系统

— 2台Werkspoor三胀式蒸汽机

— 2台雅罗(Yarrow)锅炉

— 双螺旋桨推进

— 功率:2200马力

— 最高航速:15.5节

编制人员

— 140人(标准)

— 作为布雷舰时:92人

— 作为训练舰时:130人

武装配置

— 2门120毫米(4.7英寸)7型舰炮(单装×2)

— 4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双联装×2),后被英国人拆除用于研究,并替换为威克斯(Vickers)40毫米“Pompom”四联装炮(火力反而减弱)

— 4挺12.7毫米机枪(双联装×2)

— 可携带水雷120枚(1940年在英国改装后减少为90枚)

— 1架舰载飞机及1座起重机

电子设备

— 战时安装了多种雷达系统

— 防空火控系统:哈泽梅耶尔(Hazemeyer)中央防空火控指挥系统

Mk7。“威廉·范·德·赞”号主炮后部安装

该布雷舰入役后不久便接到首项作战任务。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威廉·范·德·赞”号立即在登海尔德附近布设“Schulpengat Buiten”雷场(98枚水雷)。9月22日,又向该雷场追加97枚水雷。

1940年5月7日,该舰参与在Bumkersdiep(27枚)和“Zuider Stortemelk”(68枚)布设雷场,此外还在西北弗利兰(13枚)和西南弗利兰(12枚)布设战术雷场。

5月10日,“奇怪战争”结束,德军入侵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天内,“威廉·范·德·赞”号协助击退德国空军袭击。

5月12日,“威廉·范·德·赞”号、“扬·范·布拉克尔”号和“鹦鹉螺”号在斯海尔德河口布设“Middelrug-Haaks”战术雷场(240枚水雷)。

5月13日,“威廉·范·德·赞”号撤往英国,14日上午安全抵达朴茨茅斯。从登海尔德带出10枚鱼雷及其他装备供巡洋舰“苏门答腊”号使用,并携4名德国战俘飞行员。

6月10日,英方将其送往朴茨茅斯海军船厂改装,以适配英国水雷。

6月27日工程结束。6月28日,该舰在斯皮特黑德试布12枚英国水雷假雷,测试新型扫雷具和烟幕发生器。法国投降后,英国独对第三帝国。岛国四周急需强大水雷防御体系。

1940年7月5–6日夜,该舰与英国布雷舰HMS Plover在多格滩南侧布设AW雷场;次夜增补至250枚。

7月12–13日夜,在距德占海岸8海里的多佛尔对面布雷;白天两舰在多佛尔海峡布设MN雷场。

7月29日至8月28日,两舰与辅助布雷舰Teviot Bank在第20驱逐舰队的护航下,布设BS-29、32、30、31、33、34和36雷场。

9月26日,“威廉·范·德·赞”号与HMS Plover从伊明汉姆转往希尔内斯。但当夜出港布设MU雷场失败,两舰搁浅。拖船Lady Brassey将其拖离,安全返回希尔内斯。

9月27日起继续布雷。截至10月3日,该舰已执行8次作战出动,布设2,198枚水雷,随后送往赫尔国王干船坞维修至10月14日。

11月3日加入北行船队,11月7日抵达伦敦德里。

11月13日离英,途经弗里敦绕非洲前往东印度。离开葡萄牙亚速尔群岛蓬塔德尔加达港时,两名水兵试图叛逃跳海。一人成功抵达被占荷兰,另一人溺亡。

1941年1月14日抵达东印度丹戎不碌港。1月30日,H·D·林德纳中校卸任,A·范·米尔特中尉接任舰长。但4月1日又由G·P·屈勒中校接替。随着日荷关系恶化,该舰驻防新加坡附近的留岛群岛,随时准备布设额外雷场。

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盟军对日宣战,至12月19日该舰完成计划雷场布设。

12月11日,一艘日本潜艇鱼雷射偏。12月20日截获数艘土著船只,其中一艘发现并俘虏一名日本军官。

12月23日起用于护航商船。1941年12月27日至1942年1月1日在苏拉巴亚紧急维修。1月7日短暂护航“范·里斯”号轮船,1月8日该船被I-56潜艇击沉。

1月9日,从被同一潜艇击沉的KPM“范·里贝克”号轮船上救出24名幸存者。1月10日,荷兰人根据声呐接触投掷深水炸弹,声称击沉潜艇(日方无损失记录)。

1月15日战志再次记录一枚日本鱼雷射偏。1月19日,I-56再次攻击荷兰商船“贾帕拉”号,该船用甲板炮击退。荷兰人搜寻该潜艇未果。

1942年2月26日,该舰编入美国航母“兰利”号(USS Langley, AV-3)护航队,但锅炉管故障迫使其退出,由美国驱逐舰“惠普尔”号(USS Whipple, DD-217)和“埃德索尔”号(USS Edsall, DD-219)接替。及时脱离——次日“兰利”号被日军航空兵击沉。爪哇局势危急,该舰及时撤往科伦坡,编入皇家海军东印度站。

1942年4月22日,与荷兰潜艇K-14一同前往孟买维修。6月2日维修完毕,护送BM-20船队前往科伦坡。此后至1944年10月,在印度洋护航盟军船队,往返科伦坡、孟买、阿曼、迪戈苏亚雷斯和亚丁。

1944年10月下旬奉命经苏伊士返回欧洲。11月16日停泊泰晤士河。此时该舰累计航程152,750海里,成功护航2,148,835总吨盟军货物。进入东船坞(Shadwell Basin)及阿尔伯特皇家船坞大修,1945年3月3日完工。1945年1月15日,A·范·米尔特中校再次接任舰长。荷兰人参与“酪乳行动”(Operation Buttermilk),封锁英国近海阻挡德国潜艇。

3月19日至5月5日,该舰布设16个各100枚水雷的雷场。行动持续至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该舰留驻朴茨茅斯至5月23日。

1940年的“威廉·范·德·赞”号

战争期间伪装的“威廉·范·德·赞”号,日期不详

Hr. Ms. Willem van der Zaan(1939)

1956年的“威廉·范·德·赞”号

照片:战后将“威廉·范·德·赞”号归类为“护卫舰”的明信片

“威廉·范·德·赞”号于1945年5月23日前停留朴茨茅斯。5月29日返回祖国,护送三艘LCI运输舰至奥斯坦德——距被迫逃离已过去四年零16天。1945年9月2日启程前往荷兰东印度,经直布罗陀、塞得港、苏伊士、亚丁和科伦坡,于10月8日抵达丹戎不碌。在此期间负责运送前战俘并巡逻海域,直至1946年6月7日返回鹿特丹。又两次前往东印度后,该布雷舰于1950年1月2日返回本土。1950年11月13日改装并以护卫舰身份(F824)重新服役,直至1961年初在弗利辛根作为扫雷舰(Mijnendienst)的住宿与维修船。1963年9月获舷号A880,1970年2月27日正式退役。1970年10月6日以205,510荷兰盾卖给亨德里克-伊多-安巴赫特的Stolk's Handelsonderneming公司拆解。

荷兰皇家海军“威廉·范·德·赞”号「HNLMS Willem van der Zaan」 (F829)

1991年,荷兰海军一艘**“卡雷尔·多尔曼”级护卫舰** HNLMS Willem van der Zaan (F829) 正式服役。
2005年12月22日,该舰出售给比利时海军,更名为 “路易丝-玛丽”号(Louise-Marie, F931),至今仍在服役。

来源:胡侃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