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在北京召开!聚焦人文经济,为“十五五”及全球发展献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3:39 2

摘要: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人文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近400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谋“十五五”时期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网10月28日讯(记者 张艳玲)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主题为“人文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近400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谋“十五五”时期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路径。

锚定“人文经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传承造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与力量。而“人文经济学”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表达,其强调要在现代化道路中厚植人文底色,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人文经济学”核心是将“人”置于发展中心,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见物不见人”的发展逻辑,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时代之问,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开创了统筹效率与公平、协调物质与精神、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分析范式,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文明和谐共生提供了实践路径、中国答卷。张东刚强调,要强化学科建设,以人文精神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范式;贯彻“两个结合”,以人文力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深化文明互鉴,以人文共识谱写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图景。

刚刚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称号的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杰出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教授,将工业革命的文化根基归结为“工业启蒙”。他指出,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虽普遍确立了对进步的信念,但英国与欧陆国家不同的是:英国将“进步”聚焦于“有用知识”驱动的物质提升,而非政治或社会变革。这种独特的价值导向,催生出英国特有的知识生产生态:以金钱回报与社会声誉作为个人激励,激发知识探索动力;依托专业协会与书籍编纂,构建知识传播的核心渠道;辅以知识产权理念的萌芽与对先贤崇敬的破除。正是这一生态,为工业革命最终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中国路径:聚焦“十五五”核心任务与长期优势

与会嘉宾围绕“十五五”发展与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贡献诸多真知灼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面临三大优势,包括追赶潜能优势、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增长的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经济优势,三类优势相互支撑,形成协同效应。要更好发挥这三大优势,应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实行有效扩大消费方针,营造创新生态,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教授指出,“十五五”期间,要抓好扩大内需与科技创新两大关键性决定性任务:要进一步释放巨大内需潜力,推动总供需在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重大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创新能力,为长期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他强调,唯有落实好这两项任务,才能巩固优势、突破瓶颈、补齐短板,进而实现供需关系宽松、经济循环顺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教授指出,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难题,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实现发展范式转换。理论逻辑是从传统的“财富积累为本”转向“知识积累为本”的新逻辑;核心是“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良性循环。实践逻辑则聚焦“解放人、发展人”,充分释放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体路径包括,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结构重塑,优化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与社会分配结构,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指出,“人文经济学”的核心是探究文化影响经济的中介因素,即一种需经过创造性转化、可对接现代经济的“文化载体”。这种载体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社会人文基因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有机结合的产物。他表示,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是人文基因及其转化形成的人文环境。它与现代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结合方式不同,最终催生的发展绩效也存在差异。因此,现代经济发展绝非用普适的“最优方案”替代本土文化基因,而是要探索如何将自身独特的人文禀赋,创造性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组成部分。他强调,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在尊重与理解文明差异的基础上,推动多元繁荣路径和谐共生——这些路径均深深植根于不同的文明土壤,不存在统一的模式。

“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于2019年创办的,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编审:蔡晓娟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