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扬州不必用李白的这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他的真爱是黄鹤楼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17:51 1

摘要:每次我写类似的文章,就做好了被一部分地域主义阿Q攻击的准备。这不上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扬州也就半毛钱关系,比洛阳天街好点》就戳了这部分人的肺管子,有位仁兄非要和我夹缠不清,但对付这类“牛二+阿Q”,我早就驾轻就熟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之低下,无

每次我写类似的文章,就做好了被一部分地域主义阿Q攻击的准备。这不上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扬州也就半毛钱关系,比洛阳天街好点》就戳了这部分人的肺管子,有位仁兄非要和我夹缠不清,但对付这类“牛二+阿Q”,我早就驾轻就熟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之低下,无赖耍横,断章取义的种种丑态和行径,我也早已司空见惯了。

这位仁兄似乎搞不懂我上一篇文章标题里的“也就半毛钱关系”和“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区别,而且他还对我文章里的内容和图片选择性失明。

我自己在文章里都承认广陵就是扬州了,他居然还在那里牛二般地和我混赖,我让他去找个语文老师来辅导一下阅读理解,他居然嫌我“阴阳怪气”,我也没空把他和我各种对话截图放在这篇文章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评论区找一下这货的各种可笑言论。

为了防止类似的地域主义阿Q继续来夹缠不清,我这篇文章的重点先说一下:如果扬州文旅要借唐朝诗人李白来“引流”,那么不必用这首,而是可以用以下这首《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至于唐朝其他知名诗人描写扬州的,也多了去了:

从最后孟浩然的这首《洛中送奚三还扬州》,结合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看出,孟浩然对扬州或许是“真爱”,但他那一次和李白在黄鹤楼告别去往扬州,是应约前往:

开元十八年(730年),孟浩然因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江夏时再会李白于黄鹤楼,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替其送行。

李白只是依据孟浩然的行程,指出了他在春季三月和朋友约好了去扬州这件事,就被一群屁股指挥大脑的地域主义粉脑补出了李白夸扬州的春景有多迷人的这种“读后感”,这不是在搞笑吗?顺便说一下,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

那篇文章的评论区有个货居然嘲笑我对李白那首诗的理解是“小学生水平”,言下之意无非就是我把李白的诗想得太浅显了,这是找我来比拼“读后感”吗?在我面前展示“自作多情式的读后感解析”,就好比我拿着手枪,你却还拿着一把木头刀在我面前耍花活,这不是在找死吗?那我就要给你上上课了,李白把他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句子和套路,又用在了另外一首诗歌上,就是这首《江夏行》,路数和《长干行》一致:

是不是也从一位“已婚妇女”的视角,写了首“闺怨诗”?同样是黄鹤楼送人去扬州,同样是目送船消失不见后只见江水(句式场景类似),只不过是商人妻子送别商人丈夫罢了。那你说这商人也是去扬州赏春景去了?看这时间长度,恐怕是去扬州“包小三”了吧?你以为我也和你一样玩读后感吗?为什么说李白爱的是黄鹤楼呢?

我为什么要在“烟波”下划线?稍后便知!

这黄鹤楼搞得像是李白的“革命根据地”一样。

篇幅关系,还有一些李白的诗提到黄鹤楼的就不再展示了。那么烟花三月是不是用来形容扬州的春天美景呢?我前面一篇文章说这不过是“泛指”,但架不住地域主义阿Q们的“意淫”,现在我就要开始“杀人诛心”了!我们先来看看带有“烟花三月”的诗好了,为了避免朝代间隔太长,先看宋朝的两首诗:

这“锦江”到底在哪里呢?查下来有4种可能:

再结合一下诗人郭载的履历,似乎成都的可能性更大,至少和扬州没啥关系。说明成都锦江也能有“烟花三月”。

诗中的祠山报恩寺在哪里呢?从诗人的籍贯安徽,以及诗中这句“此去家山仅两程”,必然是在安徽境内的“报恩寺”,此处的“烟花三月”同样和扬州没有半毛钱关系。别急,好戏还在后面!

是不是想说宋朝的诗没什么说服力?那么唐诗里有没有呢?“烟花三月”可能没有,但“烟花”是有的,而且这首诗非常重要,非常打脸!

知不知道“敦煌版”的崔颢的《黄鹤楼》的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那么我凭什么认为敦煌版更靠谱呢?但凡你知道为什么敦煌版的李白的《惜罇空》一定是李白的原作而不是宋朝改版后的《将进酒》,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李白是不是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就不敢题诗了?我们权且就当个传说故事看待好了,不过从出生到死亡的历史记录看,这两人无疑是同期的,而李白必然读到过崔颢的这首诗。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崔颢(约704年—754年),这意味着“烟花”一词是崔颢用来形容黄鹤楼下面的江水的!那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这句“烟花三月”是指黄鹤楼下的江面更靠谱还是指扬州更靠谱呢?因为“三月”不管在黄鹤楼还是扬州都是同一个月份!

欢迎各种地域主义阿Q来叫板,你们叫得越凶,我就下手越重!

来源:抒豪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