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抑郁症患者一旦吃上药了,就不思上进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1:47 2

摘要:我最近越来越觉得,抑郁症的治疗路径里,有一种挺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确诊之后,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躯体症状也减轻了,可与此同时,他们之前信誓旦旦要坚持的运动、心理疗愈、正念练习……却慢慢被搁置了。就像突然有了一根拐杖,反而不再愿意练习走路。

我最近越来越觉得,抑郁症的治疗路径里,有一种挺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在确诊之后,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情绪似乎稳定了一些,躯体症状也减轻了,可与此同时,他们之前信誓旦旦要坚持的运动、心理疗愈、正念练习……却慢慢被搁置了。就像突然有了一根拐杖,反而不再愿意练习走路。

这不是我凭空瞎猜。有研究指出,药物治疗虽然能快速缓解抑郁的生理症状——比如失眠、食欲不振、疲劳感,但它并不能自动带来认知与行为的转变。换句话说,药是帮你“稳住”的,但不是帮你“醒来”的。

更吊诡的是,当人依赖药物带来的平静后,常常会误以为“我好了”,于是不再主动进行那些需要付出意志力的康复训练。运动不跑了,心理咨询不去了,书也不看了——仿佛药片成了唯一的救生圈。

这让我想起一个禅门典故。

有位学僧问禅师:“我念经打坐多年,为何仍不见自性?”

禅师反问:“你是用功,还是用心?”

学僧不解。

禅师说:“用功是形式,用心是醒觉。你执于蒲团,却忘了呼吸。”

抑郁症的治疗,又何尝不是这样?药是“蒲团”,是工具,是辅助;而真正的疗愈,来自于内心的醒觉与认知的转化。如果一味依赖外物,却不从内在下功夫,那即便症状缓解,根源上的“执着”与“错误认知”依然没变。

就像我读到的一些康复者的自述,有人是在某一天突然“想通了”,有人是从书里得到启发,有人是在禅修中顿悟——这些都不是药片能直接给予的。药或许帮你安静下来,但真正推开那扇门的,是你自己。

如果你正在吃药,请不要擅自停药停,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减药,不然贸然减药所引起的戒断反应,会让你难以承受。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寻找心理疗愈的方法,毕竟这才是治本的,思维方式的改变终究不是能靠药物的。

比如,每天进行三十分钟的正念行走,看看读一点认知行为疗法的书,像是《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有具体的正念训练和认知练习,教你如何从思维陷阱里一步步走出来。

生活中先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先从一个个小目标去完成,积累信心,重获价值感。切记不要非等到状态很好的时候在行动,如果今天情绪稍微好一点,就做点小事:整理床铺、写两行日记、出门晒十分钟太阳。重点是行动,而不是完美。

抑郁不是你的错,但康复是你的责任。药可以帮你扛过最难的时刻,但它不能替你活出你的人生。真正走出抑郁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症状消失最快的人,而是那些在痛苦中依然不放弃寻找答案的人。

就像一位康复者写的:“病是错误的心在现实中产生的反作用力,它的目的,是把你带到对的地方。”

愿我们都能在对的地方,与自己重逢。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