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是物质的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不是人的主观臆造,它是客观存在的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人们只能依据物质的运动来规定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合为一体,历法以天象为依据,所以古代天文历法与年、月、日、时这些时间观念紧密相依。
时间是物质的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不是人的主观臆造,它是客观存在的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人们只能依据物质的运动来规定时间,寻找计时的单位。
我国古代,先民以日出日落确定一天的时间,单位是日;以月亮的阴晴圆缺确定一个月的时间,单位是月;以寒来暑往和草木枯荣确定一年的时间,单位是年。这种从不间断的、匀速的、重复出现的物质运动形式,在人们的周围是存在着的,这就是日月星辰的出没所组成的若干天文现象。年、月、日、时的确定完全以天象为依据,就是这个道理。
图‖平均77年出现一次的“七星连珠”天象
在所有的计时单位中,人们把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日”作为计时的最基本单位,当然,古人认为这是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周日视运动的结果。年和月是比日更大的计时单位,时辰、小时、刻、分、秒,是比日小的计时单位。小时、分是日的分数,古人称之为余分。
通常所谓的“时间”,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某一瞬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时刻”;一是指某时间段,也就是一个有始有终的长度。从时刻的含义出发,时间有早晚和快慢之分;从时段的含义来看,时间有长久与短暂之别。历法中的节气与节气的交替(交节)时间,发生日食和月食的天象,上下日的交接(夜半0点整)等都指的是时刻,具体到某时某分某秒的那一瞬间,十分准确,毫不含糊。
而平常所说的几日、几时、几分,都是指一个时间段,所以必定有一个起算时刻。比如“日”,是一个时间段,它必定是从夜半0点起算,止于24点整。任何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比如世纪、千年,也都必须明确它的起算时刻。
我们前面也讲过,任何历法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起算点,也就是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起算时刻作为它的开始,这就是所谓的“历元”,即历法之“元”或历法之始。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时间,特别是与农事有关的天时,古籍中记载的有很多。其实,这里的“天时”,是指一年四季包括雨、雪、风、霜、雷、电、雾、霾等直接关系农事活动的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这些都是上天主宰的,故而称为“天时”。
古人正是依据时间,逐渐形成了“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成时,四时成岁”的节气划分体系,反映了古人对天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时间,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年、月、日、时的安排,创制了多种多样的历法,并且对各项活动发生的年、月、日、时也做了大量的准确记录,保存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我们还可以用后代的历法根据这些古籍中年、月、日、时的记载,推演出当时的实际天象,解决历史上若干悬而未决的年代问题。
一句话,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记载,无不与时间的记录,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学会了观察天象。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各种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只好都归究于上天的旨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以占卜吉凶祸福为目的的星占学(也叫占星术)是统治阶级控制老百姓思想的主要工具之一。天上的日食、月食,五大行星的运行,流星、彗星、极光等天象都被看作是上天给人的启示或警告。
在星占学盛行的年代,天文学成了它的附庸,并成为了皇室专有的学问,由皇家的专门机构比如唐朝的司天台、宋朝的司天监、明清的钦天监等掌管,并严禁民间私自学习。
难怪历代编写的《天文志》,除了讲述星区的划分,解释对宇宙的看法外,还充斥着大量的星占学内容。正因为如此,要了解天意,要利用将要发生的天象做出吉凶祸福的预测,就必须对天象做出大量的观测、研究,以掌握它的运行变化规律。
图‖《果老星宗》谈星奥伦
中国古代星占家,不仅要观察日月五星的运行,还要计算它们的运行周期,确定、年、月、日、时。这样,客观上就为制定历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所以,有名的星占家往往都是有所成就的天文学家,也就不奇怪了。司马迁在《史记·历术甲子篇》中以历为推步学(通过观测日月星辰运动规律推算历法的学问),以象为占验学,正好反映了天文历法与星占的关系。
在《史记》八书之一的《历术甲子篇》(更多内容请参考文章:浅谈《史记》八书之《历术甲子篇》)中,所属历法明确以冬至时刻作为岁首起点,并采用甲子纪年法。以奇门遁甲九星(其实就是北斗九星)和七曜(日、月、五星)运行规律为基准,通过观测星辰位置预测吉凶。这一体系融合了天文观测与星占术,通过二十八宿赤道距度等数据确定节气位置,形成完整的历法体系。
图‖奇门遁甲九星示意图
但实际的天象观测受到星占学的束缚,作为实用天文学的古代历法也摆脱不了星占学的桎梏。历法的基本数据与理论,都必须符合星占家的意识,从而做出任何需要的歪曲解释。比如汉武帝颁布的《太初历》,把一日分为八十一分(即八十一等份),取朔望月为29日为月法。这不过是四分历中朔望月为29日的一种简化,目的是方便计算,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在附会星占学说后,却往往令人莫测高深,不知所云。
刘歆注《汉书·律历志》说:“是故元始有象一也,春秋二也,三统三也,四时四也,合而为十,成五体。以五乘十,大衍之数也,而道据其一,其余四十九所当用也。故蓍以为数,以象两两之,又以象三三之,又以象四四之。又归奇象闰十九,及所据一,加之。因以再扐两之,是为月法之实。如日法得一,则一月之日数也。”
说的神乎其神,无非就是介绍大衍之数的来历及大衍筮法(更多内容请参考文章:大衍筮法是什么?一文带你入门最古老的占卜方法)。
我们用数学公式写出来就简洁得多了:
一月=29日== 日
星占术的依据是阴阳五行学说。《史记·天官书》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是以地上的五种物质形式来配天上的五大行星,五大行星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
在《淮南子·天文训》里,用阴阳五行学说把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起源做了详细的解释:“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图‖《湖南子·天文训》·卷三·原文书影
所以,日叫太阳,月叫太阴。星辰是日月溢出的气的结合物,则行星与众星,不过是阳精与阴精的不同能量的结合罢了。
西汉以后,对五行的运用更为广泛。五帝、五方、五音、五色、五味、五脏、五数、五器、五官……凡以五为一组的事物都要配以五行。
图‖来自《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作者张闻玉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天地人三才,构成宇宙核心要素。天上的木星有了异象,地上的木和人心的仁就会有异象发生;天上的土星有了异象,地上的土与人心的礼就会产生异象。星占家就以此为基础解说天象,占卜人间祸福。
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商代,盛行于汉魏,流传至唐宋,并且影响至今。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星占的依据,星占与古代天文学联系紧密,天文学与历法又是密不可分。所以,要想对古代天文历法有正确的认识,阴阳五行学说也得需要了解。
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泛滥,天干地支不免也蒙上了尘埃,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那么几种:五行相生、相克,五行配天干,五行配地支,五行配干支(纳音五行)。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心]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