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攻台付出惨重代价,毛主席为何坚持要打,只为换来三样东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20:5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人不敢出兵。”

1950年秋天,说这话的人是道格拉斯·麦克阿thur。

他刚在仁川搞了一次漂亮的登陆,把朝鲜人民军的后路给断了,整个战局瞬间翻盘。

这时候的他,站在世界之巅,看着鸭绿江对岸那个刚满周岁的新中国,眼神里全是轻蔑。

在他看来,那是一个穷得叮当响、手里家伙还是“万国牌”的农业国,拿什么跟他的飞机大炮坦克干?

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这可能是这位五星上将一生中,对局势最严重的一次错判。

就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北京中南海的会议室里,正为这事吵得不可开交。

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家底子薄得像层纸,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烂摊子。

好不容易攒了点劲,准备把东南沿海最后那块地方给收回来,仗都快打到家门口了。

现在,朝鲜那边起火,火苗子已经燎到了自家院墙,美军的飞机跟没头苍蝇似的,时不时就飞到东北上空转悠一圈,炸弹都扔到丹东来了。

东北,那是当时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是全国的命根子。

怎么办?

打,还是不打?

反对的声音非常实在,理由一摆一大堆,谁听了都得点头。

咱的国力跟美国比,那是鸡蛋碰石头;咱的武器装备,跟人家差了好几个时代;财政上每年都是大窟窿,哪有钱打仗?

更要命的是,这一仗要是打输了,刚建起来的国家可能就散架了。

这赌注太大,压上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

可毛泽东不这么看。

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雾缭绕的背后,他看到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事。

他跟大伙儿算了一笔账:美国人要是真在鸭绿江边安营扎寨了,那东北的工厂就别想安生开工了。

今天扔个炸弹,明天搞个侦察,你这日子还过不过?

国家主权这东西,不是嘴上说说就有的。

你退一步,他就进一步,和平是靠打出来的,不是靠忍出来的。

“必须打!”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句硬邦邦的大白话,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不是一拍脑门的冲动,而是反复掂量之后,为了子孙后代能有个安稳日子,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命令很快下达,彭德怀临危受命,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直接从西北飞到东北。

他接手的是一支连正式名头都没有的部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

为啥叫志愿军?

就是告诉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国人自愿去的,跟国家没关系,算是给外交上留点余地。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棉衣,背着炒面和步枪,在寒冷的夜色中,悄没声地跨过了鸭绿江。

他们的对手,是装备到牙齿、刚刚打赢了二战的“联合国军”。

刚开始,麦克阿瑟和他手下的将军们压根就没把这当回事,以为只是小股的朝鲜游击队。

可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志愿军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神出鬼没。

他们专挑夜里打,专找山路走,愣是靠两条腿跑赢了美军的汽车轮子。

冲锋号一响,漫山遍野都是人影,那种不要命的打法,让那些养尊处优的美国大兵彻底懵了。

他们最擅长的一招,就是穿插分割。

一支大部队,愣是能被志愿军切成好几块,首尾不能相顾,然后一块一块地吃掉。

麦克阿瑟原计划在圣诞节前让士兵们回家的“圣诞节攻势”,转眼就变成了一场噩梦。

号称王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在长津湖被冻得七荤八素,打得差点建制都没了。

整个战线从鸭绿江边一路溃败到三八线以南,美国人自己都承认,这是他们“陆军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撤退”。

这一下,全世界都傻眼了。

一百多年来,西方世界眼里的“东亚病夫”,居然在战场上把世界第一强国打得满地找牙。

“志愿军”这个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全球,成了让对手睡不着觉的存在。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吃素的。

反应过来之后,他们把压箱底的家伙全拿了出来。

飞机、重炮、坦克,对着志愿军的阵地没日没夜地轰炸。

上甘岭战役,一个小小的山头,被几十万发炮弹削低了两米。

美军指挥官范弗里特甚至搞出了一个“范弗里特弹药量”,意思就是弹药管够,无差别地砸。

但志愿军硬是靠着坑道,在地下挖出了一个“地下长城”。

白天敌机轰炸,他们就在坑道里休整;晚上敌人歇了,他们就钻出来反击。

这场仗打到后来,已经不是武器的比拼了,纯粹是意志力的较量。

最后,还是美国人自己先扛不住了。

他们在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签了字。

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这场仗打赢了,但掰着指头算算账,我们付出的代价,有三笔是刻骨铭心的。

第一笔,就是统一大业被耽误了。

朝鲜战争爆发前,解放军最能打的第三野战军几十万精兵,已经在福建沿海摩拳擦掌,就等着一声令下渡海解放台湾。

可朝鲜那边一开打,杜鲁门立马派了第七舰队横在台湾海峡。

为了应付北边的紧急情况,这些准备攻台的精锐部队,只能打好背包,调头北上。

这一耽误,就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到今天,这事儿还是咱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第二笔,是人和钱的巨大损失。

根据官方的数字,三十多万英雄儿女,或伤或亡,其中十几万人永远留在了朝鲜那片土地上。

对于一个刚刚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国家,六十多亿人民币的军费,五百多万吨的物资,几乎是掏空了家底。

那时候全国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每一个铜板,都可能变成了前线的一颗子弹。

第三笔,是被整个西方世界孤立了二十年。

这场仗打完,中美关系直接降到冰点。

美国牵头,整个西方阵营对中国搞封锁、搞禁运,在国际上处处给你使绊子。

咱们硬是顶着这股压力,自己摸索着走了二十年,直到尼克松访华,这扇门才重新打开。

可是,历史这东西就这么有意思,有失必有得。

付出了这么多,换来的东西同样是千金不换的。

最直接的好处,是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国际地位。

后来美国人打越南战争,战火烧到了北纬17度线,中国就撂下一句话:美军地面部队不许过线。

这一次,美国人听话了,他们的陆军真的就没敢越雷池一步。

为啥?

就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被打怕了,知道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从1840年到1953年,一百多年,我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跟世界上最强的人说“不”。

其次,还意外地换来了咱们国家的工业化起步。

苏联老大哥一看,嘿,这个东方的小兄弟不是个累赘,是真能扛事儿的硬汉。

斯大林重新评估了中国的分量,觉得这个盟友值得下本钱。

于是,后来著名的“156项工程”来了,苏联专家、图纸、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帮我们建立起了全套的工业体系。

这套底子,让我们从一个农业国,真正迈进了工业国的大门,一直吃到今天。

说到底,这场仗为新中国争取到了最宝贵的东西——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它用拳头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想靠武力欺负我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有了这个安全保证,我们后来才有可能搞经济建设,搞改革开放。

回头看,那确实是一场国运的豪赌。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用超乎常人的胆魄,押上了这个新生国家的一切。

他们赢了,用沉重的代价,为我们换来了站直了腰杆说话的权利,换来了今天我们不用在防空洞里躲炸弹的日子。

停战协定签了字,枪声是停了。

但在板门店那张谈判桌两边,那些穿着不同军装的人,谁都没有真正离开。

参考资料: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启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克拉克, M. W. (Mark W. Clark).《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From the Danube to the Yalu). 解放军出版社, 1985.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朴实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