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民办高校已经卷到不参加教学比赛、不做科研就被考核地步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4:20 1

摘要:以前老师靠一堂课讲十年,现在连教案都得每年更新,不然连评职称的资格都没有。

你不是在教书,你是在跑马拉松,而且赛道每半年就换一次。

以前老师靠一堂课讲十年,现在连教案都得每年更新,不然连评职称的资格都没有。

不是说课讲得不好,是比赛太多了——教学竞赛、微课大赛、信息化评比,一个没参加,年终考核直接扣光。

有人偷偷说,现在民办高校的老师,一半时间在准备比赛,一半时间在填表,真讲课的时间,反而像偷来的。

科研更离谱。

以前说“搞科研”是高大上的事,现在成了KPI。

横向课题,简单说就是接企业活儿,拿钱回来。

可你一个教英语的,去哪找企业合作?

学校不问你懂不懂,只问你到账了多少。

浙江某校直接规定:经费达不到学费15%,院系全年绩效打八折。

结果呢?

老师们半夜在朋友圈发“求合作”,有人甚至自己垫钱买设备,就为了凑个课题数。

学生竞赛也成了硬指标。

以前带学生参加“互联网+”是锦上添花,现在是必做题。

一个老师一年不带至少一个队,年检就过不了。

问题是,设备没有、经费没有、学生也没时间,全靠老师自己贴钱买材料、跑场地、熬通宵改PPT。

有人算过一笔账:指导一个竞赛,耗时200小时,补贴不到2000块,还被说“你这工作量不够”。

最怕的不是累,是没盼头。35岁以上的老师,突然发现职称评不上、比赛拿不了、课题接不到,连寒暑假都泡在改材料里。

有人辞职去培训机构,有人转行做直播,还有人干脆躺平——不是不想干,是干不动了。

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率去年飙到18.7%,比互联网大厂还高。

不是人心散了,是制度把人逼成了流水线上的零件。

有人还说“这是提升教学质量”,可你见过哪个老师,一边改课件、一边写项目书、一边带学生做路演,还能保证课堂不翻车?

教学不是表演,是日复一日的积累。

现在倒好,谁会做PPT谁就能评优,谁会写申报书谁就能升职,谁会拉赞助谁就是骨干。

真正的课堂功力,反而没人看了。

这不是进步,是异化。

真正的教育,不该是比赛积分的堆砌,也不是经费到账的数字游戏。

它应该是一本书、一句话、一个眼神,让学生记住十年。

可现在,老师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精力去点燃什么火?

别再说“老师要转型”了。

转型的前提,是有人给你梯子,而不是让你在悬崖上自己爬。

你不是不够努力,是系统根本没给你活路。

来源:大气圆月1H7S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