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决胜下半场三挑战:标准与协同、算力成本、网联安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0:10 1

摘要: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演进,汽车已从传统机械产品变为集通信、计算、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深刻重塑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演进,汽车已从传统机械产品变为集通信、计算、控制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终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深刻重塑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

PART.01

“未来三五年将见证智能驾驶的飞跃发展”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首席执行官曹旭东在会上表示,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众多本土车企和合资车企中。在他看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开始成为汽车行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智能驾驶企业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以及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表示,中国汽车智能化正高速发展,其间已形成大量行业合力,也构建起完整的合作体系。未来三到五年,行业可能会见证智能驾驶的飞跃发展。

“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驱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生态发生深刻变革,跨领域创新主体纷纷入局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边界进一步扩展,形成创新引领、协同高效、韧性安全、低碳可持续的新型现代化产业生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

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市场渗透率达44.3%;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已超过62%,智能化水平持续领跑全球。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半场电动化已初步完成,下半场的智能化正在逐步深入。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的智能网联主要体现在数字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两部分,中国企业的相关技术在过去五年中得到长足进步。

“中国汽车品牌在智能网联的加持下,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大幅增强。”张翔表示,从过去5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智能网联对中国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2019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约为100万辆,到2024年已跃升至超580万辆。2019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约25万辆,到了2024年则增加至128万辆左右。

>> 2025年10月14日,在江苏省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大批汽车准备装船外运。新华社发 王春/摄

“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早期卖点是零排放以及性价比突出。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加持,中国新能源汽车让用户拥有了更好的使用体验,这有力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知名度与形象。”张翔称,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国汽车产业将更多地融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成功应用。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汽车全球市场的开拓和多元化发展。

PART.02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三大现状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作主题分享,系统总结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现状。

一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战略转型的共识,这一趋势在多层面深刻重塑产业格局。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围绕智能网联技术展开深刻转型,并已形成高度共识。

在技术层面,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带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定位等前沿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产业层面,汽车与相关行业加速跨界融合、深度协同,推动产业链重构与价值链延伸,有望构建规模达十万亿级的创新产业集群。在应用层面,汽车产品功能和使用方式正经历深度变革,逐步从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在竞争层面,中国率先提出智能化与网联化融合发展的技术路径,已形成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直接竞争的态势。

二是产业化进展显著,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产业化进程方面,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取得显著进展。

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并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激光雷达逐步实现国产替代,4D毫米波雷达加快技术攻关,国产车端计算芯片设计水平跻身全球前列,操作系统生态也加速完善,分层解耦与跨域共用的技术方向已获行业共识。

辅助驾驶领域,功能场景在持续扩展。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实现大规模应用,市场渗透率超过50%;城市NOA等辅助驾驶功能开始规模化推送;商用车方面的AEB、LDW等辅助驾驶功能也随强制标准的实施加速推广。

测试示范工作亦在蓬勃开展,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落地最佳实践。全国累计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开放测试道路超32000公里,测试总里程超1.2亿公里。超过50个城市推动规模化、无人化、商业化示范探索,多场景示范应用蓬勃开展。以北京为例,全市自动驾驶乘用车、智能公交、无人配送等测试里程已超过6200万公里。率先出台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规范和加强自动驾驶管理,促进智慧设施建设和智能网联技术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也持续提升。已建成17个测试示范区、7个先导区和16个“双智”试点城市,部署路侧单元(RSU)超过8700套,北京、重庆、上海等地已布局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建设,为“车路云一体化”落地提供实证案例。

三是协同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已形成发展共识。

从全球视野看,协同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各国也纷纷制定相应产业战略。

美国交通部发布《通过连接挽救生命:加速V2X部署计划》,旨在加快V2X车联网在全国范围内的部署,提升道路安全,降低交通伤亡,促进交通系统更安全、可靠、高效。欧洲发布CCAM路线图,提出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自动驾驶ISAD分级。在Horizon 2020、Horizon Europe等框架下,持续部署网联协同自动驾驶重大项目,加快技术突破,组织规模示范。日本SIP进入3.0阶段,在1.0、2.0自动驾驶项目(SIP_adus)基础上,3.0智能出行平台项目,关注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支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移动服务相关的车路协同系统等研究。

在这一趋势中,中国在全球率先实施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方案,在5G/V2X、云控基础平台等领域具备优势。“车路云一体化”在现有单车智能系统上,增加了“数字轨道”,以提升和改善现有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同时它为汽车AI应用建立了“数据发电站”,为自动驾驶AI大模型的开发、训练、评价提供高效、可信、完备的数据集。

2024年,由工信部和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委联合开展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入围。目前,通过需求驱动、问题导向,凝聚行业共识,已提炼出包括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交通事件信息预警、协同式车辆汇入汇出、车辆感知信息共享服务等十大功能场景,以功能场景支撑智慧公交、无人配送、智慧出行乘用车等八大应用系统商业化落地。

PART.03

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

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正被深刻重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迅速成为行业竞相布局的焦点,智能驾驶车型逐渐增多,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端的泛在连接日益紧密。

“人工智能已从‘锦上添花’的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我国在上半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最终决定胜负的还在下半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必须把握当前优势,乘势而上,力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引领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演进,逐渐发展出可以自主感知、决策、执行的“超级智能”,同时拥有物理身体,形成具身智能体。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认为:“未来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像人形机器人一样,成为‘超级大脑’和‘物理身体’融合的具身智能体。汽车具身智能体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形态,将进一步丰富汽车内涵。”

全域打通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车端控制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车端跨域融合控制将是智能网联汽车域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提出,在智能体的加持下,车联网主要面临三项挑战。一是标准与协同难题,“车路云一体化”依赖跨行业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二是技术成熟度与成本,要注重算力成本控制和长尾场景覆盖。三是安全风险,通信路径多元化(车路云网、车星互联)和感知系统智能化导致网络安全威胁升级。

当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虽取得一定突破,但仍然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技术“孤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相关法律法规尚需修订完善、部分技术测试验证不够充分、行业非理性竞争等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全行业合力破解。

对此,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建议,加快L3级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保障体系等配套政策,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开放模拟仿真场景库,同时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研发,让技术创新更高效、更普惠。

技术自研自主是根基,开放协同则是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涉及芯片、通信、AI等多个领域,没有一个企业能独行、包打天下,众多企业的合作都印证了“独行快,众行远”的道理,只有打破技术壁垒、共建良性共赢生态,才能加速行业全面进步。

面向未来,需深化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大模型、AI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应用,以数据为纽带促进跨界融合发展,赋能安全、智能、便捷、高效的未来出行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稳致远。(综合编辑)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