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听大人讲,身上的痣不能乱碰,特别是那种又黑又大的,说什么“动了会变癌”。长大了倒是常听人去医院切痣,做美容也好,担心癌变也罢。那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只要是黑痣,就一定得处理掉?英国的一项研究,倒是给了我们一点新思路。
小时候听大人讲,身上的痣不能乱碰,特别是那种又黑又大的,说什么“动了会变癌”。长大了倒是常听人去医院切痣,做美容也好,担心癌变也罢。那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是不是只要是黑痣,就一定得处理掉?英国的一项研究,倒是给了我们一点新思路。
皮肤上那些黑点,医学上叫“色素痣”。它们其实是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局部聚集出来的结果。大多数痣是良性的,甚至从出生开始就跟着你,陪你一辈子,不痛不痒,没啥存在感。
有些痣长得“有点不对劲”:边缘模糊、颜色不均、短时间内突然变大、表面溃烂甚至出血。这时候,医生就会格外警惕,因为这有可能不是普通的痣,而是恶性黑色素瘤——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皮肤癌,发展快,转移早,治疗难。
2023年,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了一项针对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研究,涉及超过50万人的长期随访数据。研究发现,大约70%的黑色素瘤患者,并非从已有的痣转化而来,而是在原本正常的皮肤上“凭空”冒出来的。
这跟我们很多人以为的“痣变癌”恰恰相反。研究还指出,绝大多数身上的痣——尤其是稳定多年、没有明显变化的那种——其实是安全的,不需要特别处理。
这也直接挑战了“预防癌症就要主动切痣”的观念。科学家们明确表示,切除所有痣来预防黑色素瘤,并不现实,也没有研究证明这样做能有效降低癌变风险。
虽然大部分痣都很“佛系”,但有些痣的确需要警惕。医生常用“ABCDE”法则来判断痣是否存在癌变风险:A代表不对称(Asymmetry),B是边缘不规则(Border),C是颜色不均(Color),D是直径超过6毫米(Diameter),E是形态演变(Evolving)。
临床上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标准。很多时候,患者自己感觉“这个痣和平时不一样”,哪怕只是突然发痒、流血、颜色变深,都是重要的信号。
医生有句调侃话:“你觉得它不对劲,它就有点不对劲。”这并不是迷信,而是经验。因为身体的第一反应,往往比任何医学指标更早发出警告。
有些人觉得,切了痣就一了百了,眼不见心不烦。但随意切痣,尤其是在美容院、非正规诊所操作,不仅不能预防癌症,反而可能延误真正的诊断时机。
如果那个“痣”本来就是早期的黑色素瘤,而没有做病理检查就直接切掉,可能会导致残留病灶扩散,加速癌变进程。还有些人动不动就“点痣”,结果留下难看的疤痕,甚至反复感染。
正规医院处理痣,医生往往会根据痣的外观、位置、发展史来综合判断。必要时会建议做皮肤镜检查或活检,通过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来确定良恶性,这才是科学的做法。
可怕是真的。黑色素瘤虽然在中国相对少见,但近年发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在白种人群中,它已经是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转移快”,从一颗看似普通的小痣发展到肺、肝、脑等器官的转移,可能只需要几个月。
不过好消息是,早期发现的黑色素瘤,5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强调“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因。不是说每颗痣都要切,而是要“盯住那些变化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没有变化的痣,不要碰;有变化的痣,赶紧看医生。
每个人身上大概都有10到40颗痣,多数终其一生都不会出问题。如果非要为了“安心”去切,一定要在正规医院做,术前评估、术后病理、定期复查,一个都不能少。
而不是说今天照镜子觉得这颗痣碍眼,明天就跑去美容院点掉。那可真是拿命在赌。
不少人担心,夏天阳光毒辣,晒多了会不会让痣变大变黑,甚至癌变。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紫外线确实是诱发黑色素瘤的重要因素之一。英国那项研究也发现,长期暴露在强烈阳光下的人群,黑色素瘤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那些皮肤白、容易晒伤的人,更要注意防晒。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晒”,而是要“聪明地晒”。比如上午十点前、下午四点后晒太阳,穿宽边帽、涂防晒霜,减少被晒红晒伤的风险。不是阳光可怕,而是晒不对才危险。
说到底,痣这东西,没必要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不变的,就当它是身体上的标记;变了的,别犹豫,尽早查清楚。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很多皮肤科医院都能做非创伤性的皮肤镜检查,几分钟就能判断大致风险。如果真有问题,手术也不像以前那样动辄住院、缝十几针,很多门诊就能搞定。
最怕的,是明明发现痣变了样,还在犹豫“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这时候,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多点警觉,少点侥幸。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芳,王晓峰.黑色素瘤的早期识别与诊断策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2):145-149.
[2]张莉,陈建.色素痣恶变的临床观察及处理建议[J].现代临床医学,2020,46(8):103-106.
[3]胡文静,李强.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4):312-316.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