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细节》 54 :吴道子如何以“吴带当风”定义盛唐绘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15:30 1

摘要:吴道子出身于贫寒家庭,少时家贫,无力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但这并未阻挡他对绘画的热爱。据传,他母亲在流浪途中将他生在半道,故取名“道子”,象征道路上的起点。他自小在外流浪,曾到河北定州城外的柏林寺,从大殿门缝中窥见老和尚在殿墙上作画,心生好奇而入内观摩。老和尚见

1、吴道子出身于贫寒家庭,少时家贫,无力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但这并未阻挡他对绘画的热爱。据传,他母亲在流浪途中将他生在半道,故取名“道子”,象征道路上的起点。他自小在外流浪,曾到河北定州城外的柏林寺,从大殿门缝中窥见老和尚在殿墙上作画,心生好奇而入内观摩。老和尚见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如此入神,便收他为徒。寺庙中的民间画师和雕刻匠人成为他最初的老师,这些民间高手风格朴素,作品充满乡野气息,不同于贵族画家的富贵气。吴道子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包括壁画和雕塑技巧,但很快他的天赋超越了老师,被鼓励去更远的地方学习。这段流浪和民间学习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不拘陈法、另辟蹊径的艺术个性,还让他深入接触了敦煌壁画等无名艺术家的杰作,为他日后融合民间活力与宫廷艺术奠定基础。他的逆袭故事,从贫寒少年到一代画圣,体现了个人努力与机遇的结合,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才华实现上升的可能。

2、在寺庙学习绘画后,吴道子意识到需要突破传统绘画的局限,转而学习书法,拜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和贺知章为师。张旭的草书以狂放恣意著称,贺知章则以潇洒飘逸见长,吴道子从他们的作品中悟出“书画同源”的道理。草书的线条飘逸、潇洒,富有仙气,启发他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创造出富有变化和韵律的线条。几百年后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吴道子早已在实践中验证这一点。他的绘画线条不再像魏晋时期那样均匀平稳,而是时提时顿,轻盈有力,增强了动态感。这种融合使他的作品在笔法上更具表现力,例如在《八十七神仙卷》中,衣褶飘带的转折处采用“兰叶描”,明显受草书笔意影响。书法训练不仅提升了吴道子的技法,还让他将剑舞的节奏感融入创作,观裴旻舞剑后灵感迸发,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艺术语言。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唐/吴道子/绢本/白描/30×292cm/徐悲鸿纪念馆

3、吴道子在洛阳寺庙绘制了壁画《地狱变相图》,描绘佛教六道轮回中坏人受地狱折磨的场景,成为他的成名作。他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笔力劲怒,以疏落的焦墨勾线,再以淡墨渲染,融入早年学到的雕塑美学,使画面产生立体感和阴影冲突,鬼神形象仿佛要从壁上跃下。这幅画内容恐怖,据说观众中犯过罪或有邪念者都被吓得不敢作恶,甚至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吴道子通过这幅画展示了高超的情感表现力,笔法完全不同于李思训、李昭道的细密风格,而是粗放疏体,强调动态和情感态势。这体现了他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的朴素劲头,结合书法用笔,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地狱变相图》不仅让他在洛阳声名大振,还奠定了他在宗教绘画中的地位,后世将地狱的恐怖形象深入人心归功于此作。

4、吴道子在洛阳和长安绘制了数百幅壁画后,被百姓尊为“画圣”和保护神,名声传至朝廷,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内教博士,成为御用画师。这标志着他从民间艺术家到宫廷画师的逆袭。在宫中,他改名“道玄”,官居五品,与宁王李宪为友,玄宗甚至下令“非有诏不得画”,显示其地位尊贵。吴道子利用宫廷资源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保持了个人风格,如白描技法和动态线条。他的成功源于天赋、勤奋和盛唐的开放包容,时代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宫廷生涯让他接触更高层次的文化精英,如与李白、杜甫等交流,但他的作品仍保留民间活力,融合了庙堂与乡野的艺术元素。这一晋升过程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重视和提拔。

5、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从德国外交官夫人处购得《八十七神仙卷》,用手头一万元现金加七幅作品交换,后判定为吴道子真迹,命名并爱若珍宝。这幅白描长卷描绘八十七位神仙列队行进,包括三帝、神将和男女神仙,以线条表现飘逸气质。徐悲鸿根据“兰叶描”技法认定出自吴道子手笔,但后来张大千、谢稚柳等产生怀疑,认为可能是晚唐或南宋摹本,与敦煌壁画风格对比更似后世作品。学界至今无定论,但一致认为画作继承了吴道子风格,代表中国古代白描最高水准。徐悲鸿在1942年遗失此画,后于1944年花二十万银元加二十幅作品重购,并加盖“悲鸿生命”印章。这幅画的争议凸显了吴道子影响力的持久,以及古代艺术中“不爱留名”的传统,无论作者是谁,其技法和气韵都体现了吴道子的革新精神。

6、吴道子的白描技法以线条为主,不施色彩,却能渲染宏大场面,代表了中国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准。他在衣褶飘带拐弯处描出兰叶形状,称为“兰叶描”,这源于书法用笔,尤其是草书的飘逸启发。相比魏晋人物画的均匀线条(如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法),吴道子的线条粗细变化,时提时顿,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在《八十七神仙卷》中,衣饰飘带绵长有力,违反地心引力,向上飘舞,增强了动态和仙气。这种技法使人物“八面生意”,别具一格,世谓“吴装”。吴道子通过减少色彩渲染,强调线条表现力,发展了豪爽粗放的疏体风格,落笔雄劲,赋彩简淡。白描不仅用于宗教绘画,还影响后世山水和人物画,成为吴道子艺术的核心元素。

《送子天王图》(局部)唐/吴道子/纸本/白描/35.5×338.1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7、“吴带当风”形容吴道子画中衣带飘举,充满动态感,仿佛随风飘扬,定义了他的个人风格。在《八十七神仙卷》和《送子天王图》中,神仙衣带向上飘舞,带来威严和仙气,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衣服紧贴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吴道子通过线条的圆转和衣服的飘举,表现人物的运动感和情感态势,笔势圆转,创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这种风格源于他对书法、剑舞的融合,如观裴旻舞剑后灵感迸发,将节奏感融入绘画。“吴带当风”不仅革新了人物画,还影响了后世宗教绘画和雕塑,成为唐代艺术的标志性特征。它强调情感和动态,与盛唐的磅礴气象相契合,体现了吴道子对传统技法的突破。

8、吴道子创立了“吴家样”,成为继张僧繇“张家样”、曹仲达“曹家样”后的新宗教美术样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的画势圆转,衣服飘举,而曹仲达风格稠叠,衣服紧窄,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称。吴道子在长安、洛阳寺观绘制大量壁画,题材涵盖佛教净土变、地狱变和道教《朝元图》等,笔力劲怒,气韵雄壮,通过弟子传播,“吴家样”广为流传。例如,敦煌第103窟《维摩诘经变》可能受其影响,笔迹磊落,略施微染。这种样式强调动态和情感,与盛唐宗教艺术的繁荣相契合,对宋代画家如武宗元等有直接启发,成为宗教绘画的典范。

9、吴道子在水墨山水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描绘蜀地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据《唐朝名画录》记载,玄宗命他图绘嘉陵江,他无粉本,仅凭记忆一日画毕三百里山水,张彦远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他的山水画纵以怪石崩滩,气势磅礴,若可扪酌,如敦煌172窟《文殊变》中的山水,波涛汹涌,怪石耸立,可能受其影响。吴道子将书法用笔融入山水,线条磊落,增强动感,确立了水墨山水的艺术形式。他的创新打破了以往细密风格,强调写意和气势,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与王陀子并称“陀子头,道子脚”,体现其独特地位。

10、吴道子性格“好酒使气”,常畅饮后作画,自信甚至骄矜,这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例如,会觉上人酿酒百石请他作画,他欣然同意,作品充满激情。他还观裴旻舞剑,受启发作画,与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异曲同工,体现了他将剑舞、书法与绘画融会贯通的实践。他的逆袭故事中,从贫寒到显贵,但保持艺术家的豪放不羁,轶事如生母生他在半道故名“道子”,增添传奇色彩。这些性格特质让他的作品充满动感和情感,例如在壁画创作中,他往往即兴挥毫,笔迹如神助。吴道子的个人生活与艺术紧密相连,反映了唐代艺术家追求自由和创新的精神。

《朝元仙仗图》(局部)北宋,(传)吴道子作,绢本水墨,纵57.7厘米,横1175厘米,私人收藏

11、吴道子被尊为“画圣”,苏轼赞他“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总结了他的历史地位。他的风格影响后代画家,如宋代武宗元临摹其《朝元仙仗图》,白描技法和“吴带当风”成为典范。尽管真迹不存,但从敦煌壁画、出土文物如河北曲阳《山鬼》石刻、苏州瑞光寺塔《四天王》彩画中可觅踪迹,笔法流畅,动势强烈。吴道子集前代大成,开后世先河,在人物、宗教、山水画均有革新,确立唐代绘画高峰。他的艺术跨越时代,对日本等东亚艺术也有影响,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永恒魅力。

12、《送子天王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被认为是北宋摹本,但体现吴道子风格,描绘释迦牟尼降生故事,用笔设色明显受吴派影响,线条流畅,人物动态强。另一卷《道子墨宝》属后世画稿,《朝元仙仗图》和《八十七神仙卷》是《五圣朝元图》摹本,保存吴道子遗风。这些作品虽非真迹,但传承其技法,如“兰叶描”和“吴带当风”,让后人窥见原貌。通过摹本,吴道子的艺术得以流传,例如徐悲鸿对《八十七神仙卷》的珍视,凸显了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艺术练习,更是对吴道子风格的致敬,延续了古代“侠客作为”的不留名传统。

13、吴道子的成功离不开盛唐时代背景:天时,大唐盛世开放包容,宗教繁荣提供素材;地利,游历洛阳、长安,接触多元文化;人和,师从张旭、贺知章,与李白、杜甫等精英交流。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成为画史传奇。他的故事从贫寒逆袭到画圣,体现个人天赋与努力,艺术上革新人物画、山水画,创立“吴家样”。吴道子如盛唐银河中璀璨明星,与群星映照,又不掩个人光辉。他的传奇激励后代艺术家勇于创新,其作品融合民间与宫廷,定义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至今仍被铭记为“古今一人而已”。

来源:炎黄快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