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芷彤今年29岁,福建泉州人,是个带着五岁女儿独自生活的单亲妈妈。她在菜市场租了个小摊,专卖自家卤制的鸡爪、鸭脖和豆干。为了节省开支,她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煮卤水。她性子急,为了赶时间常徒手翻拌酱料、试味,热卤蒸汽混着油与香辛料扑面而来。摊位狭窄潮湿
林芷彤今年29岁,福建泉州人,是个带着五岁女儿独自生活的单亲妈妈。她在菜市场租了个小摊,专卖自家卤制的鸡爪、鸭脖和豆干。为了节省开支,她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煮卤水。她性子急,为了赶时间常徒手翻拌酱料、试味,热卤蒸汽混着油与香辛料扑面而来。摊位狭窄潮湿,她整天穿着沾满油汁的围裙,汗湿的衣服与高温油气长期贴在皮肤上。为掩盖异味,她常在摊边点香,却没意识到这些烟雾与卤料气体交织,日复一日地刺激着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2020年11月12日午后,林芷彤蹲在摊位后面清洗卤桶,刚站起身,腰间的汗水顺着大腿滑下,她下意识地扭了扭身子,感到下方有一点刺痒。那种痒不是一下子的,而是从皮肤深处慢慢浮上来,像有细小的虫子在皮肤下爬行。她以为是潮气闷的缘故,伸手拉了拉湿透的围裙继续忙活。刚洗完一桶,就察觉那股瘙痒从皮肤表面钻进更深处,像被细沙轻轻刮着,越挠越痒。她轻轻动了动腿,感觉那片地方又湿又黏,仿佛被汗水浸久的布料紧贴着,越是摩擦越难受。痒意一阵一阵地往外扩散,从一点变成一圈,再像细火星一样散开,整个盆腔区域都痒得不行。
趁着客人少,她用纸巾擦了擦,却只换来更强的灼热感,像擦在被晒伤的地方。那片皮肤早已被汗水浸软,一擦就更发红肿,仿佛每一寸都在冒着细微的火。她抿着嘴,不敢再用力,只悄悄靠到摊后,单腿支在板凳上透气,风从裙摆底钻进来,短暂带走一点凉意。可不过几分钟,那股痒意又从边缘扩散开来,像被一层细密的针尖围住。她屏着气继续将卤菜装袋、递找零、应付顾客,几乎是咬着牙工作,心里安慰自己,也许只是天太热了,忍忍就好。
第二天,林芷彤弯腰从锅里捞出刚卤好的鸡爪,开盖瞬间蒸汽往下涌,她忽然感觉下方一阵灼烫的刺疼,从皮肤最薄处渗出。她以为是汗水积久闷出的疹子,伸手扯了扯湿透的围裙,衣料却死死贴上那块地方,疼得像被砂纸擦过。皮肤仿佛被蒸汽泡软,擦过的瞬间就带出细密的刺感。她只能匆匆收摊,回家到洗手间里一看,吓得手一抖。那片皮肤红得发亮,边缘起着细碎的裂口,像被热油溅过后未愈合的伤。表面覆着一层淡黄的渗液,轻轻一碰就疼得发抖。靠近根部的地方有几处糜烂,皮下隐隐发白,周围微肿发烫。她慌忙用水冲洗,水一落下,疼得像针扎,整个人几乎蹲不下去。她拿出湿巾轻轻擦去表面的黏腻,却发现指腹滑了一下,皮肤上渗出一层淡淡的液体,像是被烫破的皮。那股疼顺着皮下的褶皱扩散,灼得她一阵阵发麻,不敢再擦。
林芷彤随手把脏纸巾丢进垃圾桶,再低头时,那块皮肤已经鼓起一片小包,细碎地散在周围,像被火星一点点烫起的泡。她拉了条毛巾垫在上面想缓解,却立刻被一股热烫的黏腻包住。那种痛不再只是表层,而是从皮下鼓起的硬结在压迫,细小的结节相互碰撞,像一层层碎玻璃磨着肉面。她颤着手揭开毛巾,一股腥甜的气味扑上来。那片皮肤已经失去原本的颜色,大片组织溃烂塌陷,渗出的液体混着血丝,顺着褶皱往下流。边缘泛白,中间却是鲜红的创面,像被反复擦破的伤口。她慌乱地想擦干,却发现纸巾刚碰到,就被染成暗红色。
林芷彤匆忙地收拾自己准备上医院,结果刚擦干净,那股痛猛地袭来,比之前更深、更狠。她一瞬间失了力,整个人弯成一团。那种痛像火直接贴在皮肤上,又像有无数针在里面同时扎,每一下都让人几乎窒息。她强忍着,拿湿布想敷一敷,可布一碰就被脓水浸湿,刺痛反而加重。灼痛顺着外阴一路蔓延到大腿根,那里的皮肤也开始又烫又胀,仿佛被火烙过。她能感觉到两侧肌肉在不由自主地抽动,皮肤表面一阵紧一阵地绷着,像要裂开。她赶紧换了条干净的裤子,汗水顺着内侧滑下,每一滴都带着刺痛,灼得她几乎不敢合腿。一时顾不了那么多,她拿起手机打了个车就直奔医院。
林芷彤被推进妇科病房时,身上的痛仍未缓解。入院时的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12.3×10⁹/L(正常3.5~9.5),中性粒细胞比例78.6%(正常40~75%),提示明显感染反应。C反应蛋白升高至38mg/L(正常<10),血红蛋白仅92g/L(正常115~150),显示轻度贫血。盆腔MRI报告写着:会阴部皮肤及浅层组织增厚、信号不均,局部可见约2.6cm×3.1cm溃烂区,T2加权像呈高信号,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医生在检查台上小心翻动她,创面渗出混浊液体,触之即出血。活检标本送病理后,初步印象为外阴恶性病变待排。她静静听着这些陌生词语,脑海里只剩疼痛和嗡嗡的机器声。
病理结果紧急回报:镜下可见鳞状上皮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免疫组化显示P16阳性、Ki-67高表达(约60%阳性率),提示高度增生性病变。B超进一步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1.3cm×0.9cm,考虑转移可能。医生合上报告,声音平稳地告诉她:“综合影像、病理与临床表现,确诊为外阴鳞状细胞癌Ⅱ期。”她想开口问点什么,却发现喉咙干得说不出话,半天才冒出一句,我之前接种了HPV疫苗,为什么还会得癌?医生沉默片刻,语气低缓而稳:“疫苗能大幅降低高危型病毒感染的风险,但并不能覆盖所有致病亚型,也无法阻止长期炎症、化学刺激或免疫失衡造成的细胞恶变。”
随后,医生为她实施了局部病灶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切除了受累的皮肤及浅层组织,并彻底清理淋巴区以防扩散。术中使用显微技术进行创面修复,确保外观及功能的最大保留。术后在病理确认切缘阴性后,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以顺铂联合氟尿嘧啶进行静脉化疗,同时配合局部放疗抑制潜伏癌细胞。为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医生同步应用抗恶心药物、肝脏保护剂及免疫调节药物,监测血象与电解质平衡。整个治疗过程持续近两个月,她每日在药味与电疗灼感中度过,皮肤轻微发红脱屑,却始终坚持配合,未曾抱怨。
医生在查房时停下脚步,对她说:“术后回家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衣物,也不要用香型洗液清洗。每天温水坐浴,控制在十五分钟内。饮食上要少辛辣、少刺激,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鲜食物。化疗后容易疲乏、免疫力下降,要保证睡眠,不要熬夜。若出现渗血、肿胀或灼痛加重,必须及时就诊。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三个月一次,别怕麻烦。”她点了点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只是重复说着我会注意的。
出院后,林芷彤租下楼下一间通风的小屋,每天清晨烧开水调盐水坐浴,按时服用医生开的维生素E和复合益生菌。她戒掉夜市卤味摊的工作,靠给人做家庭卤菜代加工维持生活。中午时分,她在阳台上晒太阳,让伤口透气。化疗让她胃口变差,闻到油烟就反胃。她改以清淡为主,用豆腐、青菜、山药和瘦肉熬成稀粥,早晚各一小碗。为补充蛋白质,她偶尔蒸鱼或煮鸡蛋,去掉蛋黄,只吃半个。水果也切得极细,分几次慢慢咽下。她还习惯在睡前用棉巾垫在腿间,防止渗液摩擦。每当伤口轻轻发痒,她不再忍,而是及时清洗并上药。日子慢慢恢复了秩序,疼痛不再时刻折磨,她开始学着和身体和解。
三个月后的复查,化验显示:白细胞6.8×10⁹/L(正常3.5~9.5),血红蛋白115g/L(正常115~150),C反应蛋白降至4mg/L(正常<10),炎症指标基本恢复正常。MRI提示原病灶区瘢痕形成,未见明显残余肿块,淋巴结较前缩小。医生告诉她,病情进入稳定期。她听着报告,第一次长舒了一口气。只是当医生提醒复发高峰往往在一年内时,她的笑容停顿了几秒,命运似乎给了她一段喘息……
直至2024年7月26日,噩梦突降。林芷彤在家中准备卤水,弯腰去搬那口大铁锅。刚抬起大铁锅,腰背一阵僵硬,像被什么卡住,整片肌肉拉得紧紧的。那种僵硬不是一瞬的疼,而是从脊柱深处一点点锁住。她试着直起腰,却感觉一股钝痛沿着脊柱向上窜,像铁片贴在背后,不论怎么动都不自然。腰那一带仿佛失去了弹性,只能僵在那里,一半热、一半疼。她靠在墙边用手揉着腰,想借热气熏蒸缓一缓。疼痛却从腰窝往两侧散开,像铁钩勾着筋肉,微微一动就刺得发麻。那股痛越拉越深,仿佛两侧的肌肉被同时扯开。她重新伸手掂锅,却发现疼痛不再局限于一点,而是沿着腰线蔓延成大片的灼热感。她稍稍移动铁锅,就有细微的刺麻顺着脊骨往上爬,像电流在皮下乱窜。整条腰都紧得像铁圈勒着,轻微的动作就能牵出酸痛。
林芷彤猛地放下铁锅,准备去拿毛巾收拾溅出的卤汁,刚走了一步,她的双腿忽然有些发软。那种软不是疲倦,而是从膝盖以下像被抽空了力气。她试着抬脚迈出,却感觉小腿发紧、脚底发麻,像踩在棉絮上找不到支点。麻意顺着大腿往上蔓延,仿佛血流被堵在半途。她扶着桌沿想稳住,却发现双膝抖得厉害,肌肉不听使唤,整个人几乎是靠着支撑勉强站着。她试着平着挪动脚尖,却感到那股麻意顺着膝盖往上窜,像有一股凉流在皮下滑动。麻木逐渐逼近大腿根,神经像被掐断,连力气都从脚底一点点流走。她伸手拍了拍大腿,身体微微晃动,麻木的感觉连带着酸痛扩散到臀部。那股酸不是外伤的痛,而是从深层肌肉里一点点鼓起来的钝胀,像被重物压久后血流不畅。
林芷彤想揉一揉大腿外侧,刚弯腰就感觉视线一点点发黑,耳边的声音像被水掩住。身体失去支撑,缓缓向前倒去。身体重重撞在地上,腰间传来一阵钝痛,像骨头被压裂。背脊被硬物硌着,疼得她眼前一闪,意识从昏沉中被拽回一点。她盯着自己发麻的腿,突然意识到身体从腰以下仿佛失去了方向感,连膀胱的反应都迟钝。外头传来敲门声,是邻居来借调料。她艰难喊了一声救我,声音嘶哑。邻居推门进来,看见林芷彤蜷缩在地,脸色惨白,双腿僵直发抖。刺鼻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她的衣裤早已被尿液浸透,混着深色的污渍顺着地面流淌。邻居一愣,随即蹲下想扶她,只见她腹部微微鼓起,肌肉在不受控地抽搐,连肛门也在痉挛,稀薄的粪水一点点渗出。邻居拍拍他的肩膀,喊她名字,她的身体无力地颤着,眼神涣散,嘴唇轻微开合,却发不出完整的声音,于是立刻冲出去喊人拨打120。
入院时,林芷彤意识尚清,但腰以下活动明显受限。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0.8×10⁹/L(正常3.5~9.5),血红蛋白89g/L(正常115~150),碱性磷酸酶升高至312U/L(正常45~125),提示骨代谢异常。血钙浓度3.1mmol/L(正常2.1~2.6),肿瘤标志物CEA18.6ng/mL(正常<5.0),CA12575.4U/mL(正常<35),均显著升高。腰椎MRI示:L4、L5椎体信号异常,见多发性骨质破坏灶,周围软组织肿胀,脊髓受压明显。结合病史及病理报告,医生诊断为外阴鳞癌术后脊柱多发转移并脊髓压迫综合征。
推进抢救室后,她突发呼吸急促,四肢冰冷,血压降至78/42mmHg(正常90~140/60~90)。监护仪报警声骤响,值班医生立即下令建立静脉通道,推注多巴胺维持循环,同时吸氧并持续心电监测。护士迅速插导尿管减轻腹压,吸痰时气道内可见血性分泌物。血气分析示:PaO₂48mmHg(正常80~100),PaCO₂72mmHg(正常35~45),呈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医生判断为胸椎转移导致膈神经受压,继发急性呼吸衰竭。抢救室里灯光刺眼,林芷彤的胸口剧烈起伏,氧罩下的呼吸声断断续续。
十分钟后,林芷彤的心电图波形开始紊乱,监护仪持续发出尖锐的报警声。医生迅速下令准备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推注,护士以最快速度抽药、接针、冲管,药液沿着静脉缓缓进入。按压从胸骨正中开始,医生的手掌一下一下重重压下,伴随着胸骨的轻微塌陷声。她的头微微偏向一侧,口角渗出的血沫混着氧气罩内的水汽,起起伏伏。另一名护士持续为其供氧,但其血氧饱和度仍在下降,监测屏上跳动的数字闪烁不定,最终停在42%。医生尝试电击复律,胸口的电极贴片闪出一束光,她的身体被瞬间震起,却没有恢复心跳。再两次电击后,波形仍是一条平线。医生放下除颤器,目光扫过全场,轻声说道:“停止按压。”护士颤抖着在记录单上写下死亡时间。
父母带着孙女赶到医院时,林芷彤的遗体还未推入太平间。母亲一见那张苍白的脸,整个人扑过去,哭声撕裂。她颤抖着问医生,“女儿不过二十九岁,外阴癌已经切干净了,为何几个月后又会转到脊柱?”父亲一言不发,双手攥着病历,额角青筋暴起。他哑着嗓问:“是不是治疗出了问题?是不是药没用对?”医生一时间沉默,只能重复解释病情进展的可能性。母亲哭喊着说,她女儿出院后一直遵医嘱,按时复查、吃药、静养,连厨房的活都不敢多干,怎么会突然瘫倒?那种撕裂的哭声让整个走廊都陷入寂静。
家属情绪稍稳,林芷彤母亲带着哭腔再度来到医生办公室。她反复质问,是不是手术不彻底,或者放化疗没做够次数。医生拿出所有病历和影像资料,一项项解释切缘阴性、转移风险和复查记录。父亲坐在旁边,声音低沉却更有力:“她年轻,又没什么基础病,怎么会这么快扩散?”医生的手指在报告纸上滑动,低声说:“目前的情况看,不是医疗事故。”那一刻,母亲愣了几秒,目光茫然。她捂着嘴低声呜咽:“那到底是为什么?是不是我们哪里没注意?”医生沉默片刻,只能答应再做一次全面复盘。
医生首先从生活习惯开始排查,他调取了出院随访记录,询问患者回家后的作息:是否有吸烟饮酒、长期熬夜、接触化学品等情况。家属一致摇头,母亲哽咽地说,“芷彤出院后一直早睡早起,每天按时吃药,还戒了摊位生意,不再接触油烟。”医生点了点头,在笔记上写下生活规律——稳定。他又追问饮食是否过于单一,是否有长期营养不良,父亲立即取出手机,展示女儿拍下的餐食照片:清粥、青菜、鸡蛋、豆腐,一日三餐规律。医生望着那张照片,沉思片刻,却没找到任何可疑之处。
接着,医生询问卫生与防护习惯。母亲回忆,“女儿一直按医嘱每日温水清洗,不再使用香型洗液,也避免穿紧身衣物。衣物分开清洗,毛巾定期更换,卧室通风良好。”医生问她是否曾出现反复感染或分泌异常,母亲摇头:“都按要求来,每天清洗、更换毛巾、通风晾晒,从没偷懒过。她怕出问题,每次清洗都用温水试温度,从没说过哪儿难受。”医生记下卫生习惯良好,再对照病程表,未发现炎症复发的记录。那一刻,他心里的疑惑反而更深——一个生活如此规律、恢复良好的年轻人,为何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出现脊柱广泛转移?他看着病历,眉头紧紧皱起,似乎所有线索都在指向无异常。
随后,他把重点转向药物耐受与毒副反应。调出用药记录后,他逐项核对剂量、间隔与血药浓度。实验室数据一切正常,肝肾功能均在参考范围内。药物代谢曲线平稳,没有蓄积迹象。护士记录显示,患者遵医嘱注射与口服时间精准无误,未发现漏服、减量或替换情况。医生再次陷入沉思:药物安全、依从性好、体内指标稳定,这一切都排除了常见的治疗相关因素。他抬起头,看着窗外灰蒙的天色,心里那种说不清的荒凉感越来越重。
为了更谨慎,他又调取了术后影像资料,对比每一次复查的CT与MRI。结果显示:术后切缘干净,周围组织无残留;放疗后骨盆结构清晰,无复发迹象。至于转移灶形成的时间,从影像上也难以判断。医生将片子一张张摊在桌上,灯光透过胶片的冷白色在他脸上闪烁。他放大、比对、圈点,每一次都精确到毫米。可所有数据都显示一件事——手术成功、复查正常、治疗规范,没有任何一环出错,可林芷彤还是死了。他盯着那片模糊的脊柱影像,心底泛起无法解释的空白。
傍晚,他带着厚厚一叠病例复印件走出办公室,站在走廊尽头的窗边。那一刻,他意识到,这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判断范围。他犹豫了很久,最终拨通了主任的电话。他在电话那头低声叙述病程、影像与化验指标的完整经过,请求重新评估。主任沉默片刻,只说一句:“把病例、片子、随访记录都拿上来,我看一看。”医生点头应下。夜色笼罩医院的玻璃外墙,他抱着那叠资料,走在空荡的走廊里,心里清楚这一页,将重新翻开。
主任接过病例,整整看了两个小时。桌上摊满影像、报告和病程笔记,灯光映在镜片上闪着冷光。他反复比对影像层面,又调出术前的视频资料,眉头越皱越深。医生坐在一旁,连呼吸都放轻。主任没有说话,只拿出放大镜重新查看病理切片,指尖轻敲桌面,似乎在思索什么。忽然,他站起身去翻阅出院后的随访资料,翻到夹在档案夹后的一份生活记录时,动作顿了几秒。那是一份由家属提供的日记复印件,纸页边缘还带着油渍。主任俯身细看,眉头一动,神情瞬间凝住。
主任摇头叹息着:“HPV疫苗确实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高危型感染,尤其是16型和18型,这两种病毒与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等多种生殖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接种疫苗后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但并不是接种了疫苗就百分百不会得癌,林芷彤正是在接种了HPV疫苗后,依然长期坚持三个习惯,才会让病情在看似稳定的情况下突然恶化,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结果。即便她没有停药,也没有随意增减剂量,甚至在复查时指标一度平稳,但就因为忽略了这3个细节,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林芷彤术后仍沿用旧的卤料锅和木勺,从未更换。那口铁锅陪伴她多年,锅底早已被反复高温腐蚀出斑驳的暗痕。每次煮卤水时,锅壁上的残渣被再次炙烤,与新调入的酱料混合,散发出特有的陈旧气味。木勺表面虽被她每天清洗,却早已在细微裂隙中积聚了看不见的菌群。高温无法彻底杀灭这些耐热微生物,它们在潮湿的厨房环境中迅速繁殖。林芷彤做卤料时常徒手搅拌,又习惯边擦汗边操作,细小的汗珠混着香料和油滴在手指间流淌。即使手被清洗多次,那些细菌依然可能借着空气或皮肤表面的毛孔残留。对一名刚经历手术、免疫力尚未完全恢复的人来说,这些微小的交叉污染就像一根根细针,在她不知不觉中穿透防线。
时间一久,这种低度的污染在体内形成隐匿的刺激。厨房狭小闷热,卤汁在高温下不断翻滚,蒸汽中的油分和香料颗粒充斥在空气中。林芷彤日复一日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吸入这些混合气体,也让皮肤长期暴露于含有化学残留的水汽。她的衣物反复被汗浸湿后贴在皮肤上,尤其是手术后的恢复区域,变得格外敏感。细菌与香料残渣的微粒可能通过汗液反复接触,刺激脆弱的表皮。久而久之,组织处于持续的低度炎症状态,修复速度被拖慢。她以为自己在认真生活,保持干净与勤劳,却没想到这些熟悉的器具成了新的隐患,让体内原本安静的隐痛重新被唤醒。
在恢复期间,林芷彤仍坚持每天用食盐水坐浴。她相信这样能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可她并不了解浓度与温度的微妙界限,常凭经验用手感配盐。水温稍高时,热气蒸腾,皮肤表层的毛细血管扩张,带来短暂的舒适,却在冷却后迅速收缩。反复的热胀冷缩让组织处于应激状态,微血管壁变薄,细胞间的连接被破坏。浓度过高的盐水又进一步让皮肤脱水,角质层失去保护力。短期使用看似无害,长时间下来却让局部屏障受损,形成微小裂痕。她浸泡的时间常常超过二十分钟,越是感到热,就越以为在排毒。可真正发生的,是组织表面的防御逐渐被侵蚀,皮肤对外界刺激变得脆弱。
随着天气渐热,她的坐浴频率增加,每天两次,有时甚至在工作后立即进行。厨房的忙碌让身体处于出汗状态,汗液与盐水混合后再次刺激皮肤。每次浸泡后,她都用毛巾随意擦干,继续忙着处理食材。毛巾吸附的湿气未被完全晾干,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局部区域因此反复受到微小摩擦与化学刺激,导致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组织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尝试修复,却始终无法恢复正常结构。皮肤看似平整,内部却已出现细胞排列紊乱与微循环障碍。林芷彤误以为这只是术后正常反应,从未停下来思考,这种所谓的护理,正在让恢复的过程变得危险。
恢复期间,林芷彤仍保持坐在矮凳上切料的习惯。她总觉得这姿势方便省力,却忽视了长时间久坐带来的负担。骨盆区域术后血流尚未完全恢复,连续几小时保持同一姿势,会让局部静脉回流减慢。久坐造成的压迫使软组织缺氧,代谢废物滞留。组织在这种状态下会产生轻度水肿,神经被挤压,血流循环更加受限。她的厨房又狭窄闷热,空气湿度高,衣物常被汗水浸透。布料紧贴皮肤,在大腿根与腰部形成持续摩擦。每一个微小动作都在让局部温度升高,皮肤防御力下降,导致组织微损伤反复发生。
这种压迫逐渐从表层扩散到深层,血管与神经都受到影响。长时间静止后再突然起身,血流重新灌注时会带来明显的刺麻与酸胀。林芷彤常感到腰酸腿麻,却只以为是劳累所致。殊不知,长期的局部缺氧是最隐蔽的风险。低氧环境会干扰细胞正常分化,使原本稳定的结构发生改变。每一次切料、久坐、出汗,都是一次累积的刺激。她的身体在日复一日的厨房节奏中被一点点耗尽。等到再度出现症状时,早期的微损伤早已演变成系统性的紊乱,复发的根源就埋藏在这些最寻常的动作里。
内容资料来源:
[1]王小妮,杨璐,王月娟,等. 1例外阴癌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J].甘肃医药,2025,44(09):847-849.DOI:10.15975/j.cnki.1004-2725.2025.09.021.
[2]石洪爽,武昕. 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5,52(15):757-761.
[3]晏叶青.外阴癌根治术后预后模型构建及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式疗效分析[D].南昌大学,2025.DOI:10.27232/d.cnki.gnchu.2025.000965.
(《福建29岁单亲妈妈外阴癌走了,生前已接种HPV疫苗,主任:接种完疫苗后,你疏忽的这三细节,正是引发癌症的关键》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