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说清楚点儿:他把自己那句“连滚带爬”说得太冲动了,觉得不该用那种表达,所以公开道歉。道歉里他也没忘了夸那个帮他推轮椅的小哥,说服务挺好的,甚至有人在机门口扶着他的腿,把他送进机舱;他还向现场所有服务人员表示感谢。郑智化写得挺明确的:这件事引起了公众对少数群
10月27日,郑智化在微博上发了道歉声明。
事情说清楚点儿:他把自己那句“连滚带爬”说得太冲动了,觉得不该用那种表达,所以公开道歉。道歉里他也没忘了夸那个帮他推轮椅的小哥,说服务挺好的,甚至有人在机门口扶着他的腿,把他送进机舱;他还向现场所有服务人员表示感谢。郑智化写得挺明确的:这件事引起了公众对少数群体权益的讨论,比他个人感受更重要,他愿意把后续的讨论交给社会来处理。
过了没多久,一段完整的登机监控被放出来。视频里看得一清二楚:地勤先把坐在轮椅上的他推到机门口,然后地勤和机组人员在两侧搀扶,帮他站起来进机舱。视频记录了从轮椅到机舱门这一段全过程,能看到地点窄、台阶高,确实有不方便的地方,但并不像网上有些说法那样完全乱套。正是这段影像,成了后续核查的重要依据,大家开始拿视频和文字描述对照看。
深圳机场也在微博上回应了,向郑智化道了歉,说注意到相关反映,会和航空公司一起核查,并借机检查、改进对特殊旅客的服务细节,努力让每位旅客出行更顺心。他们还在留言区和网友互动,试图把事态往更理性的方向引导。
回头看起点,10月25日下午郑智化发的那条微博里把事讲得更详细。他提到,升降车到机门时,升降板和机门地板之间约有25厘米的高度差,轮椅根本推不进去,他的腿也跨不过去。操纵升降车的工作人员当时并没有把升降板再调高,现场气氛让他觉得被冷眼看待,所以他才用了“连滚带爬”这样的词。那条微博一出,很快被截图、转发,讨论迅速扩散。
《窗外》原唱李琛也在评论区说了两句,讲他自己也碰到过类似情况,表示理解并提醒相关单位,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意识还需要跟上。这样的回应把讨论从个人遭遇拉到了制度层面,更多人开始聊机场和航空公司在接待特殊旅客时的具体流程、配合和设备问题。
这事有几个具体点值得盯着看:一是那25厘米,这个数字被拿出来反复说,成了能否顺利登机的关键;二是地勤能不能、愿不愿意调整升降车,这是直接影响登机顺利与否的操作;三是现场有轮椅辅助人员和空乘,两拨人如何配合,扶持方式是否科学,都会影响动作是否流畅。监控里的人数、动作顺序、扶持位置,这些细节都被拿出来比对,成为判断事件经过的重要线索。
从传播角度说,这件事也反映了现在的节奏:一句话、一段视频,马上把一件局部冲突放大成公共话题。郑智化发帖后,既有支持也有质疑,视频和机场声明又补上了客观信息,让事件走向变得更清楚。大家在关注眼前这一回合的对与错时,也在讨论更长远的事——服务培训有没有到位、设施设计是不是考虑周全、现场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有没有规范化。
说得更具体点儿,能改进的地方也不是空话。比如,地勤与空乘之间需要有更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流程:谁来调升降板、谁来固定轮椅、谁来接过乘客的身体支撑,这些事最好在登机前就说清楚。还有设备层面,升降车的可调节幅度、和机门的适配度、轮椅的固定方式,都是日常运营里常被忽视的小细节,但对遇到障碍的乘客来说,每一厘米都可能是大问题。再有就是沟通,遇到问题时,如果现场有人能先跟乘客说清楚正在处理、需要几分钟,很多误会就能避免。
现场那位帮忙的小哥被郑智化当面夸了,这类人和动作值得被看到。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单个环节出错,而是环节之间没衔接好。舆论把这件事推到台面上,有利有弊:好的地方是促使相关方去查、去改;不好的地方是容易把个体的经历放大成全面否定,导致情绪化判断。
再补一条背景资料:郑智化1961年11月生于台北,是一位歌手兼词曲创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水手》被更多听众熟知,1992年发行的《星星点灯》专辑也让他有了稳定的听众。后来他还出了《落泪的戏子》《最后的夜都市》等作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华语音乐圈。
来源:W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