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扭曲、祸乱全球:被公知大肆“吹捧”的英国究竟有多不做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7:10 1

摘要:曾经在中文互联网上,英国被不少公知描绘成文明、绅士的典范,甚至将其制度吹捧为人类文明的标杆,把其殖民行为吹成开化世界的“普罗米修斯”。

曾经在中文互联网上,英国被不少公知描绘成文明、绅士的典范,甚至将其制度吹捧为人类文明的标杆,把其殖民行为吹成开化世界的“普罗米修斯”。

然而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这个老牌帝国背后是殖民黑历史与延续至今的混乱导火线。

他们曾经埋下的祸根,现在还在世界各地燃烧着。

先从最近还有热度的查戈斯群岛说起,这个位于印度洋中间的小岛群,面积不大却扼守着全球重要的能源运输线,战略位置非常关键。

16世纪被葡萄牙人发现后,法国先在这里建立了殖民地,后来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通过条约接管了这里。

本来查戈斯群岛是毛里求斯的一部分,可到了1965年,毛里求斯要独立的时候,英国耍了个阴招,把查戈斯群岛从毛里求斯分离出来,成立了所谓的英属印度洋领地,条件是同意毛里求斯独立。

这就好比别人要分家,你说想走可以,但必须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留下。

为了给美国腾出地方建军事基地,英国在1965年到1973年间,把岛上一千五百多名居民强制迁走,这些人都是殖民时期奴隶劳工的后裔,在岛上生活了好几代,英国却硬生生把他们说成“非永久人口”,像赶牲口一样赶到毛里求斯、塞舌尔等地。

这些原住民失去了家园和生计,在新的地方只能靠救济生活,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2018年,国际法院明确指控英国,要求它放弃对查戈斯群岛的控制权,联合国大会也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支持毛里求斯,可英国和美国根本不当回事。

直到2024年,英国才和毛里求斯达成协议,名义上归还主权,却要求继续保留美军基地的使用权,租期一续就是99年,还搞了个“财政支持”的交换条件。

说白了,英国从头到尾都没真正想归还这片土地,只是换了个方式继续维护自己和美国的地缘利益,而那些被赶走的原住民,只能看着自己的故土被用作军事基地,连回家的权利都没有。

这种随意划分领土、不顾当地人生死的操作,英国在殖民时代干了无数次。

非洲大陆上很多国家的边界都是直线,看着特别规整,背后其实全是英国等殖民国家的自私算计。

就说喀麦隆和尼日利亚的边界争端,从乍得湖一直延伸到巴卡西半岛,闹了几十年都没解决,最后只能告到国际法院。

追溯根源,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为了划分殖民地,签了几个协定就把这片土地随便分了。

一战后德国战败,英国和法国又重新调整了边界,完全不考虑当地的族群分布和历史渊源。

1946年,英国还把自己托管的东喀麦隆分成南北两部分,交给尼日利亚管理,这种人为划分的做法,直接为后来的边界冲突埋下了隐患。

两国独立后,从陆地边界到海上边界,再到巴卡西半岛的主权归属,矛盾不断升级,甚至爆发军事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直到国际法院介入,根据当年的殖民协定作出判决,这场持续多年的争端才勉强平息,但两国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却因为英国当年的乱划边界,再也难以彻底消除。

在亚洲,英国留下的烂摊子更是出名,克什米尔问题至今都是印巴两国的死结。

本来印度次大陆在英国殖民前,虽然有宗教和族群差异,但整体上还能维持相对稳定。

可到了1947年,英国驻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搞了个“蒙巴顿方案”,把印度一分为二,变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划分的标准特别简单粗暴,印度教徒多的地方归印度,穆斯林多的地方归巴基斯坦。

可到了克什米尔,英国却故意含糊其辞,说让当地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哪一方或者保持独立。

要知道克什米尔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可土邦的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这种宗教和统治阶层的错位,直接点燃了冲突的导火索。

印巴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先后打了好几次仗,联合国多次调解都没用。

直到现在,克什米尔地区依然冲突不断,双方在边境线上的摩擦从没停止过,当地老百姓常年生活在恐惧中,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英国当年这么做,根本不是为了当地人民的利益,而是故意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印巴两国长期对立,这样它就能在背后继续影响南亚的局势,维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把别人的国家当棋盘,拿别人的命运当棋子的做法,说一句不做人都算是轻的。

除了制造领土争端,英国在殖民时期的经济掠夺,更是把很多殖民地国家推向了贫困的深渊。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现在很多人觉得印度穷是因为自身问题,这个当然也是一部分因素,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当年英国在印度的掠夺有多狠。

1750年的时候,印度的工业产出还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可到了1900年,这个比例直接降到了2%。

为什么下降得这么快?因为英国在印度搞了一套系统性的掠夺政策。

一方面,英国把印度当成廉价原料的供应地,棉花、茶叶、香料等大量资源被低价掠夺到英国,支撑英国的工业革命。

另一方面,英国又在印度搞贸易保护,禁止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同时把英国工厂生产的成品高价卖到印度,硬生生摧毁了印度原本繁荣的手工业。

那些曾经享誉全球的印度织工,要么失业饿死,要么只能靠乞讨为生。

根据乐施会的报告,从1765年到1900年,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折算下来高达60多万亿美元,这些财富大部分流入了英国最富有的少数人手里,让英国变得富裕强大,却让印度变得一贫如洗。

这种掠夺是长期的、系统性的经济剥削,直接破坏了印度的经济结构,导致印度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摆脱不了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公知们总爱美化英国的殖民历史,说什么英国给殖民地带来了“文明”和“进步”,可事实恰恰相反。

英国殖民的本质,从来不是传播文明,而是掠夺资源、扩张霸权。

直到今天,英国依然没有真正反思自己的殖民历史,对于那些因为它而陷入混乱的国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补偿和道歉,反而还在利用当年留下的遗留问题,继续维护自己的地缘利益。

来源:阿皮历史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