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年假5天,回来后发现我的大客户被同事抢走了,我选择沉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6:55 1

摘要:我叫苏晴,31岁,在“启航企业培训”做客户经理,干了整整五年。我们公司做的是B2B的企业培训服务,小到员工基础礼仪,大到高管战略思维,都是业务范围。干我们这行,业绩是硬通货,而业绩的核心,就是手里的大客户——那些年签约额过百万、续约稳定、还能介绍新客户的“金主

我请年假5天,回来后发现我的大客户被同事抢走了,我没说什么,一个月后,客户打电话给我:你那个同事已经被我们起诉了

第一章 年假前的铺垫:攥在手里的“定心丸”

我叫苏晴,31岁,在“启航企业培训”做客户经理,干了整整五年。我们公司做的是B2B的企业培训服务,小到员工基础礼仪,大到高管战略思维,都是业务范围。干我们这行,业绩是硬通货,而业绩的核心,就是手里的大客户——那些年签约额过百万、续约稳定、还能介绍新客户的“金主爸爸”。

我手里就有这么一个“定心丸”级别的客户:恒通集团。

恒通是做智能制造的,在长三角有三家工厂,员工近两千人。我跟他们的合作始于两年前,当时他们刚换了采购总监,叫张弛,三十七八岁,说话干脆,不绕弯子。第一次见他,我提前做了三个月的功课——研究恒通的业务布局、行业痛点,甚至扒了他们近三年的年报,最后拿出了一套“分层级定制培训方案”:一线员工搞技能提升,中层干部练管理复盘,高管对接行业专家做战略研讨。

张弛当时翻方案的时候,手指在“中层管理复盘模块”上停了很久,抬头问我:“你们能保证复盘工具落地?不是光讲理论吧?”我立马把之前给另一家制造企业做的复盘案例拿出来,连他们的课后评估报告、员工行为改变跟踪表一起递过去。他看完没多说,只说“一周后给你答复”。

一周后,合同签了,首年合作额120万。这两年里,我跟恒通的对接从没出过岔子:张弛要的培训效果数据,我总是提前一天整理好;他们工厂突然要加开一场安全培训,我连夜协调讲师调整行程;甚至张弛母亲住院,我知道他忙得没时间订花,悄悄让花店送了束康乃馨到病房,没留名字——干我们这行,专业是基础,人情是纽带,但不能越界,这点我拎得清。

今年年初,恒通的年度续约提上了日程。按照往年惯例,4月份就能签合同,今年张弛跟我透了口风,说集团要拓展海外业务,想在原有基础上加一个“跨文化沟通培训”模块,合作额能涨到150万。我心里踏实,这单要是成了,我今年的业绩完成率能直接冲到80%。

3月底的时候,我跟领导李姐提了休年假的事。自从去年底忙完恒通的年终培训总结,我就没好好歇过,每天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整理方案。李姐挺痛快,说“你先歇,恒通那边有进展了随时跟我同步”。

休年假前三天,我特意去了趟恒通,跟张弛敲定了续约合同的细节,只差最后走他们集团的审批流程,预计我年假回来就能签。临走的时候,张弛送我到电梯口,笑着说:“苏晴,你放心去玩,合同的事我盯着,等你回来咱们签字。”我递给他一盒我老家的明前茶,说“张总,麻烦你多费心,我回来请你吃饭”。

回到公司,我把恒通的资料整理好,放在电脑的“重点客户”文件夹里,加密了。座位旁边的同事林浩凑过来,问我:“晴姐,你休年假啊?去哪玩?”

林浩是去年刚入职的,25岁,名牌大学毕业,脑子活,嘴也甜,但总有点急功近利。去年底他为了冲业绩,跟一个客户夸下海口,说能请到某知名商学院的教授来讲课,结果根本没渠道对接,最后还是我把我认识的一个行业专家介绍给他,才没搞砸。

我当时没多想,笑着说“去云南待几天,放松放松”。林浩眼睛亮了亮,又问:“那你手里的客户,要是有急事找你怎么办?要不要我帮你盯一下?”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恒通的事我不想假手于人,尤其是续约关键期,但也不好直接拒绝,就说“不用麻烦你,我手机开机,客户真有急事会直接打我电话”。

林浩没再坚持,只是笑着说“行,那晴姐你玩得开心,回来给我们带点特产啊”。我点了点头,没再多说,转身去收拾年假要带的东西。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同事间的普通寒暄,却没料到,这会是后面麻烦的开始。

第二章 云南的雨:手机里的“异常信号”

我的年假是4月1号到5号,一共五天,去了云南大理。我没跟任何人结伴,就想一个人待着:早上在洱海边散步,中午找家白族菜馆吃酸辣鱼,下午在民宿的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书。手机我设了“工作勿扰”,只接家人和张弛的电话。

年假第一天,一切都好,洱海边的风很软,阳光也不刺眼。晚上的时候,我给张弛发了条微信,说“张总,我到大理了,您那边要是有急事,随时给我打电话”。他很快回复,就两个字:“好的。”

第二天下午,我正在双廊古镇逛小店,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的座机号,归属地是本市。我以为是快递,接了,那边是个女人的声音,问“请问是苏晴吗?我是恒通集团采购部的,想跟你确认一下续约合同里的跨文化沟通模块细节”。我愣了一下,恒通采购部我只跟张弛对接,没见过其他同事,就说“您好,我现在在休年假,细节方面您可以跟张弛张总确认,或者等我5号回去后再跟您对接?”

女人顿了一下,说“哦,张总让我跟你对接的,那算了,我再问问别人吧”。挂了电话,我心里有点不舒服,张弛要是有变动,应该会提前跟我说啊。我想给张弛发微信问问,但又觉得可能是我多心了,也许是采购部的同事帮忙分担工作,就没再纠结。

第三天早上,我刚醒,“晴姐,你在大理玩得怎么样?有没有拍美照?”后面还配了个笑脸表情。我回复“挺好的,你怎么突然问这个?”他很快回过来:“没什么,就是想起你之前说想去大理,问问你玩得开心不。对了,昨天恒通采购部的人来公司了,问续约的事,我跟他们聊了几句,帮你说了咱们公司的优势,你放心。”

我看到这条微信,心里一下子沉了。恒通的人来公司,为什么不打我电话?林浩为什么会跟他们聊?“他们来公司找我?你跟他们聊了什么?”

过了十几分钟,林浩才回复:“也没聊什么,就是他们问续约合同什么时候能签,我说您休年假了,等您回来就办。我还跟他们提了咱们新出的‘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觉得挺适合他们的,就顺便介绍了一下。晴姐,我没帮你瞎承诺什么,就是帮你维护一下客户关系。”

我拿着手机,手指有点凉。林浩说的“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是公司上个月刚推出的,还在试运营阶段,效果没经过验证,我本来打算等恒通的续约合同签了,再慢慢跟张弛推荐,没想到林浩直接跟客户提了。更让我不舒服的是,他没经过我同意,就跟我的客户对接,这不符合行业规矩,也不符合公司的客户归属制度——公司明确规定,谁的客户谁负责,除非客户主动要求更换对接人,或者原对接人离职。

我想打电话给林浩问清楚,但又觉得在年假期间闹僵不好,而且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万一他说“我只是好心帮忙”,反而显得我小气。我深吸了口气,回复林浩:“谢谢,不过恒通的事我自己跟就行,后续他们要是再找你,你让他们直接联系我。”

林浩回复得很快:“好的晴姐,我知道了,你别多想,好好玩。”

那天剩下的时间,我没心思逛了,坐在洱海边的长椅上,看着远处的苍山,心里乱糟糟的。我甚至想提前结束年假回去,但又觉得没必要——张弛跟我的关系摆在这里,合同细节也敲定了,林浩应该翻不出什么浪花。

年假第五天,我准备返程。早上给张弛发了条微信,说“张总,我今天下午回市里,明天去公司处理一下事情,后天去拜访您,咱们把合同签了?”这次,张弛回复得很慢,过了两个小时才回:“苏晴,回来再说吧,合同的事可能有点变动。”

“变动”两个字像根刺,扎在我心上。我赶紧打电话过去,他没接,“我现在在开会,晚点跟你说。”

我握着手机,站在民宿的院子里,大理的天很蓝,但我心里却阴沉沉的。我预感到,可能有什么事,超出了我的控制。

第三章 回到工位:消失的客户与“无辜”的同事

4月6号,我回到公司。早上八点半到的,比平时早了半小时。林浩已经到了,正坐在座位上敲键盘,看到我进来,笑着站起来:“晴姐,你回来啦!云南好玩不?带特产了吗?”

我放下行李箱,没接他的话茬,直接问:“林浩,我休年假的时候,恒通的人来公司,具体跟你聊了什么?你把他们的联系方式给我。”

林浩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自然,说:“晴姐,就是普通聊了聊续约的事,他们没给我联系方式啊,说有事会跟你对接。怎么了?是不是张总跟你说什么了?”

我没理他,打开电脑,登录企业微信,找到张弛的对话框,给他发了条消息:“张总,我已经到公司了,您今天有空吗?我想跟您聊聊合同的事。”没等他回复,我又打开“重点客户”文件夹,想再核对一下续约细节,却发现文件夹里的恒通资料少了一份——就是我整理的“跨文化沟通培训模块”的讲师简历和课程大纲。

我心里一紧,转头问林浩:“你动过我电脑里的恒通资料吗?”

林浩的眼神有点躲闪,说:“没有啊晴姐,我怎么会动你电脑?你是不是自己放错地方了?”

这时候,领导李姐走了过来,看到我,说“苏晴,你回来啦,正好,你跟我来办公室一趟”。

我跟着李姐进了办公室,她递给我一杯水,说“苏晴,恒通的续约,可能黄了”。

我手里的杯子晃了一下,水洒出来一点,我赶紧擦了擦,问“李姐,怎么回事?张弛跟你说了?”

李姐叹了口气,说“昨天林浩跟我说,恒通已经跟他签了合同,合作额140万,比你之前谈的少10万,但加了‘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

我脑子“嗡”的一声,像被人用锤子砸了一下,半天没反应过来。林浩?他怎么能跟恒通签合同?恒通是我的客户,公司的客户归属系统里,明明确确写着“负责人:苏晴”。

“李姐,这不合规矩啊!”我声音有点抖,“恒通是我跟了两年的客户,续约细节都是我敲定的,林浩怎么能绕过我签合同?”

李姐揉了揉太阳穴,说“我知道这事儿委屈你。林浩昨天跟我解释,说张弛主动找的他,说你休年假,对接不方便,而且他们觉得‘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更符合需求,就跟林浩签了。我也问了林浩,他说他没主动抢客户,是客户要求的”。

“客户要求的?”我冷笑了一声,“李姐,我休年假前一天还跟张弛见过面,他跟我说等我回来签字,怎么可能突然找林浩?而且‘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还在试运营,林浩凭什么跟客户保证效果?”

李姐没说话,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合同复印件,递给我:“这是林浩跟恒通签的合同,你看看。”

我接过合同,翻到“服务内容”那一页,果然有“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下面还写着“保证配备具有10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讲师,提供3次课后落地辅导”。我心里更气了——公司根本没有“10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专职讲师,都是外聘的,而且外聘讲师最多只提供1次课后辅导,林浩这是在瞎承诺!

我拿着合同去找林浩,把合同拍在他桌子上,指着“讲师条款”问他:“林浩,你跟恒通承诺的10年海外经验讲师、3次落地辅导,你能兑现吗?公司有这样的资源吗?”

周围的同事都看了过来,林浩的脸涨得通红,站起来说“苏晴,你别这么大声行不行?我跟恒通签合同,是张总同意的,而且我已经在对接讲师了,肯定能兑现!你至于这么针对我吗?”

“我针对你?”我气得手都在抖,“林浩,客户归属制度你不知道吗?我的客户,你凭什么绕过我签合同?你这是抢客户!”

“谁抢你客户了?”林浩也急了,“张总说跟你对接的时候,你总强调‘稳妥’,他们要的是‘快速落地’,我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才跟我签的!你自己跟不上客户的节奏,别怪别人!”

这时候,李姐走了过来,把我拉到一边,小声说“苏晴,别在办公室吵,影响不好。林浩虽然做法欠妥,但合同已经签了,现在追究也没用。这样,我跟公司申请,把恒通的业绩算你一半,你看行不行?”

我看着李姐,心里又委屈又失望。一半业绩?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我两年的心血,是我跟张弛之间的信任,就这么被林浩一句话、一份违规的合同给毁了。但我也知道,现在在办公室闹下去,只会让别人看笑话,而且合同已经签了,强行撕毁对公司也不好。

我深吸了口气,压下心里的火,对李姐说“不用了李姐,业绩我不要了。但林浩承诺的那些条款,要是兑现不了,出了问题,我不负责”。说完,我转身走回自己的工位,把恒通的资料文件夹彻底删除,加密钥匙也删了——既然已经不属于我了,留着也没意义。

那天剩下的时间,我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整理其他客户的资料。林浩偶尔会跟同事说笑,声音不大,但我能听到他在说“恒通这单搞定,我这个季度的业绩就稳了”。我没回头,只是把手里的笔握得更紧了——我倒要看看,他承诺的那些东西,到底能不能兑现。

第四章 一个月的沉默:风暴前的平静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没再提恒通的事,也没找张弛。不是赌气,是觉得没必要——合同已经签了,我再去找张弛,反而显得我小气,而且林浩要是真能把服务做好,也算恒通没选错;要是做不好,张弛自己会明白。

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其他客户身上:之前跟了半年的一家互联网公司,终于签了60万的年度培训合同;给一家连锁超市做的员工服务礼仪培训,他们反馈很好,想加开10场;甚至还挖掘了一个新的潜在客户,做医疗器械的,初步谈了合作意向,预计下个月能签。

李姐偶尔会跟我聊起恒通的情况,说林浩最近忙得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找海外讲师,一会儿要跟恒通对接培训时间。有次李姐说“苏晴,你要是有空,能不能帮林浩看看?他找的那个海外讲师,背景有点问题”,我拒绝了,说“李姐,恒通现在是林浩的客户,我不方便插手,免得又被说针对他”。李姐叹了口气,没再勉强。

我偶尔会从同事那里听到关于林浩的消息:说他找的海外讲师,其实是个刚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根本没有10年工作经验,他只好自己花钱给讲师做了份假简历;说恒通催他确定培训时间,他一直拖着,说“讲师在排期”;说张弛给他打了好几次电话,他都没接,只回微信说“在忙”。

我心里清楚,林浩这是在拆东墙补西,早晚要出事。干我们这行,最忌讳的就是“过度承诺”——客户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是画大饼。我跟恒通合作两年,从来没跟张弛说过“绝对”“保证”这种话,每次都是把能做到的、不能做到的都说清楚,比如“跨文化沟通培训,我们能保证讲师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课后提供1次落地辅导,要是您需要更多辅导,我们可以额外协商费用”,这样虽然显得不够“爽快”,但不会出纰漏。

有次下班,我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店遇到了恒通的采购部专员小周,就是上次给我打电话的那个女人。她看到我,愣了一下,主动走过来打招呼:“苏晴姐,你最近还好吗?”

我点了杯美式,让她坐下,问“小周,你们跟林浩的合作,现在怎么样了?培训时间定了吗?”

小周叹了口气,说“别提了,我们都快急死了。合同签了快一个月了,林浩连讲师的具体资料都没给我们,每次问他,他都说‘快了快了’。张总都发了好几次火了,说要是再定不下来,就要走合同违约流程了”。

我心里一动,问“你们合同里有违约条款吗?”

小周说“有啊,约定了4月30号前必须确定讲师和培训时间,要是5月10号前还没开展第一次培训,我们有权解除合同,并且要求他们赔偿合同金额20%的违约金。林浩当时签合同的时候,拍着胸脯说‘肯定没问题’,现在连人影都快找不到了”。

我没再多问,只是说“小周,你们也别太急,再跟林浩沟通沟通,实在不行,就按合同来”。小周点了点头,说“也只能这样了。苏晴姐,说实话,我们张总还是想跟你合作,当时跟林浩签合同,也是因为他说你休年假期间没办法对接,而且承诺的条件比你好,张总才动心的。现在看来,还是你靠谱”。

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明白,张弛当时可能也是被“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和林浩的承诺冲昏了头,加上我休年假联系不上(其实我手机一直开机,林浩肯定跟他说我“不方便接电话”),才做了这个决定。

4月30号那天,我看到林浩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语气很着急,挂了电话后,他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待了很久。后来听同事说,恒通给了他最后通牒,5月5号前必须提供讲师资料和培训计划,否则就走违约流程。

5月4号那天,林浩没来上班,请假了。李姐给我打电话,说“苏晴,林浩请假了,恒通那边打他电话没人接,打到公司来了,你能不能先跟张弛对接一下?”我想了想,说“李姐,我可以跟张弛联系,但我只负责沟通,不负责解决林浩的问题,毕竟合同是他签的”。李姐说“行,你先稳住客户”。

我给张弛打了个电话,他很快接了,声音有点疲惫:“苏晴,你终于给我打电话了。”

我开门见山:“张总,我听说林浩那边还没给您提供讲师资料?”

张弛叹了口气,说“是啊,这一个月,我找他不下十次,每次都是推脱。苏晴,说实话,我现在挺后悔的,当初不该听他的,应该等你回来。你们公司怎么会有这样的员工?承诺的东西根本兑现不了,还耽误我们的时间”。

我没说林浩的不是,只是说“张总,我现在跟您对接,也只能帮您传达需求,具体的讲师资源,还是得公司协调。您看,要不要我让公司的资源部跟您直接对接?”

张弛说“不用了,我们集团已经开会决定了,要是明天林浩还不给答复,我们就正式起诉他,还有你们公司,毕竟合同是跟你们公司签的”。

我愣了一下,问“起诉林浩?为什么?”

张弛说“因为我们发现,林浩给我们的讲师简历是假的,而且他跟我们签合同的时候,隐瞒了你们公司‘海外市场拓展培训包’还在试运营的情况,涉嫌欺诈。我们集团的法务已经在准备材料了”。

挂了电话,我心里五味杂陈。我知道林浩会出事,但没想到会闹到起诉的地步。

第五章 客户的电话:起诉与回归

5月6号早上,我刚到公司,手机就响了,是张弛打来的。

“苏晴,跟你说个事,”张弛的声音很平静,“我们集团昨天已经正式起诉林浩了,同时也给你们公司发了律师函,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违约金。”

我握着手机,问“张总,起诉林浩是因为他伪造讲师简历吗?”

“不止,”张弛说,“我们法务查了,林浩不仅伪造了讲师简历,还跟我们采购部的一个专员私下接触,说只要能签下合同,给她5%的回扣。那个专员已经主动向集团坦白了,有聊天记录为证。现在证据确凿,林浩涉嫌商业欺诈和不正当竞争,我们必须起诉他,给集团一个交代。”

我心里震惊——林浩竟然还敢搞回扣这一套?这已经不是职场违规了,是违法了。

“那我们公司……”我有点担心,毕竟合同是跟公司签的。

张弛笑了笑,说“苏晴,你们公司的责任,我们会跟你们领导协商,主要责任在林浩。说实话,我们还是想跟你们公司合作,毕竟这两年跟你合作得很愉快,你们的服务质量我们是认可的。我已经跟你们李总沟通过了,希望还是由你对接我们的续约,之前谈的150万合作额不变,‘跨文化沟通培训’模块按原计划来,你看可以吗?”

我心里一下子松了口气,不是因为业绩回来了,而是因为我的专业和诚信,最终还是被认可了。我跟张弛说“张总,谢谢您的信任,我这边没问题,今天下午我就把合同细节再跟您确认一遍,尽快签合同”。

挂了电话,我去了李姐的办公室。李姐看到我,赶紧说“苏晴,恒通的事你知道了吧?张弛跟我说了,还是由你对接,太好了!”

我坐下,问“李姐,林浩呢?他今天没来上班。”

李姐叹了口气,说“林浩昨天来公司办离职了,说是家里有事。他走之前,跟我坦白了,说他伪造了讲师简历,还想给恒通的专员回扣,没想到被发现了。现在恒通起诉他,他估计也慌了,听说已经回老家了。公司这边,会配合恒通的调查,但主要责任在他个人,公司不会承担太多责任”。

我没再多问林浩的事,跟李姐确认了恒通的续约流程,就回了工位。同事们听说恒通又回到我手里,还听说林浩被起诉了,都过来跟我说“晴姐,还是你厉害,这单失而复得太不容易了”。我只是笑了笑,没多说——这不是“厉害”,是我知道,干我们这行,走捷径、耍小聪明,早晚要栽跟头;只有踏踏实实干,守住专业和诚信的底线,才能走得远。

当天下午,我又去了趟恒通。张弛这次亲自在会议室等我,看到我,站起来跟我握手,说“苏晴,之前是我太急了,差点误了大事,跟你说声抱歉”。

我递给他新的合同,说“张总,过去的事就不说了,我们还是看未来的合作。这份合同跟我们之前谈的一样,没有额外的承诺,都是我们能做到的,您可以仔细看看”。

张弛翻合同的时候,手指在“服务质量保障”那一页停了很久,抬头说“苏晴,你们的服务质量保障条款,比林浩承诺的那些虚的东西,让我踏实多了。以后恒通的培训,就拜托你了”。

我笑着说“张总,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那天签完合同,张弛留我在恒通的食堂吃了晚饭。吃饭的时候,他跟我说“苏晴,其实我早就发现林浩有问题了。第一次跟他对接,他就跟我吹,说你们公司有多少多少资源,比你专业多了。我当时就有点怀疑,因为我知道,你做事从来不会说这么满的话。后来他一直拖着不给讲师资料,我就更确定了,只是没想到他还敢搞回扣”。

我喝了口汤,说“张总,谢谢您还愿意相信我,相信我们公司”。

张弛说“不是相信你们公司,是相信你。这两年,你跟我们的对接,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到位,连我们工厂的保安都认识你,说‘那个送培训资料的苏小姐很客气’。做生意,其实就是做人,你这个人靠谱,我才愿意跟你合作”。

走出恒通的大楼时,天已经黑了。路边的路灯亮了起来,照得路很清楚。我想起这一个多月的经历,从年假时的放松,到回来发现客户被抢的愤怒,再到沉默等待的平静,最后到客户回归、林浩被起诉的结局,心里很感慨。

林浩要是能明白“做人靠谱”这四个字,也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而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准则:不贪快,不贪多,只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只对客户说自己能兑现的话。

第六章 后续:风波过后的思考与成长

恒通的续约合同签了之后,我很快就启动了培训服务。跨文化沟通培训的讲师,我找了公司合作多年的一位专家,他有8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曾经在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企业做过管理,很符合恒通的需求。第一次培训结束后,张弛给我发了条微信,附了一张培训现场的照片,说“苏晴,讲师讲得很好,我们的高管反馈很不错,谢谢你”。

我心里踏实,这才是我想要的合作状态——专业、坦诚、互相尊重。

林浩的事,后来我听李姐说,恒通的起诉案很快就判了,林浩需要赔偿恒通30万的违约金(合同金额的20%),还因为涉嫌商业贿赂,被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处罚了。他老家的工作也丢了,据说现在还在到处凑钱赔偿。我没再关注他的消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做错了事,就该承担后果。

这件事之后,公司重新修订了客户归属制度和客户经理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客户负责人休假期间,由领导指定对接人,不得私自对接他人客户”;“客户经理不得向客户做出超出公司能力范围的承诺”;“严禁向客户相关人员提供回扣、礼品等不正当利益”。李姐在公司的全员大会上,还特意提到了恒通的案例,说“我们要以林浩为戒,以苏晴为榜样,记住专业和诚信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有次新员工培训,李姐让我去分享经验。我没讲什么大道理,只跟他们说了我跟恒通合作的经历,从第一次见张弛,到后来的每一次对接,再到这次客户失而复得的过程。最后我跟他们说:“干我们这行,就像种地,你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你播下‘专业’和‘诚信’的种子,用心浇灌,就会收获客户的信任和长期的合作;你要是想播下‘捷径’和‘谎言’的种子,看似长得快,其实根扎不深,风一吹就倒。”

新员工们听得很认真,有个小姑娘后来跟我说“晴姐,你说的太对了,我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干,不耍小聪明”。我笑着说“好,姐姐相信你”。

今年年底,公司评“年度优秀客户经理”,我当选了。颁奖的时候,李姐给我颁奖,说“苏晴这一年,不仅完成了180%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她守住了我们公司的职业底线,赢得了客户的尊重。这个奖,她实至名归”。

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同事,我想起了年初恒通被抢时的委屈,想起了一个月沉默等待时的平静,想起了张弛跟我说“你这个人靠谱”时的信任。我知道,这个奖不是给“失而复得”的恒通单子,是给我这五年来坚守的专业和诚信,是给我明白的那个道理:职场没有捷径,唯有踏实前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颁奖结束后,张弛给我发了条微信,附了一张恒通海外工厂的照片,说“苏晴,我们的海外工厂已经投产了,跨文化沟通培训效果很好,谢谢你。明年的合作,我们还按老规矩来”。

我回复他“张总,谢谢您的信任,明年我们会做得更好”。

放下手机,我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很平静。我知道,未来的职场路上,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只要我守住专业和诚信的底线,踏踏实实干,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那些曾经的风波,都会变成我成长的养分,让我走得更坚定、更从容。

尾声 踏实的脚步:走在专业的路上

现在的我,依然在“启航企业培训”做客户经理,手里的客户越来越多,但我从来没因为忙而敷衍过任何一个客户:给初创公司做培训,我会根据他们的预算调整方案,不浪费一分钱;给大型企业做培训,我会提前跟他们的员工做需求调研,确保培训内容落地;甚至有客户因为预算问题暂时不能合作,我也会把行业的培训趋势资料分享给他们,说“等你们有需求了,再找我”。

有次跟恒通的张弛聊天,他跟我说“苏晴,现在跟我们合作的供应商里,就你们公司最省心。别的供应商总想着怎么多赚钱,你们想着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我笑着说“张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帮你们解决问题,我们才能长期合作,这是双赢”。

林浩后来再也没跟我联系过,也没回市里。偶尔有同事提起他,说“听说他在老家找了份销售的工作,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我希望他能真正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能踏踏实实干,不要再走歪路。

我经常跟新同事说:“干我们这行,不要羡慕别人签了大单子,要看看别人背后付出了多少;不要嫉妒别人走得快,要想想别人是不是走得稳。职场就像马拉松,不是看谁跑得快,是看谁能跑到最后。”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忙完一个大项目后,休个年假,去看看风景。但我再也不会担心客户被抢——不是因为我有了多少权力,而是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守住专业和诚信的底线,用心对待每一个客户,就没有人能抢走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有时候夜深人静,我会翻出跟恒通的第一份合同,看着上面的签字,想起第一次见张弛的场景。那时候的我,还带着点职场新人的青涩,却已经明白“踏实”的重要性。这五年,我走得不算快,但每一步都很稳。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带着这份“踏实”,走在专业的路上,服务好每一个客户,做好每一个项目。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底线,不投机取巧,就一定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来源:高贵海燕XZW8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