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关于陪伴、扎根与重生的人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晓,她的名字很普通,普通得就像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一粒沙尘。但名字的背后,却承载着一段从“迷茫”到“踏实”的蜕变过程。
这是一个关于陪伴、扎根与重生的人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晓,她的名字很普通,普通得就像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一粒沙尘。但名字的背后,却承载着一段从“迷茫”到“踏实”的蜕变过程。
2020年之前,张晓投身于旅游行业。她以为,这就是奋斗的常态。然而突然的失业就像一记重锤,砸碎了青春梦想。经济上的窘迫、价值感的破灭,迫使她回到黄土高原那个养育她多年的小山村——靖边县宁条梁镇黄蒿塘村。
最初的两个月,是她人生中最“慢”也是最“重”的时光。
低矮的老屋,篱笆小院。夜晚,她和奶奶两个人围坐在土炕上,无声的陪伴像暖流一点点融化着她心中的“坚冰”。
这两个月不是虚度,而是一场深刻的人生反思,她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一个念头在反复的思考中越来越清晰:她需要一种生活方式,既能留在这片土地上,陪伴奶奶安度晚年,又能为自己和家人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利用好互联网和自媒体。
张晓开始用视频记录她和奶奶平凡而珍贵的生活日常,记录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最本真的模样:奶奶在灶台烙饼时专注的侧脸,在院子里喂鸡时的蹒跚脚步,以及坐在门口晒太阳时安详的神情。她也记录清晨薄雾笼罩的静谧树林、夕阳染红黄土高坡的壮丽、春雨后泥土的芬芳等。这些画面,没有精致的剪辑,也没有夸张的剧情,只有纯朴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流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份源自心底的真实与温暖,通过网络这个“放大器”,触动了屏幕另一端无数颗同样渴望温情与宁静的心。
自媒体的微光照亮了她灰暗的前路,打开了她看待家乡的视野。她重新发现了这片土地的价值: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新鲜的粮食蔬菜、乡亲们用传统方式饲养的家禽家畜……她也看到乡亲们面对优质农产品销路不畅的无奈,看到他们守着“金山”却依然生活拮据的困境。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发:把在外漂泊多年的父母也叫回来,一家人回家创业,力量就更大了。
说服父母的过程并不轻松,她给父母讲家乡的变化,讲她的计划和市场前景,分析从事生态农业和自媒体销售的优势。她反复强调:一家人在一起共同奋斗,比什么都重要。
最终,父母收拾行囊,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家人的团聚,让小院充满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张晓结合家乡的环境优势和市场需求,决定从最稳妥的家庭养殖开始——养猪、养鸡。
创业初期,没有现成的场地,一家人在自家的土地上选址、平地、拉砖、和泥、砌墙。父亲负责重体力活和整体搭建,母亲负责后勤和细节处理,张晓则发挥年轻人的优势,负责技术学习和资料查询。奶奶也常常坐在一旁,递工具,送水。猪圈和鸡舍终于盖起来了,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全家人的汗水和对未来的期盼。
接下来更考验人的是日常管理和技术学习。养猪养鸡中的品种选择、饲料配比、疫病防治……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学问,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无归。她买来专业书籍学习,向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请教,利用网络查找最新的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多少个凌晨,当村民还在沉睡时,她已起床拌料、喂食、清理圈舍;多少个深夜,她在灯下研究饲料配方,讨论防疫方案。夏天,她顶着烈日清理粪便,汗水浸透衣衫,忍受着蚊虫的疯狂叮咬;冬天,她冒着寒风加固棚舍,双手冻得通红开裂。
然而,当她看到父母疲惫却异常坚定的眼神,看到奶奶坐在门口默默支持的身影,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那份热气腾腾的团圆感,所有的苦累、疲惫、焦虑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
天道酬勤,几年的坚持和用心付出,张晓家的小型家庭养殖场终于步入了正轨。她和家人建立了“晓菲农业专业合作社”,2024年存栏鸡3000多只、猪100多头、羊子100多只,实现经济效益四五十万元。他们坚持健康生态的理念,饲料精心配比,防疫严格到位,给猪和鸡足够的活动空间。他们的产品,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
为进一步拓展销路,张晓决定迈出关键的一步——在靖边县城开设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品牌肉店。从选址、装修、办理各种手续,到店铺的日常运营管理,又是一番新的挑战。这家肉店,不仅是一个销售窗口,更是他们家扎根乡土、事业有成的象征,是父母后半生安稳幸福的保障。
她的自媒体事业也随着家庭养殖和肉店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镜头里,除了奶奶的慈祥、小院的温馨,还多了养殖场的勃勃生机和肉店的热闹场景。
这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日记本”,而且成为连接家庭小事业与外部大市场的“桥梁”,更成为张晓回馈土地和乡亲们的平台。她真诚地讲述着养殖理念、生产过程,分享创业路上的故事。这份真实和透明赢得了粉丝更深的信任。这份信任,让张晓萌生出更大的想法: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她深知,在这片土地上,像她这样用心生产优质农产品的人家还有很多。他们不擅言辞,不懂网络,守着“宝贝”却愁销路。于是,她开始主动走访周边的乡亲,了解他们的种植、养殖情况。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她的镜头和讲述,呈现在了万千网友面前。
利用自媒体的影响力和积累的销售渠道,张晓开始尝试为乡亲们带货。从最初的忐忑试水,到逐渐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和销售模式。每一次直播推荐,每一次产品上架,她都亲力亲为,严把品质关。2024年,她通过直播帮乡亲们销售农产品,销售额达600多万元。看到乡亲们舒展的眉头,那份助人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远超任何经济收益。
从2020年失业跌入人生谷底,到如今家庭团聚、事业初成,短短几年,张晓从一名自媒体“记录者”到家庭养殖“合伙人”,再到乡亲们的“助农人”,这一份深深扎根于故土、与家人血脉相连的事业,让她感到无比踏实和自豪。
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