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退休后公益·广外银龄影像”志愿活动在街道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由广外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创龄”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退休后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正式落地。
前不久,“退休后公益·广外银龄影像”志愿活动在街道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举行,标志着由广外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创龄”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退休后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正式落地。
从“被需要”到“被重视”的幸福
“来,微笑,太棒了!”快门声此起彼伏,伴随着阵阵欢笑,5位银发志愿者正举着相机,为五位同样年过七旬的老人定格下珍贵瞬间。
77岁的霍大爷半蹲着仔细调整角度,即便双手微有颤抖,依然能稳稳地捕捉到老人们最自然、最自信的笑容。他身旁,70岁的周大妈一边帮被拍摄的老人整理围巾,一边细心地调试着反光板,偶尔还递上事先准备好的丝巾作为道具,努力为邻居们留下最美的形象。
“您稍微侧点身,对,这个角度显得精神!”霍大爷热情地指挥着,老人们在镜头前绽放笑容,时光在这一刻被定格,岁月沉淀下的风采尽显无遗。
“这比去影楼拍照有意义得多,都是街坊邻居,倍儿亲切!”70岁的王大妈特意穿上了老伴儿精心挑选的新衣服,镜头前挺直了腰板,满脸笑意。
霍大爷是“创龄”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有着40年摄影经验。和他搭档的志愿者中,有刚退休的社区文艺骨干,也有擅长修图的“数码达人”,平均年龄71岁。志愿者们分工明确,有人专注取景拍摄,有人负责背景布置,还有人时刻关注老人们的情绪,轻声提醒“笑一笑”“放松点”。整整3个小时的拍摄时间,俨然成了社区里的温情聚会。拍摄结束后,老人们依依不舍地与志愿者们合影,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服务中心。
这些照片将在后期冲洗出来,配上相框赠送给每位老人,免费交到老人们手中。照片不仅定格了个人的精彩瞬间,也见证了邻里之间久违的情感联结,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退休后能继续为社会作贡献,这种感觉特别充实。”志愿者张大妈翻看着刚为老人们拍的照片,脸上洋溢着成就感。
据了解,这场特别的公益拍摄是广外街道“退休后公益·银龄影像”志愿活动的其中一场,由街道市民服务中心、“创龄”志愿者服务队及北京乐予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
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转变
2024年,在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统筹下,“创龄”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目前已有约20多位志愿者,成员全部为退休老人。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退休后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打破社会对老年群体的传统认知,通过认知症援助、社区治理、助学助教、探访关爱、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服务模块,搭建银龄志愿者参与公益的平台,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我们了解到广外‘创龄’志愿者服务队中有好几位优秀的摄影爱好者,有专业设备、有摄影经验,于是此次活动特意选择摄影服务作为切入点,既能直观体现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又能发挥志愿者的技术优势。”
今年74岁的黄大爷是队伍里的摄影骨干,退休前,他就对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退休后,他不仅没有放下相机,反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各类社区活动,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温暖故事。
最近,他还经常组织邻里摄影分享会,传授拍摄技巧,带动更多老人加入摄影志愿服务的行列。“‘创龄’志愿者服务队不仅仅局限于拍摄自然风光或单纯的活动记录,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广外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抗美援朝老兵、退休干部、普通邻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鲜活的人生片段,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记忆。”黄大爷说道。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持续激发银龄志愿者的能量,今年,广外街道正在筹备建设“志愿服务超市”,通过“挂牌”发布各类社区公益任务,如社区值守、环境清理等,“创龄”志愿者可按需领取项目,记录服务时长,再上传管理平台后,便可通过积分兑换生活好物。相关负责人表示:“辖区面积大,老年人口多,需求也非常大。我们希望通过项目化、常态化的管理,把更多志愿者的力量凝聚起来,实现资源集中、合理分配,让每一份爱心都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下一步,广外街道还将探索更多方向,如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居家养老服务、传统文化教学等,充分挖掘银龄群体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热情,努力为老年朋友搭建多元、包容、有温度的“银发舞台”。
记者付善元文
来源:明明的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