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上百万,近四千万人感染艾滋,提示:这两类人群千万注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8:38 1

摘要: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全球已有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数字,而是一个越来越近的警钟。尤其是两类人群,正在悄然成为高危人群,如果你或家人属于其中之一,务必提高警惕。

你知道吗?就在你刷手机的这一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超过130万人。”——这是2024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一组数据。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全球已有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这不是一个遥远的数字,而是一个越来越近的警钟。尤其是两类人群,正在悄然成为高危人群,如果你或家人属于其中之一,务必提高警惕。

这不是一场“年轻人的病”,也不是“特定圈层”的问题。它可能就藏在一次无防护的亲密接触里,一次看似普通的输血,一次“只要便宜”的纹身、一场“不当操作”的拔牙。危险,往往不是轰轰烈烈地来,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生活的微末处

究竟是哪两类人群最需要注意?艾滋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请往下看,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李阿姨今年62岁,是一位退休教师。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和“艾滋病”扯上关系。去年她因为牙疼在附近一家私人诊所拔牙,几个月后体检却查出了HIV阳性。她一度崩溃:“我一辈子规规矩矩,怎么会得这个病?”

这个案例不是个例。当前,“中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正在成为艾滋感染的两大高风险人群。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50岁以上感染者比例从2010年的10.9%,上升至2023年的28.6%。而15-24岁的青少年感染者,也正在以每年上升的趋势增长。

这两个群体,一个是“以为自己不会得”,一个是“根本不知道怎么预防”。病毒的传播,正是在“无知”和“误判”中悄然蔓延。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不是“马上就死”的病,而是会摧毁人体免疫系统,导致各种感染和肿瘤接踵而至。

HIV不会通过日常生活传播,例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都不会传播。它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中性传播仍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占比超过90%。

最可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大多数感染者在早期“无症状”,甚至数年都没有任何不适。因此很多人直到身体出现严重问题,才发现自己早已感染。

退休后空巢、再婚、缺乏健康知识……这些因素让中老年人逐渐成为高危人群。

许多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是年轻人的病”“我又不乱来,怎么会得”,但现实是,中老年再婚或临时性伴随现象明显增加,许多人因缺乏防护意识未使用安全套,且部分男性存在服用助性药物后发生高风险行为的情况。更危险的是,他们体检频率低,发现往往已是晚期

在智能手机普及、社交软件泛滥的今天,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速度远超想象。但性教育的缺失和防护知识的不足,却让他们在面对诱惑和选择时缺乏判断力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HIV感染者中,绝大部分是因性传播感染,尤其是男男性行为者比例较高。在“羞于谈”“不愿讲”的环境中,很多青少年连“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都不了解。

艾滋病不是“绝症”,也不是“道德问题”。随着医学发展,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ART),很多感染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几十年。国家也早已将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免费提供检测与治疗服务。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误解,才是真正的“二次伤害”。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远离和排斥。

无论哪个年龄段,安全套是一道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防线。不仅能防艾滋,还能防止其他性传播疾病。不要因为“熟人”“信任”就放松警惕。

中老年人在再婚或临时性接触中,也应主动提出使用安全套。青少年更应该接受基础的性健康教育,了解性知识、防护手段和检测渠道。

国家疾控中心、各地疾控机构、医院性病科都提供免费HIV初筛检测,很多地方还配有匿名检测服务。定期检测,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特别提醒:纹身、针灸、拔牙、输血等涉及破皮的项目,务必选择正规机构,避免因器械消毒不当造成病毒传播。

误区一:艾滋病是“同性恋”“不正经人”的病。错误!任何人,只要有高风险行为,都可能被感染。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一定没事。错误!艾滋病毒潜伏期可长达10年,感染早期可能毫无症状。

误区三:感染了就完了,没救了。错误!只要早期发现并坚持治疗,艾滋病人可以长期健康生存,甚至生育健康宝宝。

防艾并不只是一个“医”的问题,更是一个“知”“信”“行”的问题。我们要教会孩子,性不是羞耻,而是需要知识与责任;让父母明白,晚年生活不是不该有情感,而是更要有保护;让社会理解,艾滋病不是“污点”,而是可以管理的慢性病。

真正的防疫,不只是防病毒,更是防无知、防偏见、防冷漠。

艾滋病不是遥远的新闻标题,而是潜伏在生活深处的隐形敌人。它不挑性别、不分年龄、不看职业——它只看一个人是否有防范意识。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成为他人健康的守护者。

如果你属于上述两类人群,请现在就行动起来;如果你的家人朋友在其中,也请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也许一句提醒,就能挽救一个未来。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通报

[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4全球艾滋病报告

[3]李晓燕,吴昕,王晓波.我国中老年艾滋病感染者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4):321-325.

来源:医路随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