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呀,最怕的不是老,而是骨头先塌了。骨质疏松这毛病,不闹腾,不张扬,等到真疼得受不了,往往已经“塌了一半”。有的人一弯腰,一起身,咔嚓一声,一节脊椎就断了,那时候才知道,疼也分“骨头里的疼”和“皮肉的疼”,可悔晚矣。
人呀,最怕的不是老,而是骨头先塌了。骨质疏松这毛病,不闹腾,不张扬,等到真疼得受不了,往往已经“塌了一半”。有的人一弯腰,一起身,咔嚓一声,一节脊椎就断了,那时候才知道,疼也分“骨头里的疼”和“皮肉的疼”,可悔晚矣。
很多人以为,骨头疼不过是“风大”“累着”“老寒腿”,忍忍就完。可真相往往在床底下——你看不见,却一直在“偷骨头”。
骨质疏松早期最诡异的一点,就是疼得没来由。有时候不是跌打,不是劳损,就像是骨头自己在哭。
骨质疏松其实是骨量不断丢失,支撑身体的“钢筋混凝土”在悄悄松动。国家卫健委的监测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约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很多人直到摔断了,才发现,早已被掏空。
我在门诊见得多,很多阿姨说“这腰疼十几年了”,拍完片子,骨密度早掉到警戒线以下,连咳嗽都能引起骨折。
疼痛,其实早已在提醒,只不过被咱当成了“老毛病”。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疼,从背后冒出来。多数人觉得“老年腰酸背痛”属于正常,可真要细看,那种疼多半是骨头形变惹的祸。
当椎体因为骨密度下降而轻微压塌时,身体会慢慢变矮,原本挺直
的腰开始弯。人常说“老太太驼背”,其实背后有“塌陷”的骨头支撑不住。
这种疼不是酸胀在皮肉间,而是一种“深里头的疼”,坐久、站久都不舒服。有人去按摩,结果越按越疼,那是因为骨头已经变脆,哪经得起“折腾”。
不少研究提到,女性绝经后五年内,骨量流失速度能达到每年2%到5%,光靠补钙片根本跟不上。想等疼痛“过去”,往往等来的是驼背和身高缩水。
有种疼,藏得深——髋部里的闷痛,像蚂蚁在骨头里咬,不剧烈,却久久不散。
这是骨质疏松导致的股骨颈隐性骨折在发信号。早期没肿没蓝,但走路时脚打软,像踩在棉花上。
不少老人以为是“扭了筋”,结果拖一个月,骨头彻底断。
医学上统计,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致残率超过50%,恢复慢,还容易并发感染。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髋部一旦受伤,不只是疼几天的事,而是影响后半生走路的问题。
所以,别小看那点钝痛,哪怕是“轻轻一拐”,都该查查骨密度。
有些人纳闷,年纪还不大,牙怎么一摇一晃?真不是牙齿出问题,而是牙槽骨在变薄。
牙齿就像树,根扎在骨头里。树根松了,再好的牙也立不住。
骨质疏松不仅影响脊柱、四肢,也会“祸及牙床”。
调查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比正常人低约20%。
有的人掉牙不是因为没刷干净,而是“底盘”早塌了。
所以牙齿老动,不光得去看牙,还得查查骨。
医生有句话:“牙松,是骨松的镜子。”别等牙掉一半才想起补钙,那就太迟。
很多人说,“这胸骨两边疼,像拉筋似的”,去查心电图没毛病,查肺也正常,一查骨密度——明白了。
骨质疏松引起的肋骨微骨折,常常就是这样,不摔不撞,也能断。
有时候只是打个喷嚏、伸个懒腰,就听见“咔”的一声,那不是幻觉,是骨头“承重告急”。
肋骨疼多为间断性,像虫咬那种细细的痛,不影响活动,却总在那儿提醒。
有老话说:“疼在肋下,虚不受补。”放在骨质疏松上也挺准——再多营养,也没骨头承。
这时,补钙不该是乱吃,要结合医生指导,重在防骨丢、保骨稳。
很多人觉得脚疼都是鞋不合脚,其实有时候是骨质流失让微结构支撑变弱,脚底着力点变化,引发连续疼痛。
尤其是脚跟那种“像踩钉子”的痛,排除软组织炎后,也要考虑骨密度问题。
骨头弱了,整个站姿都会改变,脚自然要帮着“顶”,长此以往,疼痛更甚。
研究发现,长期骨量不足的人,足底骨密度平均下降约15%,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走几步路就觉得脚发酸。
别光怪鞋,骨头变脆鞋子也救不了。
骨质疏松的疼,多半在安静、夜晚、久坐后更明显。
它不像肌肉痛那样能“热敷就好”,而是一种“骨子里的乏力”。
这类疼常常是“慢工出细活”,今天一点,明天一点,几年下来人就垮了。
生活中不少习惯也让骨头“加速老化”。
比如饮食过于单一、缺少日晒、长年不做负重运动,身体就会以疼痛来抗议。
人们总以为疼是坏事,其实那是身体在“发警报”。
想判断自己是不是开始“掉骨头”,可以留意三个迹象:
一是身高变矮,两年缩了两厘米,八成都有骨量流失;
二是腰弯、背驼、身形走样,这不是姿势问题,是骨架塌陷;
三是上文提到的那些莫名疼——从背到脚,从牙到腿,像是骨头在敲门,喊你“快查查”。
很多老人一听“骨质疏松”就说“补钙呗”。其实不全对。补钙只是“堵漏洞”,核心还得是“防漏水”。
正常人每天都在流失钙,蛋白质不足、维生素D匮乏、运动太少、激素变化,都是加速器。
所以重点不是一味吃,而是得吃对、晒够、动起来。
在国外一些研究中,规律的抗阻力运动能使骨密度平均提升约4%,
这比单纯吃钙片来得更实在。说白了,骨头再硬,也要靠“用”来维持。
骨头里藏的痛,往往是沉默的。
等疼到夜里睡不着,就为时已晚。
把骨质疏松想成一棵树的根系,如果土松、根空,树干再粗也会倒。
人到中年以后,得学会“听骨头说话”。疼,不一定是坏事,但装聋作哑,准吃亏。
别怕麻烦,早查早治,哪怕只是一次骨密度筛查,也比将来摔一跤强。
记住一句老话:“骨头硬气,人就不服老。”
你怎么看?你或家人有没有注意过这些“骨头的信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36): 2845-285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中老年骨质疏松监测报告(2022)[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2.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于健康科普,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行为或结论。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