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前后恰是老年“驴友”出游的好时节。目前,银发游学正成为沪上老年群体追捧的新风尚。在日前举行的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上,一些老年大学开发的银发族游学课程特别吸引沪上老年人的目光。但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老年学员对游学既向往又迟疑,还有的老人想与同学集体“放飞”,
重阳前后恰是老年“驴友”出游的好时节。目前,银发游学正成为沪上老年群体追捧的新风尚。在日前举行的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上,一些老年大学开发的银发族游学课程特别吸引沪上老年人的目光。但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老年学员对游学既向往又迟疑,还有的老人想与同学集体“放飞”,家人却顾虑重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老年游学的困境又该如何破解?
潜力凸显 隐忧并存
在银发经济的催生下,全国各级老年大学成为游学的潜力市场。《2024-2025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动态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1791亿元,其中银发族参与度同比上升45%,增速在各年龄段中遥遥领先。
但是,据一位老年大学带班老师介绍,老年学员赴外省市游学基本都是自发行为,因缺乏专业组织保障,老年游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其中,安全保障的缺失是首要隐患,游学前大多未对学员进行健康评估,也未制定突发疾病、意外摔伤等应急预案,部分高龄学员甚至还会隐瞒健康状况。此外,这类活动往往重“游”轻“学”,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既无专业导师随行讲解,也未准备研学资料,学员难以通过活动实现知识提升,其实就是一次普通的旅游。上海市崇明区社区学院做了一次调查,55至75岁的老年群体对“精神养老”的需求日益迫切,旅游成为他们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有82%的老年学员表示“喜欢旅游却又担心路线规划、安全防护等问题”,67%的学员希望通过课程“了解景点文化,知道怎么出游才更省心”。
创新课程 收获幸福
尽管不少学校对银发游学采取不组织、不参与的态度,但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有的学校还会主动作为,通过相关课程为游学做好指南。
崇明区社区学院老师坦言,当前社区旅游类老年教育课程多采用“教师讲、学员听,另外再看一些图片或短视频”的传统模式,老年学员普遍反映“看图片记不住景点的特色与布局”,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此,该学院开发了一门《乐享旅游》的课程。这门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是帮助老年人了解热门景点的文化背景、景观布局和安全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强调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规划出游路线;情感目标是要求学员通过分享旅游经历、虚拟体验心仪景点,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银发游学不在于游了多少景点、游得有多远,而在于让老年人在游学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愉悦。嘉定区菊园新区成人学校开发了一个“人文行走”项目,将辖区内的公园、地标、纪念馆、文化场馆等自然与人文资源激活为宝贵的游学资源,达到近游、慢游、赏游的目的。这个项目以菊园成校退休族“幸福课堂”在册学员为基础,通过发布“人文行走体验官”招募令的方式吸纳游学参加者,降低了组织难度和出行成本。
学游分离 多方发力
在各地的老年大学里,对于路途远、时间长的游学活动普遍采用“游”与“学”分离的办法,学校只管“学”不具体操办“游”。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远程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老年大学原副校长王敏介绍,目前,在上海老年大学南塘浜路校区专门设立了游学系,在钦州南路校区设有国际文化学部,开设的课程有旅游与建筑文化、中外旅游线路设计、国际游学、世界旅游名胜欣赏、游轮趣游等,部分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尤其受到一部分老年学员的欢迎。但是,老年大学毕竟是以教学为主,学校层面一般不负责组织老年学员外出游学活动,通常的操作是由旅行社直接与老年学员接洽并签订出游合同。当然,学校会提醒学员们要选择正规的旅行社,要注意出行安全,游学回来后教师也会安排学员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破解银发游学的困境需多方发力。老年大学应牵头制定相关的游学规范,明确健康评估、保险保障、师资配备等标准;引入专业旅行社参与组织,提升路线规划与应急处置能力;深耕游学的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学中乐、乐中学”。
来源 | 新民晚报
作者 | 王蔚
来源:上海政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