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复播这事,前段时间在网上吵得挺热闹,他一回到直播间,就对着文科生的职业发展“指点江山”,提及文科生能做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还能当优秀销售,说这类岗位太多,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张雪峰复播这事,前段时间在网上吵得挺热闹,他一回到直播间,就对着文科生的职业发展“指点江山”,提及文科生能做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还能当优秀销售,说这类岗位太多,一时半会儿说不完。
这话一出来,网上分成了两派,一部分网友觉得他可怜,说他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停播后回来只能说点缓和的话。
但不少文科生却不买账,我也是常关注教育话题的人,当时听到这段表述,没觉得他是在妥协,反而从那语气里感知到了藏不住的敷衍。
本来想忽略他最后差点笑场的细节,但后来发现,这个细节反而暴露了他真实的态度根本不是真心认可文科生的职场路径。
有人问,得罪文科生是不是踢到了铁板?可仔细想想,要是文科生真有这么大能量,他之前多次“埋汰”文科的言论,怎么没让他彻底停播?
反而现在还能重返直播间,继续聊专业选择的话题。
大部分文科生对自己的职业处境心里门儿清,知道和理科生比,在某些领域确实没优势,但这不需要外人来“画大饼”,尤其是这种之前一直唱衰文科的人。
他这会儿说“大有可为”,更像一种舆论缓和的手段,而非真心实意的建议,聊完他复播后的言论争议,再看看他一直营造的“真话人设”,就更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狂”了。
他特别擅长让网友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全天下只有他敢说教育行业的“真话”,仿佛他因为说真话,就被某种神秘力量盯上了。
可实际上,直播间被暂时叫停的主播不止他一个,偏偏只有他显得最委屈,那股子“我为大家牺牲”的劲儿,巴不得网友都替他喊冤。
很显然,做直播的都懂,光说假大空的话吸引不了流量,不管是卖服装还是卖化妆品,主播都得输出点干货、说点实在话,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张雪峰卖的是教育咨询服务,说点专业相关的真话本就该是分内事,可到了他这儿,同样是靠服务换收益,却被捧成了“有情操、有道德、很高尚”的人。
本来想觉得他是真的为普通家庭着想,但后来发现,他的行为和说法根本对不上一边劝普通家庭的孩子别报金融专业,说行业水太深,普通人扛不住。
一边又说自己账上现金过亿,女儿以后去哪个银行工作,他就把钱存到哪个银行。
这不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吗?他哪里是什么“活菩萨”,分明是实用主义的既得利益者,却偏要给自己戴个“为孩子牺牲”的光环。
拆解完他的人设,再回到文理专业选择这个核心问题上,就会发现他的言论里还有更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之前他说“报新闻学就打晕”,这话当时就引发了不少争议,很多新闻院校的老师都出来反驳,说新闻行业需要人传递真实信息、引导舆论,不能一棍子把这个专业打死。
我查过近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文科生在文化创意、公共服务、教育培训这些领域,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并不少,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说的那样“没出路”。
搞不清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选文科是“没追求”,其实很多人是无奈之下选的文科。
高中时理科实在跟不上,物理公式听不懂、化学实验做不明白,总不能逼着自己去学完全没头绪的科目吧?文科对这些人来说,更像一条退路。
要是真把这条退路堵上,让所有人都去读理科、进理工岗位,难道就能解决裁员和失业问题吗?怕是不太可能。
更何况,他自己是理科出身,却总在直播间聊文科生的就业话题,这不就是盯着文科生的焦虑做文章吗?
流量密码倒是摸得挺透,可这做法,总让人觉得有点“越界”明明是理科背景,却偏要对文科生的职场路径指手画脚,如此看来,张雪峰的“狂”不是没道理。
他太懂怎么用言论制造话题,怎么用人设吸引流量,也太懂普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但作为观众,我们得清醒:选专业不是听某个人一句话就行,得看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文科有文科的价值,能为社会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内核;理科有理科的优势,能支撑技术发展和产业进步,两者根本没必要分个高低。
希望教育博主们能多输出点客观的信息,少用焦虑制造话题;也希望家长和学生们能理性看待专业选择,别被某个人的言论带偏。
毕竟,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别人再“狂”的观点,也替代不了自己的判断。
来源:史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