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聚变永远差50年”的老调侃,在2025年深秋突然没了市场。10月刚过半,合肥BEST聚变装置400吨杜瓦底座以2毫米内的精度完成安装,上海150亿规模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更炸的是西部超导、联创光电、中国核建这3家龙头的动作——一边砸真金白银回购
“核聚变永远差50年”的老调侃,在2025年深秋突然没了市场。10月刚过半,合肥BEST聚变装置400吨杜瓦底座以2毫米内的精度完成安装,上海150亿规模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更炸的是西部超导、联创光电、中国核建这3家龙头的动作——一边砸真金白银回购稳股价,一边从“国家队”手里抢下超8亿实单,订单排期都排到2029年了。这回,“人造太阳”是真要走出实验室了?
判断核聚变是不是“真热”,光看股价波动没用,得扒开政策、技术、订单这三层硬货,2025年这三方面的动静确实超出预期。
政策端直接给了“国家背书”。9月《原子能法》正式颁布,第一次把“聚变能源”写进法律,明确这是国家战略产业,不是随便玩玩的科研项目。紧接着国家能源局牵头搞了200亿聚变产业基金,上海、合肥、成都直接把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清单,给土地给补贴,最高能拿5000万研发支持。最关键的是,10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落地,注册资本150亿,专门负责把实验室技术变成工程产品,这标志着“国家队”正式下场搞产业化了 。
技术突破已经摸到“工程化门槛”。中国环流三号的离子温度冲到1.2亿摄氏度,聚变三重积达到商用电厂水平的80%,简单说就是“点火”稳定性够了,能满足工程应用的底子。国际上也在提速,德国砸20亿欧元建欧洲首个示范堆,美国Helion Energy都跟微软签了2028年供电协议,要提供50MW清洁电力 。更实在的是ITER国际大项目,中国企业承包的部件交付率超90%,10月刚把磁体低温测试平台运到法国,2027年就能启动氘氚实验了。
订单爆发才是最硬的证据。2023年核聚变相关订单还多是科研小单,2025年国内公开招标规模直接突破100亿,核心设备交付周期普遍达到3-5年。西部超导光CFETR项目就拿了1.8亿,联创光电中标3亿超导线圈订单,中国核建上半年更是接了12亿省级装置订单,这可不是意向协议,全是要按期交货的硬合同。华金证券统计,今年核心企业订单量比去年暴涨3倍,国产化率从30%直接跳到70%,产业链真的动起来了。
四十多家蹭核聚变概念的公司里,西部超导、联创光电、中国核建的动作最实在——敢回购的底气,全来自攥在手里的订单。
西部超导:卡住“心脏血管”的材料龙头
核聚变装置里,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超导磁体是核心,而Nb₃Sn超导线材就是磁体的“心脏血管”,全球能批量生产的就两家,西部超导是国内独一份。这家公司的硬气藏都藏不住:三季度刚砸1.5亿元回购股份,同期拿到BEST项目1.8亿订单,今年核聚变相关收入预计能到6亿,比去年暴涨140%。
更关键的是它的市场地位——ITER项目后续24吨订单被它拿下,全球份额超70%,给合肥BEST装置供的线材已经交货,东部超导子公司的高温超导带材还通过了“环流三号”验证,拿到了“环流四号”的预订单。现在超导材料需求正从“吨级”往“百吨级”跳,它35%的毛利率在制造业里简直是天花板,这技术壁垒可不是蹭概念的公司能比的。
联创光电:磁体系统的“节能高手”
磁体不仅要性能强,能耗还得低,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就踩中了这个痛点——研发的百米级高温超导缆线能把磁体能耗降15%,刚好解决工程化的大难题。技术硬,订单自然来:已经中标中核集团超导线圈项目,完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的磁体测试,还拿了3亿追加订单。
回购上它更显诚意,不是一次性作秀:2024年花5083万回购注销171万股,2025年又启动1-1.5亿回购计划,到8月底已经投了9538万,而且明确“回购后注销”提升股东权益。更难得的是,公司2024年还分红超2400万,研发、回购、分红三不误,说明核聚变业务不是烧钱包袱,反而能跟主业互补,这才是真落地的样子。
中国核建:聚变工程的“总包工头”
核聚变装置建设既要符合核级标准,又得有精密施工能力,中国核建从EAST装置就开始参与,近20年经验攒下来,成了ITER项目的核心施工方。作为“工程龙头”,它的底气藏在现金流里:2025年上半年直接砸5-10亿回购,现在已经花了近6亿,在工程密集投入期还能有钱护盘,足见业务韧性。
订单更是堆成了山:2024年核聚变相关订单超35亿,2025年一季度再拿12亿省级项目,国内在建的聚变堆主机设施、先进磁约束装置基本都由它主导建设。要知道单台示范堆的核心结构采购就超20亿,2030年前全球要建10台以上,这市场它已经提前卡位了。
核聚变赛道确实告别了“纯概念炒作”,但靠不靠谱得分着看——对产业是明确的长期机会,对短期投资者来说,得先分清“现实红利”和“远期画饼”。
先说说实打实的机会:工程化阶段的刚需环节已经能赚钱了。现在不是赌“2050年商用发电”,而是赚“2027-2030年建示范堆”的钱。西部超导的超导材料、联创光电的磁体、中国核建的工程,都是当前装置建设离不开的刚需品,未来3-5年订单会跟着BEST、CFETR等项目持续释放 。华金证券预测,2030年全球核聚变设备市场规模能破万亿,中国厂商至少能占30%份额,这可不是空谈。而且机构已经用脚投票,东方钽业被社保基金增持,高澜股份引来了UBS、高盛等外资进场,真龙头已经被盯上了。
再看绕不开的风险:商业化还远得很。复旦大学丁洪院士说得实在:“小规模商业应用要10年,能跟传统能源拼成本的大规模应用得25年”。现在最大的卡脖子问题是燃料——全球氚年产量不足20公斤,单座商用堆一年就得用50-100公斤,美国刚研发出用核废料制氚的技术,但还没落地。成本也得降,高温超导材料现在的价� ��还得再降60%,才能支撑商业化。更别说技术路线还有变数,托卡马克是主流,但仿星器、FRC等路线也在冒头,万一技术路线变了,现在的供应链可能就得重构 。
普通投资者想进场,得记住三个原则:一是分清“真龙头”和“蹭概念”,优先选西部超导、联创光电这种有实单、有技术壁垒的,躲开那些只参股、没产品的“伪标的”,华金证券重点提的国光电气、新风光等核心部件商也值得盯;二是用长期视角布局,把这当成3-5年的配置,别追短期热点,毕竟订单交付周期都要3-5年,急不来;三是控制仓位,这类赛道波动大,配置比例别超过总资产的10%,最好通过产业链ETF分散风险,比单押个股稳妥。
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确实从“实验室闲谈”变成了“工地实景”。3家龙头的回购和抢单,本质上是赚“工程化红利”的底气,而非赌“商业化奇迹”的冲动。对普通人来说,现在进场不是盼着“人造太阳”点亮自家灯泡,而是跟着“国家队”赚建设“未来能源实验室”的钱。看懂“从科研到工程”的进度差,分清“刚需环节”和“概念炒作”,才能在这个长周期赛道里不踩坑、不踏空。
来源:彩云间追逐的飞鸟